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余杏
“王姐,枣子收到了没?味道怎么样?”“您的羊肉寄错地址了啊,好的好的,我立马查查!”……今年的寒假生活,对于李老师来说,并不悠闲,在记者正式采访前的10分钟内,他马不停蹄地接了3个电话。
李老师是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第五中学的招生和学生资助专干,教育部第一批、第二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援疆老师李朝胜。挂完电话,他赶忙憨憨地两手握着手机,向记者歉意地说:“抱歉,我的休息时间里,专门‘不务正业’,让您久等啦!”
李老师口中的“不务正业”,指的是通过微信小程序卖灰枣、羊肉、葡萄干等农产品,而这些货来源于千里之外的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若村,那个李老师曾用心用情服务了4年的地方。
说起自己的“卖货”经历,李老师带着记者,思绪回到了2018年10月的那个灰枣收获季。
郭若村盛产优质灰枣,每家每户都种有几亩枣树,多的有十几亩。灰枣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甚至是部分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但由于当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好灰枣却卖不出好价钱,有时两三元一斤都没人收,这可愁坏了村民,也愁坏了吐鲁番市教育局的驻村干部。
当时,李老师担任吐鲁番市实验中学语文专任教师,同时在吐鲁番市教育局兼任教育援疆工作组文字综合工作。“灰枣在这里不好卖,在我们湖南老家可能会有市场!”面对大家的忧愁,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李老师开启了他白天上班、晚上卖枣的“卖货”之旅。
先在“朋友圈”发布卖枣信息,然后晚上一个个统计数据,周末就到村里一家家收枣子,从“卖家”到“客服”再到“售后”,李老师一人包办。
为节约成本和保证质量,李老师经常住在郭若村收红枣。有个画面让吐鲁番市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吴龙海(时任教育局驻郭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至今难以忘怀——零下十几度的夜晚,李老师在村委会的广场上装箱打包,他手上的冻疮裂开了,密密麻麻的血口子爬满手背。
2018年12月1日,李老师收完枣搭乘顺风车返回市区,刚开出郭若村不到10公里,就遭遇风力达10级的沙尘暴。车窗外飞沙走石,能见度几乎为零,在短短几分钟里,后面和左、右两侧的挡风玻璃先后碎裂,一辆别克车瞬间变成“敞篷车”。所幸有经验的司机选择挂上倒挡,缓慢退后,历经2个小时才安全逃出。
“大家知道我在援疆,都非常支持,几箱几箱地买枣。”当年,李老师和其他援疆老师一起努力,为郭若村共销售了20余吨灰枣。
卖枣的成功让李老师在郭若村“一炮而红”,很多农户找到了他,想让他帮着卖哈密瓜、葡萄干、核桃等农产品,李老师的“业务”范围也一年年扩大。
“农产品多了,自己的身体逐渐吃不消。”于是,李老师开始琢磨线上平台。2020年,他自掏腰包,在微信上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将郭若村的农产品“搬”到了线上销售。
后来,援疆期满,李老师返湘。“人虽然回到了湖南,但‘卖货’的担子,暂时还卸不下。”由于小程序是公益性质,买家也大部分是李老师的亲朋好友,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接手。于是,他将小程序一并带回了湖南,继续出资“养”着。
夏天的哈密瓜,冬天的灰枣,每年两个时间点,李老师会准时去“打扰”自己的亲朋好友,帮着郭若村的农户卖货。初步统计,近年来,李老师为当地带来了300多万元的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老师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客商通过李老师的小程序,看到了郭若村灰枣的品质,于是纷纷涌入村里收购,枣子的出路被打开了。
“李老师,我们的枣子涨价啦!”前不久,村里的马合木提大哥专门给李老师打电话说了这个消息。“涨价了好啊,我坚持这么多年,不就是盼着这一刻嘛!”李老师高兴地回答他。
“货卖得多了,快递费就相对便宜些,小程序就会产生少量结余。”李老师将这份结余和部分爱心朋友的捐赠款,另外自己再掏一部分钱,一起购买了煤炭和其他物资,委托吐鲁番市教育局驻郭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杨新文,送到每家每户手中。采访中,郭若村发来了感谢信,10吨“暖心煤”已全部发放到位,村里有10个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和重病患者领到了一份“温暖”。
这一趟“卖货”之旅已坚持了6年,什么时候会结束呢?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道。李老师望了望远方说:“一日援疆,终身援疆。只要村民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编辑:余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