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先声评论】对不规范“进校园”要理直气壮说“不”

2024-04-26 16:34:08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许朝军

教育部网站24日发布消息,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基层教师负担过重,尤其是过多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任务等,备受一线教师和社会各界诟病。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中小学安排额外非教育主业工作任务,学校为完成任务,占用大量时间开展形式主义工作,甚至把这些非教育教学任务纳入教师绩效考评等,导致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层层“转嫁批发”,各类统计、报表、晒图、上街执勤等滋生泛滥,不仅分散了教师教育教学精力和时间,有些非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推进和落实,还致使教师形象受损、教书育人主业空间和时间被挤占、家长反对不满加剧、家校矛盾冲突横生等,让社会侧目。

近年来,全国和地方两会上,就多次出现关于给教师“减负”的意见建议,引发社会关注热议。这次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专门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部署,首次从专项整治和规范治理角度发力,充分体现了对教师“减负”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精准发力、科学治理、务求实效的决心和信心。

减少非教育教学事务对一线教师畸形“增负”影响,首先要精准排查甄别,聚焦问题整改。在众多“进校园”社会事务中,确实有与教书育人丝毫“不沾弦”的工作,如让教师催办医保卡、公交卡、完成与教学不沾边的点赞、转发、积分任务等,但也有一些与教书育人存在千丝万缕关联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助力教书育人成效的内容,如创文工作、安全教育、防溺亡等,这些工作任务虽然社会事务性质明显,但如果从文明校园创建、文明素养培育、学生安全健康等角度出发,也是一种看得见的育人载体。因而,要想精准实现规范整治社会事务进校园目标,就必须科学排查现实中到底哪些社会事务“进校园”了,精准评估哪些是可以理直气壮说“不”,哪些是需要改进方式方法进行完善,哪些是可有可无需要调整的,这样自查到位方利于科学划定整治范围和对象,为靶向整改为教师精准“减负”奠定扎实基础。

为教师“减负”,就要对无关社会事务说“不”,尤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说“不”和谁来说“不”。一方面,作为承担社会治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党委、政府部门,要理直气壮对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说“不”。党委、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突出“把关”作用,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的总量,依据实际经科学评估后,将有益于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有益于育人成效凸显、有益于助力教师教书育人作用发挥的内容,通过“白名单”方式进行公开,辅之以“非白名单一票否决”机制,筑牢“进校园”大门。另一方面,要从监督监管促落实和最有发言权的教师主体发声角度发力,建立完善举报投诉、评议评价机制,让对“教师负担”最有发言权和知情权的一线教师拥有发声监督的权利,这样双向奔赴,说“不”的声音才会更响亮,更有震慑性规范之力。

为教师“减负”,就要对无关社会事务说“不”,还要有严格的责任机制支撑。要建立健全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责任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强化主体责任,对违反规定擅自组织开展“进校园”活动,或者出现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及违规“转嫁负担”的现象和行为,要依法依规从严查处,让责任和规矩长出牙齿,让教师“减负”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并用师生获得感检验评价整治成效和责任落实成效,这样对非教育教学任务进校园理直气壮说“不”的美好愿景才能成为现实,教师“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地。

编辑:李薇薇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