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教育快讯 > 详情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打开古典诗词的奇妙之门

2024-07-10 12:14:13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湖南教育新闻网

杨雨.jpg

名家简介:杨雨,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跟着唐诗去旅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文化嘉宾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曹鑫宇 摄影 谭冀俊

“为什么会有诗?我们为什么到现在还需要诗?”

7月10日上午,在第四届湖湘教师阅读与写作训练营现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带领大家深深领略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杨雨以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为例,缓缓开场,向大家讲述文学与科学的交汇与浪漫,“诗词里有物理,但不仅仅是物理。”

“林黛玉是死于肺结核吗?”接着,杨雨以2019年一场医学会议上有关《红楼梦》的辩题,告诉大家,诗词里还有医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杜甫的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杨雨提问,“以看到的是地理。

那,诗词到底是什么?诗人写的是什么?

“我很爱文学的原因便是,文学更加沉浸在此时此刻的看见和体验中。”杨雨感叹,文学不像其他学科想要追寻永恒的规律,它就只是当下的这一刻的所有感受。

在杨雨看来,诗人之“观”,就是以诗观万物、阐述万物,“中国的古典诗词就是中国古代的世界大百科。

回到现在,身边的古典诗词还在吗?它在哪里?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杨雨详细解读了《诗经·邶风·击鼓》这首战争诗,但对于其中的“子”是谁?杨雨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我们或许有人认为是战友,有人认为是爱人。杨雨以她去边塞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告诉大家,还有一种解读,“战士们告诉我,‘子’为什么不能是战马?对于他们而言,战马就是他们所读到的诗中的‘子’。”

当天,杨雨从中国古典诗词的跨学科解读路径、中国古典诗词的跨文化解读路径、中国古典诗词的日常解读路径三个部分详细解读了古典诗词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将遥远的过去的诗词拉回到我们身边来。”最后,杨雨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古典诗词中感受到诗与远方的魅力。

名家现场语录:

“文学不仅仅只是文学。”

“读诗的人是用诗来观察世界。”

“文学更加沉浸在此时此刻的看见和体验中。”

“中国的古典诗词就是中国古代的世界大百科。”

“语文老师如果只是仅仅停留在文学上,那远远不够。”



编辑:曹鑫宇

热稿排行

Baidu
map
ment.rednet.cn/common/js/wxshare.j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