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章倩蓉)作为一名语言教师,她始终不满足于从学生时代的教室直接过渡到讲台另一间教室的现状。她既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名文化传播者;既是教书人,又是孔院人,还是援外人。在她24年的教学生涯中,她边教学,边跟踪观察毕业生语言的实际运用与课堂教学的差距,在教学期间与教学团队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真正学能致用。在发现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吃力和低效后,她转换角色,看外国学生如何学习外语。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沉淀,她将俄罗斯学生相对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和技巧分享到中国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语言作为工具的重要意义,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学院援外项目的语言实践中,让人才培养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更有积极性。
“俄罗斯有句谚语:В первый раз мы встретились как друзья, во второй раз - как семья,意为:第一次见面是朋友, 第二次见面是家人。”李思元说。这也是她多年来在孔子学院从事汉语言教学奉行的宗旨,她将学生视作家人,将汉语教学融入俄罗斯的大学生、大学生家人和社区汉语爱好者的生活中。
她犹记一年一度的全俄汉语桥比赛。当时,她率先以孔院精训营为平台,启动汉语桥选手初选和培训。确定两位选手后,她开始即兴演讲和中华文化知识问答培训。培训强度让两位选手中途想放弃,但最终都被她的耐心感动,坚持了整个暑假。时常有选手因一道题失误不停抹泪,李思元的陪伴让她们迅速找回状态。学生们发自内心邀请:“真不知道怎么感谢老师,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帮你们学俄语!”一座无形的友谊之桥已悄然屹立在彼此内心深处。赛后选手也每天坚持练习,她深知:兴趣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不断生根发芽。这大抵就是汉语桥比赛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除了语言搭桥,她坚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孔院一年一度的汉语知识抢答赛、中文歌曲大赛、配音大赛和戏剧节大赛。最让她难忘的是,她在一个汉语作为二外的班级中征求参加戏剧大赛的意愿时,全班12名同学全部报名参加。寒冷的喀山街头,总能看到一群热情洋溢的大学生扛着道具在课余饭后排练,最终将《独生小孩》的剧本演绎得传神入化,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史及由来。
作为援外人,她深知援外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她更加坚信,作为援外工作者,挺直腰杆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要与时俱进,创新模式,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更好地传出去。
汉字出现在世界各个城市的角落,中文传进地球各种肤色人群的耳朵,何尝不是国家软实力的有力体现呢?她说,作为语言学习的托举者,文化传播的接力人,她始终在路上。
编辑:张叶
二审:陈文静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