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湖南中考命题改革的三种关系思考_教育快讯_湖南教育新闻网 -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
2000年湖南省级中考命题全面下放到十四个市(州)。时隔24年,除长沙市继续自主中考命题,其他十三个市(州)2024年重新恢复全省统一中考命题。这是继2021年高考改革之后,湖南在考试改革方面的重要举措。2022年初,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24年秋季将全面使用与之配套的新教科书,开启义务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湖南中考命题改革备受关注,笔者认为湖南中考命题改革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中考命题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虽然参加2024年中考的学生使用的是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但新课标已经颁布,湖南中考命题必须以之为依据。
1.坚持立德树人,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新课标强调学科育人价值,中考命题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注重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素材设置试题情境,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接班人。
2.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新课标凝练各学科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中考命题应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就为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对应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新课标提出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中考命题改革的指导性更强、也更直接。依据课程目标,中考命题要注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各学科秉持的正确价值观;考查学生从学科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品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能否在校内、校外的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具备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力。
3.选取真实鲜活的素材,体现课程标准理念
中考命题的素材应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素材,突出学科知识的有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创设问题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社会发展,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真实生活中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水平试题的设问应善于挖掘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促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从学科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4.适当考查跨学科内容,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标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明确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新课标的又一亮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真实鲜活的素材为命制跨学科的试题提供了方便,有利于考查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即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考虑到尚未启用与新课标配套的教材,中考命题可以适当命制跨学科的试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发展。
二、中考命题改革与各种版本教材的关系
目前,湖南省统一使用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但教材没有统一,除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个学科使用统编教材,其他学科均有多种版本的教材,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但在内容的取舍、编排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考命题改革过程中怎样处理与各种版本教材的关系呢?
1.依据课标的内容标准,尊重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
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中考命题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全面考查通过初中阶段学习,学生应形成的必备知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考查的内容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尊重本省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不拘泥于单一版本的教材,广泛参考其他版本教材,包括外省使用的版本教材和相关学科的教材。中考命题改革要发挥导向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和教师首先对比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洞察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并构建该内容标准条目的知识结构框架;然后学会依据该知识结构框架,有条理、有顺序地获取题干中的信息;最后按照知识结构框架完整、准确地解答问题。
2.避免简单考查教材内容,杜绝考查教材案例的试题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中的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和原理,案例本身是不要求掌握的,不应该成为中考考查学生的素材和依据。但是,以前中考存在较多的简单考查教材内容、单纯记忆的试题;有些试题把教材中的案例用作考试素材,考查教材案例中的情境和结论,从而导致教师要求学生背教材、大量刷题、机械训练的情况,给初中课程改革造成了重大障碍,也必将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创造者和主体。中考命题者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反复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切实把握教材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中考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3.赋予时代气息,关注社会热点
2000年以来,我国课程改革加速推进,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每10年全面修订一次,教材小范围修订更加频繁。特别是政治(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学科与时事密切相关,其教材编写充分反映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关注本学科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群体的发展。教材编写者不断积累素材,与时俱进,及时加以修订。中考命题的素材也是学生的学材,应选取一些与学科密切相关的时事、社会热点问题,经精心打磨后设置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国际风云变幻等热点、焦点问题,帮助学生和教师拓宽学习视野与知识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三、中考命题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多数初中学生将升入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参加高考或者职高对口高考。因此,中考改革应在坚持中考命题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学习借鉴高考改革经验,精心打造中考试题,体现出高考改革的方向。湖南省致力于高考改革和创新,语文、外语、数学等3学科曾经在2004—2015年由湖南省自主命题;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学科2021—2023年由湖南省自主命题。湖南省在命题方面积累了经验,建立了命题专家库,为中考命题改革指明了方向。
1.兼顾高中升学和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湖南省高中毕业考试与高考是分开的,高考的功能主要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与高中生能否毕业没有关系。2024年湖南省中考成绩分别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录取依据。学生中考成绩合格方可毕业。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笔试,及体育与健康测试成绩以分值计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成绩。从2023年秋季招收的初中一年级开始,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及信息科技考试,以分值计入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总分。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了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为普通高中和高职学校选拔人才服务,中考改革应恰当融入正确价值观的考查,充分体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为了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双减”要求,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应注重对必备知识与品格的考查,合理增加关键能力测试题。
2.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恰当选用湖南本土素材
2021年湖南省自主命制的高考试题,注重为湖南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恰当选用了湖南本土的素材。新课标强化了育人导向,义务教育要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爱湖南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在命题素材选取过程中,应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恰当选用湖南本土素材。考虑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等的差异性,应较多选择湖南普遍性素材;应深度加工素材,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给考生较多的铺垫和提示。
3.生活载体情境为主,慎用学科学术情境
高考试题的情境主要有两种:生活载体与学科学术的情境,2021年以来的湖南高考试题较多采用学科学术的情境,试卷整体难度往往较大。中考改革应更多考虑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中考命题应以生活载体情境为主,慎用学科学术情境。一则为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应具备的学科素养,二则为避免因为后者学术性太强、难度太大,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甚至丧失学习动力,这不利于学生继续高中或职高的学习。
4.摒弃单纯记忆性试题,合理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
鼓励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考考试改革指引的一个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前些年的湖南省市(州)中考还有一定数量的单纯记忆性试题,甚至偏题、怪题等。2024年是湖南省中考恢复全省统一命题的第一年,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通过创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试题设计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解题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答试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试题的开放性是高考考试改革的显著特点,中考试题也应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有较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有充分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文系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螺旋进阶的地理教学评研究(项目号:Z2023124),中学地理课堂“三问三进”深度学习模式研究(项目号:Y20230667),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对促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号:XJK21CJC096)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益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辑:熊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