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桃花源,处处水云间。”
桃花源,因其指代的美好、超世的人间愿景,成为中国人精神的向往之地,成为隐逸文化的醒目符号。
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如何教学隐逸文化文本,如何正确传承隐逸文化?
5月8日,长沙市立信中学。
“走进‘桃花源’——聚焦新课标理念下隐逸文化文本的教学”大型公益教研活动,为三湘四水的语文教育者奉献了一场语文盛宴、文化盛宴。
学生暖场节目《雨涧春行图》(余欣泽摄)
活动由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策划,《湖南教育》编辑部主办,长沙市立信中学承办,长沙市周玉龙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沙市芙蓉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
长沙市立信中学校长武建谋致辞(余欣泽摄)
开幕式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长沙市立信中学校长武建谋在致辞中对参与活动的专家、嘉宾及一线教师表示感谢,并提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逸文化作为文化长河中的主要内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其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总编辑吴新宇致辞(余欣泽摄)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吴新宇提到,对隐逸文化文本的研习,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更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必修之课。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每年都会主办此类大型公益教研活动,其已成为湖南教研教改的一张靓丽名片,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老师参与,为湖南教育事业发展、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应尽之力。
张玉婷授课《一念田园,一念赤壁》(余欣泽摄)
课堂展示环节,立信中学青年骨干教师张玉婷授《一念田园,一念赤壁》,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及苏轼《赤壁赋》,探寻二者之“乐”背后不同的意蕴,启发学生进一步基于文本走向生活,回答自己的“人生之问”“时代之问”。
黄耀红教授点评(余欣泽摄)
点评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耀红教授认为,整堂课不管是老师的设计、引领、点评、反馈,还是学生的发言活动,都坚守着“回归文本”的立场。一是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提问,不断将学生引入文本,让学生的生命、学生当下的状态进入文本,使学生参与文本、对话文本。二是打开文本,两个文本的比较生成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感受,走向文化意蕴的发掘。三是超越文本,让文本和生活之间实现精神的往返,使阅读之物从文本来,回到自我的精神建构、生活体验能力提升上去。
肖培东老师授课《桃花源记》(余欣泽摄)
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授《桃花源记》一课,引众人如入“桃花源”。课堂从文本出发,以主问题撬动学生思考,始终站在语言的大地上。学生沉浸在文本中,生成个性化理解,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后的讲座中,他一再强调,语文课的核心是学习语言运用,教学应紧抓“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深度思考、懂文章,走向更深的内涵探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圆桌论坛(余欣泽摄)
圆桌环节,长沙市一中正高级教师周玉龙老师主持,肖培东老师、黄耀红教授、吴新宇老师,从课堂教学、文本解读、文化思辨、现代理解等维度共话隐逸文化。在思维的碰撞中,引领大家对隐逸文化的思考走向更深处。
合影(长沙市立信中学供图)
这场盛宴让线下来自长沙、常德、邵阳、郴州等地百余位老师,线上来自全国各地近八千位老师深为受益。
“课堂实,思维广,教者智,这是一场‘做实’、真诚、纯粹的教学,也是一场有关人生的教育。”
“一堂课,书声琅琅,批文入情;一个讲座,返璞归真,守语言文字之基,大受裨益;一场圆桌,四位大家,妙语连珠。”
“两小时车程,只为两个课堂,一个讲座。不虚此行。”
“《桃花源记》,语文课堂绝美之境。”
编辑: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