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圈同心”打造助推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孵化器”

2024-04-09 16:44:47 来源: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郭稳涛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稳涛)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匹配,初步形成了打造地域圈、形成产业圈、发展企业圈、建设岗位圈的“四圈同心”产教深度融合育人路径,为地方性特色专业与地方性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样本。

一、打造地域圈:构建智能制造产业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一是区校战略合作。学校加强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2023年,学校分别与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签订区校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师资队伍、产教平台、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搭建政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加快智力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缩短专业到产业、学位到岗位的距离,使人才培养更贴合社会需求,更适应岗位要求,精准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是校企战略共建。学校牵头申报长沙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联合体精准对接园区五大主导产业,聚焦智能生产、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探索“政府引导、示范引领、生态赋能”的智能制造“长沙模式”。学校与楚天科技、中南大学共建医药装备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资源配置优势互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推动医药装备制造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设职教集团。学校牵头成立了湖南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集团以“三共三链三服务”为运作模式理念,通过整合企业、职业教育、行业协会和园区资源,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校企共生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有效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能力。目前,集团已被立项为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单位,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形成产业圈:助推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专业集群效应。学校聚焦产业链,紧跟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专业向“智能+”转型和升级,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同时将企业生产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任务,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新增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 7个、合并或更名专业9个、停办专业9个,立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

二是专企共建产业学院。学校每个专业群对接1家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校企行协同、订单培养、基地共建、师资共享、产学研合作“五位一体”的深度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目前,学校建设了云箭集团、楚天科技、山河智能、京东科技、拓维信息等产业学院5个,通过专企共建,促进学校专业群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是深化人才订单培养。学校与楚天科技、山河智能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楚天焊接班”“山河海外服务班”等订单班,与艾伯特机器人、三菱电梯等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云箭集团共同申报“火工装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等等。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等项目,深化人才培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近年来,学校立项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教育部FABO中国数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众创空间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项目,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学校通过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三、发展企业圈:赋能教师产教融合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提升教师动手能力。学校组织全校所有专业校企合作开发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并遵循“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老师也必须掌握”的原则,开展校内专业教师技能测试。此外,学院还鼓励各专业组织教师对省技能抽查标准的题库进行培训,利用技能竞赛省赛、国赛的题型和要求对教师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学校组织考核,把通过技能测试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

二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将“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切实纳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每年教师培训培养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工作。各二级学院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加大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到专业、落实到个人,根据能力标准分专业大类组织校本培训。

三是锻造教师工程能力。学校实施“六个一工程”,在“一流的企业”建设“双师型”培训基地,出台了《教师下企业的管理办法(试行)(“六个一工程”)》,每年选派10%左右教师到“双师型”培训基地挂职半年以上。每名教师选择1家合作企业,紧跟1个前沿技术方向,确定1名企业导师,开发1门校企合作课程,指导1个专业技术社团,培养1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企业生产,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教师获取一线实践经验、掌握新技术提供平台,为学校“产学研”结合提供基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5名、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1名、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1名、省级技术能手1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1名,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经验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四、建设岗位圈:推进产教融合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完善“专业课程+岗位技能”的学习内容。将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项目教学任务,通过项目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技术技能本领。部分专业依托“专企一体”的培养模式,引入真实项目、真实产品和真实设备进课堂增长施工经验,再把课堂延伸进入工地实战演练。通过边干边学,边教边用,在运行过程中强化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涵养、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质量意识。近年来,学校校企合作打造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立项3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联合主持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设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入选国家规划教材5种,省级优质教材11种。

二是构建“双师双能+能工巧匠”的教学团队。学校各专业组建了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校内的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校内的教师同时具备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导师由山河智能、中南智能、江麓机电等智能装备企业的技能大师、创新先进个人等能工巧匠组成。通过教学团队建设,立项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5个,创新了“以省队建国队、以国队带省队、以省队带校队”的“拓展式”建设模式,形成了“1+5+N”的“国省校”三级教师团队协同发展格局。

三是创新“技术能手+创客工匠”的培养模式。学校始终坚持“能力本位、任务驱动、以做为主”的教改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此外,把创客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牵头成立了湖南省高职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系统开发创客课程,推行“制作中习得”的创客教学改革,形成了创客型工匠“六创共振”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培养的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2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位居湖南省前列。学校获评《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学生发展指数全国百所优秀院校,创客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一等奖。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42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77项。面向社会输送了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鲁湘、刘海涛为代表的毕业生,涌现出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晏斌、上海大众集团职工技能竞赛“维修电工第一名”的焦喜春、被广汽三菱誉为“机器人的老中医”的技能大师谢卫华等大批能工巧匠。

1.jpg


编辑:王轶诺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