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科学教育推动学校样态转型

————湖南湘江新区麓谷二小的科学教育之路

2024-10-10 18:23:04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阳锡叶 高雨晴

第六届科技节之科学活动体验_副本.jpg

图为第六届科技节之科学活动体验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高雨晴

编程馆里有孩子们制作的发光小屋、能跑的纸膜汽车、可感应的机器人;亲子实验室里,隐形的墨水、悬空桥、盐水浮鸡蛋等实验充满了奇思妙想;电学馆、力学馆、光学馆、磁学馆里,一个个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湖南湘江新区麓谷二小,恍然走入了一个科技馆,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让人惊叹。近三年,该校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有300多人次获奖,学校还先后获评“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全国示范校、长沙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更难得是,学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出现了深度变革。

几年前,该校科学教育还是从零起步,师资缺乏、硬件短缺、课程难开,一系列难题困扰着学校。他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鹿创未来科普长廊.jpg

图为学校鹿创未来科普长廊

把地理优势变为办学优势

麓谷二小位于湖南湘江新区,前身是一所农村小学——南塘小学,2017年异地重建。生源主要是周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子女、当地拆迁安置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所顺应产业发展而办的学校,群众期望很高。

2017年9月,何如调往麓谷二小任校长。怎么办好这所学校?让何如倍感压力。她思考再三,看着学校周围聚集了北斗导航、中联重科、圣湘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氛围浓厚,她灵机一动:何不打造一所科学教育特色校?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时候,麓谷二小刚刚建成,校内其他设施设备几乎都是“空白”。要想在科学教育方面突破,硬件、师资、课程等,几乎什么都缺。何如邀请几位专家现场考察,被专家当场泼了冷水:“你们学校这怎么搞咯?”

有的同事也担心搞不好,他们劝何如:“科学教育可是个烧钱的活,学校刚刚起步,没有那么多经费。”但是何如坚定地认为,要办好这所学校,科学教育有优势,既有天时地利,也有人和——家长几乎都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是最好的突破口。

她把想法汇报给了上级部门,领导十分支持:“这个事你想得很清楚,我们支持你做。”有了经费支持,何如以儿童为中心,把学校建设成了“科学乐园”。

打造了两廊:“鹿创未来”科普长廊和“未来之光”科创长廊。“鹿创未来”科普长廊分主题定期向学生宣传科学知识;“未来之光”科创长廊利用廊道两侧的墙面,安装了“声、光、电”等科学小装置供学生学习体验。

建设了四个中心:科学实验中心、创客中心、数字技能中心、影像中心。四个中心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设备、课程支持。

如今,走进该校,如同走进了梦幻般的科学世界。科学的奇妙,学生的探索,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课程也同步建立。根据学段区别、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麓谷二小构建了“1+3科学课程”。“1”是指国家课程,“3”是指主题课程、STEAM课程、实践课程。4类课程各有侧重,内容从知识理解到探究体验再到实践应用,形成有序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科学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现在,科学教育在该校深入人心,科学教育特色不断凸显,让麓谷二小成为了长沙市科学教育特色校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小鹿看世界——走进中国长城.jpg

图为“小鹿看世界”——走进中国长城

把企业资源变为课程资源

“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能不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思考这些问题的,不是教师,而是一名学生家长——2002班邓嘉豪的妈妈。作为学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她经常带领学生开展班级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像这样的家长科技辅导员,在麓谷二小有100多人。

科学教育实施之初,麓谷二小只有一名科学教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都有困难。面对这个难题,何如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挖潜”,以steam课程的方式,把教师融合起来,吸引了一批年轻教师的加入。同时,信息科学组教师积极开发资源,“小鹿看世界”“鹿创未来”等课程资源定期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发布,截至目前已发布200余个。

另一方面,让学校周边丰富的科普资源进校来。学校通过招募科技辅导员,开展“Q爸Q妈大讲坛”活动,走进高科技企业等,为全校学生烹制“科学盛宴”。如北斗的研究人员讲“卫星导航系统”,“圣湘生物”的科学家讲“新冠病毒和核酸检测”,中医药研究院的医生讲“中医与治未病”,湖南大学教授讲“微观世界”等。

各班则组建了4-6个科技兴趣小组,一到周末,各兴趣小组就会在校外科技辅导员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科技馆、博物馆、园区企业、车间,亲近自然、融入社区、扎根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发展创新思维。近三年,孩子们去到了35个科普基地,共开展了230多期活动,平均每年近80期,学生参与达2000多人次。

同时,学校和长沙市科协合作,定期将“科技大篷车”开进学校。与长沙市少年宫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公益课堂”。“无屏编程”“智慧家居设计”“无人机编程”成为了孩子们争相选择的课程。还组织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湖南省科协、省教育厅联合组织的“从小爱科学”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外,他们还利用科普中国、科普湖南、科普长沙、中国数字科技馆、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内容,作为科学课程的有力补充。目前,麓谷二小40多门课后服务课程中,科技类课程占到五分之一。“人工智能”“编程”“创客”“科技小制作”“机器人”“创意制造”等课程从无到有,开展得红红火火。

“通过参加学校的科技活动让我更自信了。”该校1904班学生张宸彬在班上有个外号是“张博士”,原来不敢上台发言,老师每次叫他发言,他都会手心出汗。但是通过科技活动,他思路清晰,说话严谨,变得大方自信了。面对记者,他能侃侃而谈。

学校科技节之班级科学实验室——空气炮 愤怒的空气制作.jpg

图为学校科技节之班级科学实验室——空气炮 愤怒的空气制作

把教育契机变为转型契机

随着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在麓谷二小,悄然兴起了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科学课是最先改变的。科学教师尝试构建“玩探学”的学习方式,学生带着一定的探究任务,通过玩的方式,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

在科学教师陈筠的课上,经常会以“谣言粉碎机”这个活动来带领孩子们经历“探-玩-学”这个过程。以“光”这个主题教学为例。陈筠提问:“在没有任何光的情况下,眼睛适应一会就能看清楚周围的物体,这句话是谣言吗?”

孩子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于是陈筠带领孩子们开启了探究实验,通过思考,设计,改进,验证,最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没有光的情况下,眼睛是看不见任何物体的,我们之所以能看见物体,都是因为他们反射了光。孩子们通过玩-探-学,粉碎了生活中的谣言,大家都非常有成就感,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完整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整个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们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真实情境中,去解决真实的问题。借助生活+、技术+、学科+等路径,学校综合语、数、英、音、体、美等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鼓励孩子们在调查、研究、实践、汇报中发展思维。

生活+。突出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实现学习和生活的链接。二年级的语文跨学科活动“我的植物朋友”就是从生活中来的。研究对象是身边的树木,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和查找资料。在汇报时,孩子们有的展示了自己给树木制作的“名片”,有的展示了自己给树木画的“像”,有的展示了自己拍摄的小视频。通过这一次学习活动,孩子们平均认字量提高了三倍,认识的树木平均达21种。

学科+。突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小组合作和同伴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由单科学习向综合学科学习转变。在《硬件图形编程》的课例《电子防盗门》一课中,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门的外观设计,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对门的力学结构测试、选用适合制作门的材质,信息科技教师指导学生编写门的防盗程序,数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测绘等。多个学科教师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并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

技术+。突出技术对学习的促进和对学习成果的转化。例如,学生在塑造“学校沙盘”时,借助激光切割、3D打印等技术,完成对模型的设计和打印。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升级,是学校样态的转型。”何如说。

编辑:刘佩林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