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教育快讯 > 详情

期刊深度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共创未来新篇章——“期刊深度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2024-12-12 09:44:06 来源:期刊视界 作者:

11月21日-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沙举办。同期22日上午举行了“期刊深度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论坛,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和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

图片

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倪轶和湖南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总经理杨壮致辞。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副局长曾大军,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刘鹏,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杨锐等7位业界专家作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园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科学出版社期刊发展中心主任、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延红,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海涛,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总编辑吴新宇,长沙矿冶研究院《矿冶工程》主编曾维勇等7位嘉宾参与圆桌对谈。来自卓越行动计划的重点集群化单位、期刊融合发展优秀示范单位、优质学术平台建设单位、优秀期刊代表等150余人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如何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期刊集群和学术平台建设等主题展开交流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论坛由科学出版社期刊发展中心主任、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延红主持。

图片

科学出版社期刊发展中心主任、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延红主持

主旨报告

论坛邀请7位业界专家就期刊深度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助力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了主旨报告。

图片

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做报告

彭斌作了题为“关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类型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平台功能外延持续扩大,科技期刊集群化平台正向知识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同时,以学术期刊为主导的学术交流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出版商纷纷构建新型学术交流平台,我国也在积极跟进。他表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群化的未来有六大关键要素:一是加快我国一流期刊建设,推动高水平期刊量质齐升;二是加大平台建设投入,赋能学术出版全过程;三是明确市场定位,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四是推进开放获取,融入国际主流出版;五是维护科研诚信,恪守学术伦理道德;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

图片

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副局长曾大军做报告

曾大军作了题为“大模型赋能科技出版”的报告,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及其与出版的关联。他表示,人工智能经历了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ChatGPT揭开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序幕,大模型迭代迅速,发展了大语言、多模态、控制和决策、人工智能代理等方面大模型。关于科技出版智能发展,他提出“哑铃战略”:打造出版领域大模型作为抓手与支撑,面向现有系统和业务升级赋能的同时,以新业务、新应用的0-1创新作为突破口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从提效升级新方法到新质生产力新业务,爱思唯尔Scopus AI是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对接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智能出版的典型案例。构建出版数据语料库以多模态人工智能进行二次创作,目前仍未掀起应用热潮但前景可观,对人工智能赋能我国新质出版生产力具有启示意义。

图片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做报告

魏均民作了题为“基于平台的医学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与OA出版”的报告。他表示,以“数字中台”理念架构集群化、一体化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贯穿期刊内容采集、同行评议、生产、多元发布到知识服务的全流程,实现集群内医学期刊的平台、资源、用户、专家及商业模式共享。随后,他提出未来基于八个方面继续推进集群化建设:一是应用新技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二是依托AI技术,拓展数字出版服务能力;三是制定数据规范标准,推进数据的资产化;四是强化服务理念,助力医学人才成长;五是制定“双回流”方案,提升英文出版平台效能;六是加强学术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学术环境;七是以国际视野,积极拥抱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八是完善期刊合作机制,提升刊群的竞争力。

图片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海涛做报告

杜海涛作了题为“行业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表示,多年来卓众出版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出了几条行业期刊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在深度融合的背后,实际是生产要素的重构在发挥作用。在战略引领下,卓众出版通过对资源、技术、人才、资本与组织五要素的再造与重构,重新打造了专业类期刊的生态价值链。此外,卓众出版还确定了技术路线和研发应用的方向,将数字前沿技术与专业传媒领域客户需求相结合,形成公司数字业务服务体系。他还表示,卓众出版作为“轻资产”企业,人才一直都是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岗位再造、团队焕新、梯队培育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团队再造。此外,资源、资本、组织还有文化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刘鹏做报告

刘鹏作了题为“着力推动社科期刊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总结了关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做法和经验:第一,深化理论武装,着力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第二,深入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心系“国之大者”,围绕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第四,加强中外文刊报网建设,促进中国学术国际传播。第五,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学术传播新格局。第六,严格执行编辑制度,科学规范编稿用稿。第七,提升职业素养,造就学者型编辑。他表示,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将持续推动刊报网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名刊名社,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总编辑吴新宇做报告

吴新宇作了题为“集群化推动教育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指出,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的集群化有三个特点:一是资源集群,全方位服务教育。二是品牌集群,差异化滋润读者。精准“瞄点”,提升行业和社会影响力;形成品牌延伸,即期刊(栏目)—活动—图书(数字产品)。三是人才集群,同心力共襄盛举。他提出了对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几点思考:首先是尽可能合并同类项,变同质化竞争为差异化服务;其次是充分协同作战,协同是集群的基本要求,也是其最高境界,涉及期刊协同、部门协同、人才协同;再次是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用科技赋能,助力期刊发展。第四,集群化让每一本刊更具活力,通过集群化形成真正的差异化。最后,集群化是中国期刊的现代化,是新质生产力最为重要一种组织方式。

图片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杨锐

杨锐作了题为“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出版探索”的报告。首先,她从一位编辑的角度,分享了《先进陶瓷》在回归前后的发展情况。她表示,“造船出海”,打造中国自己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才是国产期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确保国家科技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的一个关键任务。采用国产化平台出版,支持国产化平台发展是中国期刊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回归后也从多个方面着手,确保期刊顺利发展。如增加国际化的宣传渠道,通过优质内容带动期刊和平台的关注度,提升审稿和出版服务水平,主办先进陶瓷高峰论坛等。报告最后,针对国产期刊和国产出版平台高质量发展她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国产自主出版平台要增强稳定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强国际品牌影响力建设;三是加强国产平台对中国优质英文学术期刊的吸引力。

圆桌对谈

图片

圆桌对谈邀请7位专家围绕期刊集群和平台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期刊回归国内平台后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举措、刊网融合的举措等相关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圆桌对谈由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主持。

图片

周园春:在数字化平台建设中,趋势把握至关重要。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的学术交流平台,需要重点关注以下趋势:一是自主性、技术发展和政策技术结合。自主性强调平台应自主可控,避免依赖国外。技术发展需关注科研人员需求,提供知识服务,并打通上下游。政策技术结合则需在政策引导下,解决技术问题,提升平台易用性、好用性等。二是人才交叉和生态建设是关键。人才交叉能促进平台研发服务的提升,生态建设则需关注公益性与市场化的融合,以及主导单位与其他平台的开放共享。三是需要考虑基础性平台与特色平台的融合,以及国际化生态的建设。通过生态建设,将国内标准推向国际,提升平台国际影响力,最终支撑更多期刊形成国际有影响力的期刊。

图片

黄延红:当前国际出版已形成庞大的全球资源网络,我国出版业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整合、技术投入、学术影响力提升、人才培养及全球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出版过程中的科研诚信、版权管理、同行评议等软文化建设也存在差距。期刊需在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际化延伸,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出版环境。她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国许多期刊在回归过程中保持了影响力,传播力、下载量、引用量均在提升,出版量也未下降。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期刊通过OA转型,特别是金色OA出版,增强了经营能力。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提供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展示,为非英语母语国家加入国际传播体系赋能,为国际期刊的回归自主平台出版做好准备。

图片

张铁明:我国期刊发展已步入集群化关键时期,需从国情出发建设期刊出版平台。首要任务是明确集群概念及规模界定,并探索其运作模式。集群平台的建设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特别是服务理念和全方位信息资源支撑。目前,虽有多家集群项目入选卓越二期,但多为松散的刊群,需进一步探索实质性、深度集群运作模式,并考虑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此外,集群的协同发展需理顺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及单刊运营人员的关系,建立复杂的运营模式。他强调,政策对集群发展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及支持力度。集群需考虑长期运营,建立自主运行机制,多样式发展,并加强人才建设和培育,特别是集群运营团队的建设。相信在卓越计划二期项目的引领下,我国集群发展将走出中国特色。

图片

曾维勇:经过多年发展,矿冶科技期刊集群在内容整合、资源共享、特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体制方面,不同主办单位的期刊难以实现深度融合,主要从内容整合方面尝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集群建设需持续经费投入,但大部分集群尚未形成成熟商业模式,且国家支持有限,面临资金压力。为此,集群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同时努力提高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多元化模式获得经费。他表示,随着集群化发展,以往的编辑部管理模式和编辑工作模式将受到冲击,编辑应做好职业规划,面对挑战。学科类期刊集群是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呼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图片

刘鹏:期刊集群化建设是针对日常办刊中诸多问题,特别是中国学术国际传播难题而提出的实践概念。社科期刊虽有一定成就,但在数量、规模、集群化程度、国际化传播等方面与国内科技期刊及国际知名社科期刊集群存在差距。社科期刊集群发展面临时间、空间、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坚持党对社科期刊集群的全面领导,以改革精神破解难题,健全发展体制机制,提升社科期刊的平台化、集群化程度,以科技赋能,推动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并加大构建中国社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力度,以支撑集群化建设和期刊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杜海涛:行业期刊深度融合与集群化存在内在联系,深度融合对集群化要求非常高。当前我国期刊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技术要求高,需加强领域性、垂类数据挖掘及AI基础工程;二是投入需求大,需采用集团化、市场化手段,并期望国家产业导向支持;三是人才竞争激烈,改革要求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进一步贯彻相关指导意见,加强技术、投入和人才方面建设。

图片

魏均民:期刊集群和平台建设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部分期刊对集群化发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老编辑因对新技术不了解而抵触变革,且单刊难以直接体会到集群化带来的利益。二是虽然平台建设已成为期刊发展的方向性指导和行业共识,但并非所有期刊都适合自建平台。要保证平台具有影响力和粘性,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和高昂的运营成本,对于体量较小的期刊而言难以承受。因此,他建议选择国内成熟的平台加盟,既能实现集群化目标,又能减少投入,且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本次“期刊深度融合发展与集群化建设”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推动中国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与会者一致认为,集群化发展和学术平台建设是提升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编辑:刘佩林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