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东风劲,崛起正当时。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从时间节点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就中部地区崛起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持召开座谈会。时隔五年,从“江西南昌”到“湖南长沙”,主题虽不变,但内涵更加丰富,布局更加深远,彰显着党中央加快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心。
从发展速度看,“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8.6%,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其中,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大省,2023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九,撑起了中部地区发展的“脊梁”。
从人才版图看,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培育了3个万亿级产业、16个千亿级产业,拥有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浙江并列全国第三。而数据表明,湖南职业院校近三年累计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40万人。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嘱托,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展现职教担当——
这里,服务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有作为:聚焦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合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共育、基地共建、技术共享,各项办学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让“湖湘工匠”竞相奔涌;
这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有力量:针对广大农村的“人才荒漠”“靠天吃饭”“精神荒原”等现实问题,重点建设180个左右涉农专业点,助力打造立得住的产业,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让“山乡巨变”照进现实;
这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有特色:深度衔接“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硬联通”、教学标准“软联通”、人民群众“心联通”为方向,迈开从“同船出海”、“造船出海”到“搭桥跨海”的步伐,让“湖南故事”走向世界。
让“湖湘工匠”竞相奔涌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从职校生到工程师,24岁的申文杰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不到3年,就参与、主导所在公司重大项目近20个;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从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走出的“小砌匠”缪志豪,24岁便获得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日前公布的第二届“湖湘工匠”名单中,一批“湖湘工匠”新生代引起了广泛关注。
先进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湖湘工匠”的担当作为,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硬核支撑。多名企业家在采访中反映,“来湖南投资落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里优质的技能人才资源”。
从过去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到全力推动“人才跟着产业走”,并逐步迈向“产业跟着人才走”的新趋势——当前,湖南职业教育正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国之大者”,让“湖湘工匠”竞相奔涌。
精准匹配——
发展“转型”,办学“转向”
进入新时代,湖南朝着“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加快转型。与之相对的,是巨大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
一个例子可见一斑:2021年3月,蓝思科技(湘潭园区)在当地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却因为缺工而投产“告急”。得知这个消息后,同在湘潭的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输送近240名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人才培养同样不能“掉队”。为此,湖南坚持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不仅先后发布《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还连续三年在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重点监测民生项目中安排职业教育项目。2021年、2023年,湖南两次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开展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部省协同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因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湖南四年内两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发展‘转型’,办学‘转向’。”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说,2024年度湖南高职院校一共新增182个专业点、撤销70个专业点,其中新增专业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领域。同时,对全省布点超过30个的高职专业不予备案,未增加新专业点,从而更好地统筹优质教学资源配置。
当前,湖南正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紧扣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专业设置论证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职教发展与区域功能匹配,院校布局与产业园区匹配,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匹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指挥棒”,湖南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思考,如何让专业建设深度融入企业、服务产业——
作为服务湖南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7个“工”字号特色专业群,40个专业可就业岗位范围覆盖全省工业新兴产业链80%以上。目前,学校毕业生80%以上就职于制造业知名企业。
而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瞄准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3个省级“双高”专业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推动专业向‘智能+’转型升级。”学校党委书记伍光强告诉记者。
北斗产业是前沿高端产业,是湖南经济新的增长极。距离株洲北斗产业园10分钟车程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敏锐地抓住发展需求,立足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业优势,牵头成立株洲北斗规模应用行业产教融合联盟。目前,校企合作研发的“北斗+机场”产品,已经在承德普宁机场、包头东河机场等11个国内机场得到应用。
大规模的“排兵布阵”,让发展全局“满盘生辉”。为了加快形成集群优势,湖南将一大批职业院校相继“搬进”园区,营造良好的发展“气候”。截至目前,湖南已支持6个城市在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园区,引导各地在省级以上园区布局职业院校212所,在校生超过90万人。依托湖南各级产业园区,全省职业院校与省内所有市(州)和70%以上的县(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湖南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在各个市(州)的“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常德出台政策规定,新引进的来常德市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每年应到职业院校兼职工作不少于1个月;对按规定组织开展有职业院校参与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按每人不少于6000元、8000元的标准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另外,在“常德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市级荣誉评选中,优先评选有职业教育从教经验者。
“就是要杜绝教学与行业‘两张皮’,推动职业教育围绕高新区及周边先进制造领域,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为地方园区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产业园区的管理者,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曾君深知,职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有力的人才支撑。
“制造名城”株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样不遗余力。当前,株洲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提质升级五年行动计划,将园区规划范围拓展至20平方千米,与周边的北斗产业园、轨道产业园、金山工业园等相关产业园区统一规划,实现教育园区与产业园区空间贯通。在已经投入220多亿元的基础上,计划再投入75亿元,着力建设集职教城、科创城、宜居城、旅游城于一体的“四城合一”的职业教育高地,为打造长株潭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提供支撑。
“通过推进要素支持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空间聚合,实现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工商联(市总商会)主席(会长)杨胜跃表示。
学校与企业精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当前,湖南职业院校围绕本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等重大产业集群设置相关专业点983个,占比30.6%;在校生24.17万人,占比32.1%。
共育共享——
产业“向新”,人才“上新”
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镶嵌在山水之间的绿色化工……在今天的湖南,蒸汽的烟雾早已远远飘散,机器和人一样拥有“眼睛”和“大脑”。
在制造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制造业人才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今天的产业紧缺的不仅仅是一线工人,更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总书记此次的湖南之行,专门考察了一家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今年,公司新推出钠电池材料产品体系,目标是使其在储能领域成为锂电池的替代选项。而在公司电池材料研究院分析技术中心,就有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吴青钦在此工作。因为仪器操作能力扎实,吴青钦不到三年便晋升为高级分析员。
“学校积极与龙头企业共建共享,培养了一大批像吴青钦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据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超介绍,近年来,学校锚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面向新能源领域的现场工程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样的故事,正在湖南各地上演。校企合作从“一厢情愿”逐渐转变为“两情相悦”——企业全程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开展以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为代表的定制化培养,成为湖南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一致选择。
当前,湖南高职院校订单(定向)班达2260个,学生达9.2万人。校企共建产业学院217个,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455家;成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6个,建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18个,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5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这种培养模式完美契合了我们的用工需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表示,中联重科正全力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需要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输入课堂,以解决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实现人才“提前塑造”。为此,公司近年来与湖南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在校期间,“中联班”学生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在完成基础公共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了解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中联重科现有员工中,超过40%来自职业院校。“如今公司和职业院校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招工招生一体,入企入校同时,企业学校融合,师傅导师双制。”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党总支书记陈鉴说,他所在的制造中心是全世界生产制造轨道交通电传动及控制系统生产能力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而智能化的生产线意味着电气设备装调人才素养的大幅提升。自2019年开始,公司就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国际电气人才培训中心,采用“产学研创一体、双主体联合培养、工学结合互用”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完成3期新型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培养了85名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人才。
如果说定制培养是校企合作育人的“1.0版本”,那么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就是当前校企致力于打造的合作育人“2.0版本”。
学生头戴安全帽,在近5千米长的真实轨道线上进行标准流程作业……这个场景并不是在某条铁路,而是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这个基地是学校联合国铁集团、中国中车下属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在校内打造的轨道交通国际共享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产权各自所有,不仅把课堂直接“搬”到了轨道上,也让企业拥有了“毕业即可上岗”的准员工。
镜头来到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集团18号“灯塔工厂”,在这里,工程师正在指导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操作机器。与此同时,学校里也有一个对标灯塔工厂建立起来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作为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产学研基地,这个基地引入可视化大屏、灯塔实景、智能看板和设备驾驶舱,并采用与灯塔工厂生产作业同型号的工业级机器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上手真实岗位的作业任务。目前,学校已经培育2000余名新型产业工人,服务于8座灯塔工厂的建设运营。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从2021年开始,就与“独角兽”企业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建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编教材,共同探索现场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自2022年起,湖南还创新实施“湖湘工匠燎原计划”,对湖南省在世界技能大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选手和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的获奖选手,按有关规定免试进入高职或本科院校学习,并按专业单独编班,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同时,遴选湖南农业大学等11所本科、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进行“楚怡工匠计划”试点,采取“4+0”或“2+2”模式联合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毕业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李思晨,如今已通过“湖湘工匠燎原计划”升入湖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匠20班就读。“希望学好技能后,重新回到职业院校,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而努力。”面对未来,李思晨充满信心。
双向赋能——
企业“出卷”,学校“答卷”
2022年,广东微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届毕业生杨述义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湘创业,在长沙成立制造工厂。
吸引杨述义的不仅是对母校的感情,还有对湖南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看好,“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能够有机融合”。目前,杨述义的公司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
杨述义是湖南职业院校近年来众多回湘投资创业的校友之一。伴随“产业跟着人才走”的新趋势,职业院校不再是单一地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而是走上了人才支持、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相结合的路子,校企之间得以“双向赋能”。
“以前只知道怎么操作,不知道原理;现在不仅会操作、懂原理,还学到了很多新技能。”在近日举行的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中,国营芜湖机械厂开发硬件工程师刘亚星等4家企业的技术骨干走进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为期15天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刘亚星具备了独立完成智能制造产线运行与维护的能力。
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回炉深造”,这样的事情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不罕见。近年来,学校系统分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岗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企业职工的实际需求,为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发中传机械有限公司、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开展了更具个性化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年均超过20万人日。
除了以服务员工成长“强链”,湖南还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先进制造业“补链”。
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不仅是一颗映照着碧水蓝天的“生态明珠”,也是湖南现代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建有全球规模最大、年产100万吨的“岳阳特色尼龙城”。聚焦岳阳“油头化身新材料尾”全产业链,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专门选派17名教师作为科技特派专家,先后入驻岳阳长炼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岳阳恒阳化工储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助力解决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
“湖南制造”远销国内外,必须依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此,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分别创建了全国路桥工程智能检测监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监测创新平台。校企共同开发的“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已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布设监测点位8000个,对结构物的形变、位移及时进行安全预警。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牵头学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更是紧密对接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与中国中车集团共建院士、科学家工作室4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23个,同时为轨道交通制造中小微企业累计提供“四技”服务200项,获得国家专利220项。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雨刮器,也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院长段树华认为,中小微配套企业对关键部件的生产、研发工作,关乎制造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为这些企业做好技术支持意义重大。
学校周边的不少企业里,流传着“五块钱救活一条生产线”的故事:一天夜里,一家电热厂生产线上的带锯机出现故障。如果送到厂家维修,加上来回的时间,起码要停工一个多月。情急之下,主管给段树华打来了求助电话。段树华二话没说,立刻赶往车间。经过逐一排查,最终发现是电源模块存在设计缺陷,运行时容易短路。“这个好办,去市场买一个五块钱的芯片换上。”段树华指导员工装上芯片,故障迎刃而解。
当前,湖南鼓励职业院校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平台482个,其中省级技术创新平台23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个。2023年,全省职业院校共获发明专利授权996个,攻克关键技术难题1543个,研发重要新产品1466个,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了强化“链”与“链”之间的联动,构建覆盖范围更广、联系更为紧密的产教融合平台,湖南还依托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在全省培育建设了80个“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0个“楚怡”职教集团(联盟),基本覆盖全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湖南全面推进市县先进制造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由优质公办高职院校牵头,打造14个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企业“出卷”,学校“答卷”,市场“阅卷”。随着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新动能、新活力、新机遇正在湖南加速涌流,推动先进制造业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让“山乡巨变”照进现实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这里是机器站,这里是水电站,这里呢,是用电气挤奶的牛奶站,这里有电灯电话,一套肃齐的住宅区……”这是60多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为家乡益阳清溪描绘的未来。
如今,美好愿景早已成真——“稻田翻金浪,莲藕满池塘。浅水翻鱼跃,山林飘果香。设施现代化,居住小洋房。路灯太阳能,大道近门庭。”这是周立波堂侄儿周宾兴老人如今居住的清溪村。
沿着清溪奔流处俯瞰湖湘大地,“山乡巨变”正在各地照进现实。这其中,职业教育人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为美丽乡村打造了立得住的产业,留下了带不走的队伍。
从“人才荒漠”到“人才沃野”——
打牢乡村振兴的“硬底子”
当清风拂过广袤的洞庭湖平原,一幅美丽的春耕图在“洞庭粮仓”常德铺展开来。
3月19日,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种粮大户戴宏的家里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
院子里,为春耕准备的插秧机、抛秧机、喷洒农药用的无人机,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一应俱全。“承包了480多亩(每亩约合666.7平方米)水田,去年种田纯收入55万多元,政府还补贴了7万多元。”戴宏向总书记介绍。
戴宏的另一个身份,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芙蓉学子·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的学员。2015年,27岁的戴宏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当起“新农人”。正是在培训班接受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培训,让戴宏挺起腰杆,有了底气。
湖南,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在外的引不来,在家的没技术”,大量青壮年外流造成的“人才荒漠”问题,一度成为乡村振兴的“拦路虎”。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表示,近年来,湖南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抓手,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为乡村振兴留下“带不走的队伍”,打牢乡村振兴的“硬底子”。
以戴宏为代表的“新农人”,正是其中一支人才队伍。仅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校就与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16个乡村振兴建设培训项目,培训涉农学员1300多人。
在支持涉农高职院校开展青年农民培训的基础上,湖南还依托湖南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每年招收1万名左右“农民大学生”,其中开放教育招生7000人左右(含专科5500人左右),纳入国家高考统招计划的弹性学制高职学生3000人左右。当前,湖南高职院校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超过14万人。这些“新农人”回到家乡,成长为永不撤退的“兴农人”。
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湖南职业教育人还发现,乡村医生、农技人员、村干部等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相当普遍。一座大山里,往往只有一名老村医每月进村入户巡诊。面对乡村专业技术骨干严重断层的现实问题,又该如何引导更多青年扎根乡村?
深耕专业技术的“新能人”,正是湖南着力打造的另一支人才队伍。当前,湖南按照“量体裁衣”原则,在全省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了180个左右涉农专业点,同时推进基层农技特岗生、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定向培养计划,每年培养各类乡村技术骨干11万多人。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19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亲笔寄语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首批210名基层农技特岗生,鼓励他们成长成才。
如今,这些基层农技特岗生已经全部走出校园,在各个乡镇发光发热:周杰来到怀化市沅陵县深溪口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了解到当地冬桃种植基地因为技术难题荒废后,他帮助农户优化种植技术,实现了冬桃丰收;陈琳子在醴陵市东富镇担任党建专干、农业技术员,她积极参与乡村春耕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得到当地群众点赞;曹江涛在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当起了农技推广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规划建房和耕地保护等工作,并担任村代理第一支部书记……职教学子就像一颗颗种子,扎根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正是因为看到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作用,娄底市近年来借助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优势,大力推进“一村一定向培养生工程”。按照“订单式培养、定向化使用”的理念,娄底市委组织部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展村干部定向培养,5年来累计招录584人,其中175名首届村干部定向培养生已于2022年全部上岗。
第三支人才队伍,则是未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工匠”。
“去年2月,30多名企业家组团来宁远县考察投资环境,县里专门送他们来学校参观,考察人才储备情况。”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蒋理告诉记者,“新工匠”队伍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质量。每年就业季,基本上都是学生“挑企业”。
“新工匠”队伍的逐渐壮大,首先得益于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普遍改善。2022年,湖南将楚怡公办中职学校改扩建项目纳入十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19亿元。2023年,湖南将“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作为全省重点监测民生项目,明确“新增100所中职达标学校”的年度建设任务。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增156所办学条件达标的中职学校,超额完成任务50%以上。
“硬件”上下真功夫,“软件”上也要花大力气。自2022年起,湖南以中高职“牵手”为突破口,统筹安排40所国家、省“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结对帮扶51个脱贫县(市)公办中职学校,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的育人“硬实力”。
“学校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龙克文深有体会地说。针对学校开办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应用等特色专业群,帮扶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技能竞赛等方面提供了规划指导,并根据当地的航空产业资源,指导学校新设置了空中乘务专业。
在2024年度“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航空服务赛项中,杨鑫、吴莎等两支学生队伍,代表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空中乘务专业参赛,获得省级技能竞赛大奖。一个个“航空小匠”正展开双翼,为湖湘大地护航。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增收”——
鼓起农民兄弟的“钱袋子”
“感谢工作队,挖春笋挺轻松,钱也比以前赚得多。我今天挖了100公斤春笋,送过来就现结了350元,太好了!”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永丰村村民戴顺华喜笑颜开。不久之后,她带来的高山春笋将被加工成一片片色泽透亮的绿色有机生态食品——玉兰片,摆上消费者的餐桌。
永丰村山林环绕,耕地稀少,南竹产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过去,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上山砍竹,辛苦不说,一天收入最多只有150元,且容易受天气影响,只能“靠天吃饭”。
2021年5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工作队入驻永丰村,帮助村民在深加工方面做“竹”文章,形成了“企业+高校+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学院在村里成立了就业帮扶车间,新增了生产线,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来村进行技能培训。现代化的管理让南竹产业“焕发新生”,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元,解决村民固定与临时就业岗位50余个。此外,车间还采用“村民采挖+统购统销”的模式成批量加工笋制品,目前产能已经超2000公斤,产值超25万元。
摆脱“靠天吃饭”,实现“靠智增收”的不止永丰村。自2021年开始,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轮驻村帮扶工作,每所高职院校与重点帮扶村“结对子”,同时依托专业资源“送技下乡”。一支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奔赴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出了“致富良方”。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傅爱斌带领的教师队伍,正是其中的代表。“农民110”,这是乡亲们对傅爱斌的调侃。这些年,傅爱斌走遍了全省200多个乡镇,线上线下培训近10万人。在她的手机里,存下了几千个农民的电话。
脐橙是龙山县里耶镇的特产,种植历史有20余年,但始终卖不起价。傅爱斌经过调研,把脐橙命名为“里耶脐橙”,并联系对接品牌设计、产品包装,指导建立加工分级贮藏生产线……几年下来,“里耶脐橙”的种植面积从5万亩增长到14万亩,产值近10亿元,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在娄底市新化县紫鹊界内的锡溪村,村民们同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受气候条件影响,当地种植的农作物通常比其他地方成熟得晚,因此大部分农田只种植一季稻。”刚入驻锡溪村时,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长王练红发现,当地传统产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为实现当地水稻种植业“智慧升级”,王练红带领工作队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紫鹊界梯田从田块土壤、选种、播种、插秧、施肥、收割、脱粒、碾米、包装的全过程电子化“上链”,不仅方便消费者对紫鹊界大米生命周期每个环节进行实时回溯,还大大提升了紫鹊界大米的名气。目前,锡溪村改良水稻品种超300亩,学校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年收购5万公斤大米的协议,大米的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2.5元涨到每公斤4元。
除了利用技术做优特色产业,还有因地制宜地引进新兴产业。
“我们的菌子出来啦!”在怀化市溆浦县水东镇标东垅村,村党委书记翟光庆提着一篮赤松茸兴高采烈地向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报喜。这个坐落于雪峰山深处的小山村,既不靠江,也不傍水,“地无三尺平,抬头只见半边天”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种植赤松茸菌投入成本不高,种植技术较易掌握,收益较高。”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队驻村后,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和科学论证,为当地找到发展食用菌产业这一新路,并于2021年10月引进试种赤松茸菌。在专家指导下,赤松茸菌顺利丰收,目前亩产量为1000公斤左右,年产值超40万元。
产量上去了,如何打开销路,让“山货”变“俏货”?一场特别的网络直播透露了答案。
“麻阳的冰糖橙甜过初恋!家人们,今天我们的直播间就设在麻阳冰糖橙园……”面对镜头,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卢秋姝、曾静媛变身主播,为带货使出“十八般武艺”。她们参加的是首届湖南省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大赛。在这场麻阳冰糖橙溯源专场直播活动中,11支学生团队共帮助麻阳橘农销售冰糖橙2万多公斤,总成交额16余万元。
“搭平台、扩销路、强服务,用直播‘小镜头’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告诉记者,2023年,这场公益直播大赛覆盖了全省14个市(州),148所职业院校、5670支队伍、2.2万余名在校生参与其中。总决赛更是吸引30余万人次观看,销售总金额超过50万元。
乡村产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湖南职业教育的“技术加持”。近两年,全省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建设项目600余个,中职学校为乡村解决科技难题220余项、开发新项目(产品)340余项。农民兄弟的钱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从“精神荒原”到“文明绿洲”——
绘就乡村生态的“新样子”
2022年,50岁的“黑脸”矿工卜雪斌回到家乡清溪村,经营起“立波清溪书屋”。“搞书屋后,我抽了25年的烟都戒了。”为经营好书屋,卜雪斌既磨嘴皮子,又练笔杆子,曾经在矿井里摸爬的双手如今捧起书本,和书迷们开起了读书会。
清溪书屋里传出的书韵墨香,绘就了清溪村的“新样子”。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1224万元,其中,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参与设计、施工的14家清溪书屋别具“文艺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乡村“富起来”之后,还要从内而外“美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精神荒原化”是许多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名驻村教师告诉记者,由于文化生活供给“少口粮、缺营养”,一些村民农闲时不是睡觉就是打牌,不关注村容村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三留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此,湖南职业院校坚持以文化“铺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2024年春节期间,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弄里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首届“村晚”——根据当地年节时跳花灯的风俗,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发动村民组建了乐器队、舞蹈队,为全村300余名村民送上了一场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
就在几年前,弄里村还到处都是污水塘,河道水质差,垃圾堆成山。村民的生活既单调又枯燥,有时还会因为一点琐事就起争执。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队进驻后,与县、乡两级协调沟通,对村里的生产道路、穿村河道等进行了生态治理,还为村里修建了村广场、文化舞台等基础设施。
“现在村里的水塘变干净了,马路变清洁了,整个村子都美起来了!”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符芬芬感叹,“特别是一到晚上,妇女们跳舞,老人们锻炼身体,孩子们玩游戏,热闹得很!”
从武陵山区来到洞庭湖畔,变化同样每天都在发生。
岳阳市郭镇乡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的重点对象。起初,学校的服务内容以农民种养殖技术帮扶为主,但在服务过程中,学校逐渐发现新的问题——村里旧房、危房多,道路建设“脏乱差”,村民出行不便……很长一段时期里,郭镇乡辖区内的麻布村、磨刀村等9个行政村留给当地人的印象都是“偏僻、邋遢”。
根据郭镇乡“规划进乡村”的需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与郭镇乡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乡村学院,深度参与郭镇乡的治理。学校派出园林、室内设计等专业的6名专家和10多名学生开展调研,从水网及道路改造、建筑整治、景观营造、庭院美化等方面重新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并组织了“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郭镇”等一系列主题志愿活动,让郭镇乡的“颜值”靓起来。
如今的郭镇乡,已然“旧貌换新颜”。连续两年,郭镇乡的麻布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湖南省特色精品乡村;2021年,郭镇乡获得了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镇称号,“村民富、村庄美、村味浓”成为人们对郭镇乡的新印象。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则在张家界市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南井村刮起一阵“最炫体育风”。2021年,初入南井村的学校工作队先给村子来了个“健康检查”:这个以老年人、留守儿童为主的村庄,不仅发展落后,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其匮乏。为此,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全民健身指导员进行教学培训,并针对乡村孩子开展篮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体育兴趣班,锻炼孩子们的体魄。
“一开始村民们积极性不高,但在学校的推动下,现在大家都主动打听兴趣班什么时候开班。”南井村村支书苏陵福笑着告诉记者。
2023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推出乡村全民健身新模式,和南井村共同举办了首届村民趣味运动会。现场300多人参会,“赶猪跑”“蒙眼敲锣”“袋鼠跳”等10多个妙趣横生的趣味项目轮番上演。运动员们手持“赶猪棍”,对准圆溜溜的“球猪”又推又赶,现场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大山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据统计,湖南职业院校近三年累计开展“文化下乡”“送法下乡”等活动3356次,帮助组建文化团体123个,捐赠图书11.65万册。一个个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点缀在沃野间,交织成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动人乐章。
让“湖南故事”走向世界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10天时间,走访3个国家,现场见证湖南与当地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及跨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十余项……2024年4月,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率湖南教育代表团访问巴西、墨西哥和古巴,一批湖南职业院校化身“出海顶流”,扩容海外“朋友圈”。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赋予湖南的重要使命任务。从“蓬勃十年”奔向“金色十年”,伴随湖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职教湘军”积极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进来,为更多精彩的“湖南故事”走向世界,蹚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出海”之路。
“同船出海”——
企业走到哪,人才送到哪
长沙国际铁路港内汽笛长鸣,一列列满载挖机、滑移装载机、高空叉装车等工程机械产品的中欧班列(长沙)正从这里驶出,向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驶去。
湖南工程机械装备产业海外业务的“井喷”,呼唤大批懂技术、会管理、通语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在意大利,我曾经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必须从常驻地赶往几百千米外的目的地独立完成新机组装。当任务圆满完成,意大利客户向我竖起大拇指时,我的自豪感难以言表。”00后男孩欧阳志辉告诉记者,从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订单班毕业后,他进入三一重机事业部海外营销公司从事服务配件管理工作。入职不到两年时间,欧阳志辉的足迹便已遍布亚非欧三大洲的近十个国家。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企业往往面临懂专业、会外语、高素质、稳定性高的国际化技能人才稀缺问题。”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戴晓佳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学院订单班已经形成“专业+外语+综合素养”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累计向海外输送技术人才500余人。
企业走到哪,人才送到哪。为了让“湖南制造”这张闪亮名片走向世界,湖南工程机械装备头部企业纷纷将着眼点落在携手职业院校培养“出海”人才上。
2023年11月,中联重科企业代表走进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海外售后服务订单班”人才选拔工作。事实上,这不是学校第一次收到企业的“人才定制”邀请。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亮红告诉记者:“学校与中联重科、远大科技、铁建重工等7家企业联合开设了外向型订单班,年培养人数达400人。其中,不少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扎根海外的‘中坚力量’,专业素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很高。”
要想使湖湘企业在激烈的海外竞争中站稳世界“C位”,既需要懂技术的海外服务工程师,也需要懂销售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长沙非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杨涛深谙这一道理。作为中国第一家进入非洲互联网和电商行业的企业负责人,他打造的Kilimall已成为东非第一大电商平台,用户规模达千万级。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如今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外,成为高端及优质的代名词。
为满足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杨涛还携手母校开办Kilimall订单班,培养符合跨境电商岗位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目前,首批毕业生已投入移动端网店运营、移动商务视觉设计、电子商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工作。
“一带一路”上,湘企开疆拓土,湘品扬帆“出海”,职业教育正是其背后坚实的后盾。近年来,湖南职业院校共协助有关企业搭建海外电商平台52个,为湘企“走出去”输送优质毕业生近1万人。
通过一场盛会,我们或许可以一窥成效。
2023年6月底,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来自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164名学生志愿者,用流利的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5种语言服务参会展商,得到点赞无数;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作为唯一独立设展的高校,携手6家校友企业带来深受非洲人民喜爱的电子乐器、农机设备;在为博览会打造中非经贸数字平台的基础上,杨涛带领企业推出了出海非洲全托管标准化服务产品,助力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这群满怀激情的湖南职教人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同湖湘企业一道“乘风破浪”,让湖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繁荣港”。
曾经,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外国客商在中国沿海留下“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印记。随着时代的航程不断拓展,丝路之声正在内陆湖湘响起。
“造船出海”——
学校建在哪,标准带到哪
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铁路学院内,非洲女孩范芳(Bangoura Fanta)正在控制台前,认真演示铁路机车驾驶的各项要领。她是西非第一名女火车司机,也是从这所学院走出的优秀毕业生。
“能够进入梦寐以求的铁路行业工作,要特别感谢我的‘中国师父’。”范芳用熟练的中文说。
时间回到2021年,几内亚首条现代化铁路——达圣铁路建成的同时,由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筹建的科纳克里大学铁路学院开始招生,为几内亚培养本土铁路运营人才。范芳就在此时进入学院学习的。范芳记得,铁路学院的课程丰富,日程更是安排得满满当当。让她尤其感动的是,老师们一边努力克服着水土不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困难,一边为他们的学习耐心“护航”。
这群“中国师父”也被非洲学生身上的好学劲头所感动。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援外教师陈懂告诉记者:“对每一份拿到手的中文材料,他们都会认真钻研、主动请教,不仅熟练掌握了铁路运营维护、火车驾驶等技能,汉语表达也越来越流畅。”
和范芳一样“圆梦”的当地青年不在少数。几年来,500余名几内亚本土铁路运营人才带着湖南铁路技术标准,服务于当地现代化铁路建设。这一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首批“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特色项目”。
这只是湖南职业教育服务标准“出海”的一个缩影。早在2016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便在东非肯尼亚蒙内铁路上开拓“中国铁路职业培训海外第一单”,培训铁路技术技能人才400余人。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据院长张莹介绍,近年来,学校将“高铁工坊”品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2023年与马来西亚共建“高铁工坊”,今年4月又将“高铁工坊”办到了墨西哥。
走出去的不只有“铁路标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湖南职业院校建设了“多品牌、多模式”的国际学生招生基地,让“湖南标准”走向世界。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建起中赞职院矿业工程学院暨湖南有色金属职院赞比亚分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印度尼西亚日惹STIPER农业大学共建“湘禹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Infinity工程学院共建“楚怡工坊”……当前,湖南职业院校累计建设境外办学点16个、海外培训基地24个,累计援外培训超12.5万人次,给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布基纳法索,贫穷曾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当地小伙格文德却凭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的奖金创办起了一家电力施工维修公司,生意蒸蒸日上。
2018年,一群中国专家的到来让格文德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这支来自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的援外教师队伍目睹当地课程有限、配套教学设施不足的窘境,不仅帮助当地职业培训中心建设了培训标准、规范教材,还指导当地筹办了两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让这个国家告别了没有全国性职业技能比赛的历史。
技能培训、赛事筹办、调研走访……这群中国教师个个忙成了陀螺,首批赴布援教的专家组组长赵德波累瘦了整整15公斤。他却说:“目睹众多非洲青年通过技能改变人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赵德波的身影,正汇入湖南职教人扬帆“出海”的征途。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累计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327个、职业教育资源5246个、职业教育装备418个;设立援外培训机构28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人员培训124.43万人日,实现了从“参与者”到“领航者”的转变。
“搭桥跨海”——
课堂开在哪,故事讲到哪
“这所学校出了个‘洋中医’。”今年,来自尼日尔的留学生石文即将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毕业,他的求学经历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热爱中国文化,梦想着有一天能到中国留学,现在我的梦想成真了。”谈及来湖南求学的初心,石文讲起了一个故事:2021年寒假,为了帮助留校的石文尽快适应全中文教学,药学专业教师魏来每天带着6岁的女儿,驱车30分钟到学校指导他预习课程。
“在中国,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石文告诉记者,“未来,我想要将自己所学的中医药技术带回家乡,把我在中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像石文这样“漂洋过海读大专”的留学生不在少数。马来西亚女孩陈咏悦进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先进殡葬技术技能;来自孟加拉国的习飞特因为喜欢汽车和中国文化,来到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求学……在湖南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吸引下,越来越多世界青年为了获得一技之长,选择留学湖南。
“留学热”引发了湖南职教人的“冷思考”:如何将这股热潮推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关键就在于“搭桥跨海”。
其中一座桥是“语言桥”。
2023年,一场名为“共赴中文之约,云旅魅力长沙”的线上冬令营在“云端”开幕,134名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员参与了这场由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中文沉浸式情景教学活动。“世界这么大,我想去湖南看看。”学习结束,这句话成为不少营员的心声。
借力数字技术创新汉语教学模式的还有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由学校自主研发的国际化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平台——“丝路同声”国际课堂上,异国师生能够在使用AI技术完成课堂语言翻译的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学习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最新技术,享受一场“耳听”“眼见”深度融合的“教育+科技”盛宴。
“我们的课堂能够智能识别中文课堂语言并实时翻译成86种外语,目前已被马来西亚、老挝、泰国等8个国家的17所高校和10余家轨道交通企业应用于国际职业培训、留学生教育和援外技术服务。”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彬介绍。
另一座桥则是“联盟桥”。
“职教出海”不应该是单打独斗、单兵突进,而是汇聚合力、共建共享——这是湖南职业院校在多年探索中达成的共识。
2023年9月6日,老挝万象。在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老挝教育与体育部部长普·西玛拉翁的共同见证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牵头发起的“中国—老挝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纳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框架,助推老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实,这并不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的首次“牵手”。早在2018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签订“中老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创新探索“研、建、育、培”立体化合作模式,聚焦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和中老重要产能合作领域,已累计为老挝培训教师200余名,覆盖老挝全国24所职业院校。同时,双方合作研发的机电一体化、社区服务和电子商务3个5级老挝职业教育国家标准,获得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认证并在全国推广实施,填补了老挝职业教育多领域标准的空白。
“联盟目前共吸纳50家中方、40家老方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为成员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斌表示,联盟将进一步深化标准融通、人才共育、师资能力建设、产教融合和交流研讨等合作,打造中老职业教育合作新高地,为两国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转型提供新的重要支撑。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则在2020年牵头成立“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整合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和企业资源。仅通过委派专家组实施境外技术援助培训这一项,学校就面向各类人员开展培训8000余人次,并吸引了120多个国家1万余名学员来华培训。“这些年来,光是来自海外的单位及个人感谢信便收到上千封。”院长陈波告诉记者。
一座座“连心桥”跨越山海,为世界青年铺就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连心路”,也帮助他们成为“中国故事”的聆听者、传播者、讲述者。面向未来,湖南职业教育正奋力书写更多拥抱世界、衔接全球的精彩篇章。
编辑:刘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