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娅)长沙市开福区打造“田间课堂”,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成长;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发掘民族传统技艺,让学生在劳动中触摸民族过往;衡阳市衡南县将劳动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汗水中磨砺坚强意志……
湖湘大地自古就是耕读传家的热土,近年来,湖南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11月22日,第二期湖南省义务教育教师阅读指导和劳动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班在长沙开班,来自湖南各地各学校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劳动教育中的探索和实践。
长沙市开福区代表陈银芝作分享。
长沙市开福区:打造“田间课堂”,全域推进劳动教育“开福范式”
长沙市开福区代表陈银芝介绍,近年来,开福区创新打造“田间课堂”项目,全域推进劳动教育“开福范式”走深走实。作为第二批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福区目前共有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2所、市级3所、区级6所,建成省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7个。
陈银芝介绍,2023年4月,开福区教育局在该区沙坪街道竹安村八字冲认领了60亩田地,将劳动课程搬到田间,打造“田间课堂”项目。首批“田间课堂”在12所学校试点。
开福区教育局明确了“田间课堂”亲子认领、校社联动、师生共建、校际联盟、校企合作五种活动类型;确定了综合化课程建构、跨学科开放课堂、场域沉浸培训、传统农耕体验、智慧农业探究五种完成模式。
“田间课堂”让劳动空间有了广度。学生与家庭成员一起走进“田间课堂”,创造了亲子共同劳动的机会,增进了亲子情感交流;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学生成长,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田间课堂”让学科融合有了深度。借助“田间课堂”,各学校以素养提升为核心,明确育人导向;以课程体系为载体,发挥实践功能;以融合推进为抓手,落实五育并举;以“教联体”协同为支撑,建立共育机制;以智慧评价为依据,提升育人实效。
江华瑶族自治县代表伍守亿作分享。
江华瑶族自治县:打造民族特色乡村劳动教育
培训班上,江华瑶族自治县代表伍守亿分享了江华乡村劳动教育实践。
他介绍,江华瑶族自治县有着“神州瑶都”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坚持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落实区域整体推进;锚定总体目标,创新优化劳动课程与实践;发挥基地功能,打造劳动特色教育品牌。
该县拓宽劳动教育场地。全县共投入500万元建设学校劳动基地,已基本实现各学校均有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室、劳动工具。同时,引入盆栽、无土栽培等新技术,打造校园立体“植物养护园”,划分“责任田”到年级、到班、到人,种植蔬菜瓜果、瑶药、花草等,在校内打造“耕读一体”的乡村劳动教育场域。在校外,与社区、企业合作,带学生走进劳动基地、工厂,奔向乡村和企业,或亲自动手劳动,或向农民、民间工匠艺人和车间技术员学习,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
同时,该县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将民族手工艺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比如,沱江镇第五小学把古法造纸体验融入劳动教育,并以社团课的形式向全校孩子开放;沱江镇第一小学将“江华十八酿”制作作为劳动教育开展;大石桥乡中心小学将“瑶族织锦技艺”引进校园,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手工技艺,传承民族文化。
衡阳市衡南县代表陈玲玲作分享。
衡南县:劳动教育与心育结合,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衡阳市衡南县代表陈玲玲分享了衡南县“三三三”劳动教育模式。
她介绍,近年来,衡南县坚持强化劳动教育的财政、师资、场地“三个保障”,坚持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与研学融合、与心育融合“三个融合”,坚持劳动参与全面化、家校社劳动协同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化“三化建设”,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及成效。
在衡南县,劳教教育得到了财政的重点支持。仅2022年,该县财政安排1200万元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各中小学自筹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学校劳动场所建设、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该县建成校内劳动基地69个,整合校外劳动基地7处,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场地。
该县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学习,用身边的鲜活事例讲好爱劳动的思政课。将劳动教育与研学融合。把课堂从室内搬到大自然,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劳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衡南县将劳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三爱三护”,即“留爱在校、送爱到家、唤爱回家,家园护蕾、志愿护学、法纪护航”行动相结合,通过上门带动、集体劳动、周末自主劳动等形式,发挥劳动磨练意志,释放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弹性”的育人作用。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