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暑期,河道、山塘、水库等水域群众活动量逐渐增加,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进入易发期。近日广东兴宁市黄陂镇,两名男孩在水库不幸溺亡。据介绍,两名男孩的父母在外打工,平日由奶奶照料。这是今年媒体披露的多起青少年溺亡事故之一,每年夏天频发的青少年溺水事件,给学校、家长乃至社会敲响了生命的警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青少年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均在防溺水教育上下足了工夫。在织密防护网上,很多地方已经作出了努力。如,在各地上线了防溺水智能系统,对沟渠、坑塘水面以及重点危险区域等地进行24小时监控。“您已进入某某重点监控区域,该区域严禁垂钓、严禁倾倒垃圾、严禁游泳……”当有行人路过时,摄像头会进行语音警告,大大提高了行人的警惕性。
但为何每年入夏后,溺水事件仍然高发?我国很多地方水网密布,湖泊、河流点线交织。在广大农村地区,因生产生活需要,大小水塘星罗棋布。天然形成和人工改造的广大水域,且这些水域往往无人看管,增加了溺水事故发生的风险。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无法有效地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管,导致留守儿童溺亡事故多发。此外,农村地区的防溺水宣传和救援力量也相对薄弱,一旦发生溺水事故,往往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援救治。所以,要从加强学生及家长安全意识、提高救援技能及增设儿童活动场所等方面,合力拧紧儿童假期的“安全阀”。
紧盯关键群体,把好“宣传关”。现在的防溺水教育,家长作为监护人很多时候也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孩子撒个谎言偷偷去玩水了,不出事永远不知道,出了事儿才知道。大家回忆自己小时候怎么瞒住家长或不告知家长出去玩的。所以别寄希望能把此类的溺水事故发生率降为零,但有效率的安全教育,无疑是能降低溺水事故发生率的,或发生后有合理的应对。要重点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等关键群体,用好“两条主线”进行全覆盖宣传。线上通过公众号、村微信群、朋友圈等线上平台“跨越时空限制”的优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预防溺水知识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做到宣教防一体。线下以编制简单易懂的防溺水“顺口溜”,通过大喇叭、走村入户等形式广泛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工作,形成镇、村、学校、家庭为重点的防溺水宣传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做好防溺水工作,确保防溺水安全教育深入千家万户、入脑入心。
紧盯关键水域,把好“排查关”。防溺水教育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只强调“远离水”,不能到自然水域玩水,不能在没有成年人在场的情况下玩水……这也不能,那也不能,但是玩水对儿童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如果无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实现玩水的愿望,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去没有成年人限制的地方玩水,结果更容易陷入危险。因此,以基层党建为统领,充分发动村“两委一队”、党员干部、护林员等力量联合镇应急部门组建防溺水巡查巡逻队,按照分片区负责方式,紧盯水塘、水库、沟渠等重点区域,严格落实每日一巡查,重点对安全警示标志牌、防护设施等是否保存配备完好进行检查,对模糊破损的安全标志标识及时进行更换,对已损坏的防护设施及时开展修复,以隐患的“大消除”防范溺水安全事故“小发生”。
紧盯关键节点,把好“巡查关”。就溺水而言,主要发生在城乡接合部或有水域的村庄,构建农村儿童防溺水安全网,要以节假日、高温天气、周末为重要时间节点,成立由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人大代表、志愿者、村民小组长等组成的防溺水巡逻劝导队,结合河长制工作,下沉到辖区内重点水域开展防溺水巡查,对停留在水库坝塘、河道沟渠等危险水域周边玩耍的人员及时进行安全提醒劝阻,并对居住在危险水域附近的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常态化走访,时时关心提醒,坚决防范溺水事件发生。
当然,要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溺水事故,应该结合青少年喜欢玩水的天性,可以在继续加强教育和监管的同时尝试转变思路。比如,把每个乡村建设一座游泳池作为乡村建设的实事工程,不但给孩子们提供游泳的地方,也可依托游泳池,把游泳作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让学生学会游泳,在掌握游泳技能的同时锻炼身体。同时,免费或低费向青少年开放,让他们有安全的游泳去处,减少溺亡事故。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