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城县里的“大思政”_《湖南教育》_湖南教育新闻网 -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
《湖南教育》报道 记者 赵经天 唐炜逸 王黛 通讯员 何冠俭 罗泽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他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
当前,如何加强思政课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成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点。
汝城,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小县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之交,地势险要,革命基础独好——是湘南起义策源地、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战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也是理学名城、中国古祠堂之乡,有崇文重教的传统。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曾走进该县沙洲村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的思政课堂,勉励同学们“你们今天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
4年来,“湖南省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区”汝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由党委政府牵头,将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整合全县资源,全面推进县域学校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人人都是思政课教师,处处都是思政课阵地
汝城的思政教育,是从巡讲开始的。
自2021年起,汝城县教育局开始开展“思政·立德教育”巡讲活动,从全县范围内遴选了一批有经验、有激情的教师,组建了巡讲团,分成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组别,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巡讲思政课。
这里边,有专业思政教师,也有其他学科教师。虽学科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打破学科界限,守住思政教育“主阵地”。
就拿小学组来说。有语文教师,有数学教师,有心理教师……每个人思政巡讲的选题风格与其学科特质相契合。比如,语文老师选题角度侧重于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老师的选题,就跟如何交朋友,如何处理自身情绪相关;学校管理者,则会讲述如何在学校层面开展校级巡讲,如何落实学校思政课建设。
截至目前,汝城已经组建了一支逾200人的县、校两级巡讲团队,累计开展省级巡讲26场、市级巡讲35场、县级巡讲405场、校级巡讲534场,巡讲专题145个,通过现场或在线听课,受益学生达25万人次。
“这样一来,实现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及各学段思政教育的全覆盖。各学校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师生组建校级巡讲团,开展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汝城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欧阳伟立介绍。
巡讲,虽是课表外的思政教育,但为汝城全面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解决了“谁来讲”的问题。
初期巡讲的成功推进,离不开汝城县第二中学教师何双林、汝城县第六中学党总支书记黄房生等思政名师的指导。他们总是能在磨课教研过程中,精准找出其他教师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并帮助他们将时事要点与教学相融合;他们如同一根根“主心骨”,撑起了汝城的思政教师队伍。
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人加入这支队伍中——
汝城县第一完全小学,曾被不少人誉为该县小学思政教育的“黄埔军校”。优秀青年思政教师何苗苗、李兰婷等,都曾在这里任教。
校长欧玉珍说,在校级行政班子带头下,学校先是组织一批有意向的教师,搭建起了校级巡讲团的雏形,并通过集体教研、备课等方式,边巡讲边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不断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集全校之力办一件事,充分发挥了‘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
“所以,培养青年教师来做思政,学校必须有一批‘领头雁’,我们先得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说这话的是副校长何敏华。
时间的指针回到2020年9月。
在汝城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一场思政教育专题座谈会召开,那是何敏华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政教学研讨。
“以前,我们只是根据课程来实施思政教育,并没有深入研究。”何敏华感叹,座谈会后,她才开始对思政教育这个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但没想到,自己却被纳入第一批巡讲团的名单中,与之相伴的“烦恼”随之而来——
巡讲该讲些什么?
一些枯燥的学科内容要如何讲到孩子的心里去?
如何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
…………
一个个问题不断从何敏华脑海中涌出。
怎么办?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就学呗!”打定主意后,何敏华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不断汲取着知识,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身边的专家学。
一年后,因职务调整,何敏华又从语文教师转变为思政教师,她更是一头扎进了思政教育研究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2022年“国培计划”(A2123)汝城县思政课骨干教师工作坊……凡是能提升自己的机会,她都没放过,“那里面还有不少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讲座,包括思政课如何具体实施、推广等,给了我不少启发。”
近年间,“感恩教育”“选择崇高的理想”等6堂主题思政课,均由她牵头打造。现在坐在记者面前的她,已成长为汝城县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名师。
通过“关键少数”引领教师参加思政教育的,绝不仅是一完小一家,全县各学校都掀起了一股思政教育的热潮。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思政专兼职教师,就连一些学科教师也纷纷立足自身学科,开启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双向奔赴”。
汝城县思源红军小学教师何玲娜,是县音乐学科兼职教研员,她对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此前,我发现班上不少学生对流行音乐耳熟能详,但在学习传统红色歌曲时,不少学生认为有些‘老土’,不愿意学。”看到学生们的反应后,何玲娜就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自打那时候起,何玲娜就开始了“音乐+思政”的探索。
一些经典古诗词,节奏韵律和教学寓意俱佳,经过精心挑选,她就将《静夜思》《阳关三叠》等古诗词引进课堂,让孩子们由“背古诗”转为“唱古诗”,从中感悟家国情怀。
孩子们喜欢流行音乐,她便去收集一些孩子熟知的现代歌手,演绎的红色经典曲目,以及融入国风元素的现代流行歌曲,如玖月奇迹演唱的兴国山歌《映山红》,阿宝演唱的陕北民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从汝城这片热土走出去的古风歌手萧忆情演唱的《不谓侠》,等等。
孩子们平时受短视频文化的冲击较大,想要“一禁了之”又不太现实,何玲娜便引导学生学会筛选,选择一些红色歌曲或是带有正能量的音视频进行学习。
团队比赛,是孩子们学唱红歌的“第二课堂”,何玲娜和音乐组的教师们整理了“红歌100首”曲目单,供各班级在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班级合唱比赛时选曲用。在带领学校合唱团参加比赛时,红色歌曲更是成了必选项。
…………
“任何一名学科教师都可以成为思政教师,我们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政教育无孔不入,润物无声,让孩子们在感受音乐美感的同时,又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何玲娜表示。
“前不久,听完曹分芳老师的地理课,给了我新的灵感。那些经典曲目对孩子们来说比较遥远,那选择他们身边的‘热水畲族民歌’进行教学,如《喷香的米酒敬家人》等,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何玲娜又开始了音乐思政课程本土化的研究……
一个又一个故事,从侧面印证了,在汝城,“人人都是思政课教师,处处都是思政课阵地”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基于课程,更超越课程
“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他们没能汇合,却都通往了繁华大道……”话音落,音乐声起,画面呈现的是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革命先烈陈延年、陈乔年慷慨就义的片段。
这是延寿瑶族乡小垣学校教师宋静芬在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的思政课上,引用的一段素材。视频播放结束,不少学生眼泛泪花,陷入沉思。
宋静芬开口:“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救亡图存为理想。和平年代,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们的理想又是什么?”
“我以后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我想成为一名村干部,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我希望做一名科学家,研究出高端技术,让我们国家不受欺负。”
…………
学生畅所欲言,教室里再度热闹起来。
短短40分钟的思政课堂,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不仅有视频引入,还有故事分享、情景剧表演等,学生被深深吸引,沉浸其中。这样精彩的思政课堂,在汝城已成常态,这正是汝城教育人多年来贯彻落实思政教育的生动注脚。
“要办好思政教育,第一步就是先把思政课讲‘活’。”欧阳伟立说,“空洞、枯燥的说教是万万不行的。”
如何将“高深”的思政理论,化为入脑入心的生动课堂,汝城教育人颇费了一番功夫。
“内容既要紧跟时代,又要服务学生现实需求。”何双林带领学校年轻教师,打磨出了不少精品思政课。在他看来,思政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思想引领。为此,他深入挖掘汝城本土文化资源,将其与思政主题相结合,既丰富了课堂,又让学生对内容产生“亲近感”。
这也得益于汝城得天独厚的文化基因。“这里有范氏家庙、朱氏祠堂等祠堂文化,有濂溪书院、云头书院等理学文化,更有‘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群等红色文化。”教育局教研中心主任胡耀祖细数着,“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文化根脉。”
2022年,汝城县教育局集合多方力量,编印了一本红色文化教育读本《血脉》。“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从最初的50多个故事,经过层层审核、删减,最后保留了最具代表性的25个红色人物故事。”胡耀祖介绍。如今,《血脉》已成汝城思政教育重要的本土教材。
打造精品思政课,只是汝城抓好思政教育的第一步。
“既要立足思政课主阵地,又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汝城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汝城一中”)校长叶优良说,他们正致力于构建大思政格局。
在汝城一中,堂堂课都能找到思政元素。
叶优良接连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生物课,讲到细菌结构时,老师会用‘731部队’的残酷暴行告诉学生,知识是把双刃剑。”“比如地理课,讲到中国地图时,可以让学生画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线图,让他们感受先辈长征的艰苦。”“语文课,能讲的就更多了……”
2023年年底,由叶优良主持的教改项目“县域普通高中‘大思政课’实施路径的研究”,还被列入了首届“湖南省2023年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课题”课题库中。“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富有县域特色的高中教育‘大思政课’实施路径,并向全县推广。”叶优良对此信心满满。
纵观全县,以思政课题助推思政教育的学校不在少数。截至目前,已有36个思政、德育相关的县级小课题立项,21个课题通过市级审核,7个课题通过省级审核。
课内,汝城学子通过书籍学习思政内容;课外,他们的思政教育资源更为丰富。
土桥镇中心小学将思政教育融入每周的升旗仪式中。“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每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表演不同的节目,我们将这个环节称之为‘向国旗献礼’。”学校副校长何珠蕾告诉记者。学生的表演内容多种多样,有手势舞《礼仪之邦》、有合唱《山河锦绣,英雄归来》、有舞蹈《我们都是追梦人》等。这一活动在该校已坚持了四年,深受学生喜欢。“作为小学生,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一些大道理,但是在表演过程中,一些价值观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何珠蕾笑着说。
汝城县四中将思政教育融进了话剧社,以红色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与创造,让学生在演绎人物的过程中理解人物、了解历史。该话剧社演出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还获得了湖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郴州市第二十届中小学艺术节艺术展演一等奖。
走出校园,他们又在更广阔的红色热土上,亲身体验、亲眼看见更鲜活的思政“教材”。
“去沙洲前,我也在书上读到过‘半条被子’,但心里面始终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感觉。”汝城县六中九年级2118班的何厚德告诉记者,当他脚踏“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看到何解秀老人的照片、听当地老百姓的讲述后,他才真实感受到当年红军对老百姓那颗无私奉献的心,心中的犹疑也随之消散。
为充分用好汝城丰富的红色文化等本土资源,搭建一座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桥梁,汝城县印发了《关于组织我县中小学生赴沙洲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建议》,鼓励各所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各类研学活动。2023年度,全县共有13所学校组织开展了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达14 848人次。
创新内容、创新形式还不够,汝城将思政教育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拓展。
一方面是讲述者身份的变化。
“不只老师要会讲,学生也要会讲。”胡耀祖表示。2020年以后,每所学校、每个乡镇陆续组建了红色讲解员队伍,把孩子们也培养成讲述红色故事、传播汝城文化的重要力量。
今年1月,思源红军小学还收到一张由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全国红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证书,该校红色讲解员团队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传承红色基因“优秀小红星讲解员团队”,这大大激发了师生们的参与热情,红色讲解员团队由此进一步壮大。他们走出学校,走出汝城,甚至走出郴州,将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也在讲述的过程中感受着成长的力量。
另一方面则是受教育者身份的变化。
“我们学校已形成了三级思政体系,学生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家长思政课。”黄房生告诉记者。汝城县六中以家长会、家长学校为依托,把家长也纳入思政教育。“家长的思想打通后,家校生态、学生成长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这几年里,黄房生感触颇深。
在汝城,思政教育打破了内容、形式、对象的限制,从思政课程走向了课程思政,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学校覆盖至家校社的每一个角落。
从教育到县域,明确整体推进“路线图”
2024年5月15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后的第4天,在汝城县沙洲芙蓉学校,汝城县首届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大赛“十堂思政教育精品课”的决赛拉开帷幕。
伴随着上课铃声,来自汝城县马桥镇外沙学校的教师何苗苗从容自信地走上讲台。
这一次,她的参赛主题为《“半条被子”映初心 红色“血脉”承使命》。
与此同时,另外两间教室里,来自初中、高中学段的两名教师,也开始了他们的思政课教学。
据了解,此次全县共有16名教师进入决赛。另外,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湘南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齐聚沙洲村,组成12人的“专家评审团”,在现场听课、进行量化评分。
当天下午,评选结果就已揭晓。何苗苗获得小学组第一名,她的课也成功入选全县“十堂思政教育精品课”之一。
“多亏了高校专家团。”对于何苗苗而言,这次比赛又是职业生涯一次新的成长。
作为县思政教育巡讲团的成员之一,何苗苗拥有丰富的演讲经验,也多次获奖。所以,得知此次比赛,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准备。
但过程,却不那么顺利。“进行多次模拟试讲,还是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何苗苗的演讲技巧能发挥语言的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心中,激发求知欲望。
但,讲课不同于演讲,得按照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体系,循序渐进传授知识、讲解问题。
不顺利的原因,就存在于逻辑和细节处。
就在何苗苗发愁时,她接到通知,她的课件将和其他参加决赛选手一起,被送至高校专家团接受指导。
她的课件,送到了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们的手中。没过多久,教学设计评阅意见表返回到她手中——
“把导和读、讲、感、践的思路再细化凝练一个理念,用图标呈现,会更有提质效果。”
“小结升华部分要把理讲清楚,再回到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好少年。”
“该教学设计贯穿一条历史红线,各部分紧凑合理;互动方案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但建议将‘教学目标’层次设计得更清楚。”
“历史与现实结合,‘有史有料’。紧扣教材,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师生互动多,双边活动设计好,图文声像并茂,做到‘有声有色’。”
…………
“专家们赛前打磨课程、赛中担任评委、赛后专题辅导,通过他们一次次的指导,课程的主题得到升华,内容更有深度。”何苗苗说。
2024年4月,汝城县就制订了首届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大赛工作方案,广泛动员各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参赛,历经学校初赛、片组预赛层层遴选,从最初69个思政课程中海选出16堂课,进入“十堂精品课”决赛圈。
“同时,由县委思政教育领导小组牵头,带领县教育局等一行人,走进高校,对接专家,赢得了课件指导、到场评审乃至校地合作等广泛支持。”欧阳伟立说,这是汝城依托沙洲红色文化地标建设大思政课基地的最新探索。“从今年起,汝城将每年举办一次‘十堂思政精品课、十佳思政教师、十所思政示范学校、十佳县校巡讲员、十佳思政好书记’等‘五个十’评选,全力擦亮汝城思政课特色品牌。”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龙兵是受邀专家之一。他认为,要发挥高校教育人才优势,依托汝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校地合作,提高站位、创新方式,共同做大思政课堂,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创建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特色品牌。
为开展县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县委思政教育领导小组分别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湘南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对接合作,与井冈山干部学院、韶山管理局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联动,搭建网络共享平台。目前,已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12份,建立教育基地、教学点14个。
“未来,将持续邀请高校选送师生来汝城开展示范教学、主题研学。并在本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同步推进,每个学段建设一个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大先生’,打造一批精品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钟莉红说。
深化校地合作,开展县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更多的是“请进来”。而如何不断释放汝城红色文化地标的影响力,汝城的办法是“走出去”。
2023年3月,汝城县吸纳知名专家、红色讲解员、教师和青年志愿者,组建了30多人的“半条被子”故事宣讲团。
沙洲红色文旅产业园管委会红色教育部部长周新华是宣讲团成员之一。
2024年5月,宣讲团走进中山大学,展开了一场以《讲好“半条被子”故事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的讲座。
“我和时任副县长李宁一起,主要讲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半条被子’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汝城。”为了讲好这部分,周新华等人一步步学习历史、核实史实,结合汝城的地理位置,厘清汝城的理学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分析故事背后的原因。
周新华说,高校是宣讲团主要行程之一,目前已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10余所高校进行宣讲。“主要是阐述‘半条被子’背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的深刻蕴意,以此激励新时代年轻人,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除此之外,宣讲团还走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中铁广州工程局等机关单位,共开展各类宣传宣讲100余场次,足迹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省市。“为的就是讲好汝城故事、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2024年5月24日,中共汝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汝城县委关于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15条措施,为全县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划定了“路线图”。
“下一步的‘路线图’更加明确,我们相信,‘把棵棵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的愿景也将更为具体地落实落地。”汝城县委书记马文才说。
(校对:张晓雅)
编辑: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