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杂谈 > 详情

2024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2024-06-07 16:20:18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李卓

2024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

真题回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相信不少高中生都训练过,不会陌生。几乎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这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何写出深度,写出新意,就成了比拼实力的关键了。

这个题,我觉得重点考核的还是考生的辩证思维。如很多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就遇到过上网的利弊之争,时代变了,但类似的问题依然会冒出来。

1、看到这道题,我们首先要在脑子里重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如智能驾驶、无人机、制造业、物流、家居、环保等领域,以及ChatGPT所掀起的人工智能“革命”,给绘画、写作、编程等诸多领域带来的冲击,继而理性而冷静地分析其利弊;

2、必须重视题干的一个重要信息。问题最后一句是: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不难看出,题目本身带有一种倾向性。我们必须正视人工智能“革命”所带来的新的问题;

3、一味地鼓吹人工智能之利,或一味地贬低人工智能之弊,都不是好的立意。客观全面地看待它,讲它的好,分析它可能或者已经带来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认为该如何预防或解决它带来的问题?从公众意识、道德层面,还是法律法规层面,有什么样的看法,应大胆表达;

4、由于文体不限,所以今年的考生发挥空间巨大。写观点明确、力透纸背的议论文是一个好的选择,写一篇兼有科幻色彩和现实意义的微型小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如果写科幻小说,文中的“我”身份可以有非常奇妙的设定,可以是真实的我,也可以是二十年后的我,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机器人机器猫,甚至也可以是一段代码或硅基生物,想想就挺有意思。顺便提一句,如果是我来写,我可能会写成一个开放式结局;

6、与先进的人工智能对应的,是传统的人力。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与发展,很多传统我们应当守住,我们应当敬重那些在暗夜青灯之下精雕细琢的手艺人,我们也应当明白有些传统的事物无可替代,这既是对文明的一种坚守与传承,也是对人的一种悲悯。悲悯并不是单纯的同情,它是文学的内核;

7、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有许多它影响不到的地方,如它不能教会或代替我们去爱,去经历心灵的痛楚,去克服灵神深处的孤独,或代替我们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等;

8、除了从大视角去立意外,也可以找好小切口,比如谈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等。

几个重难点

1、尽量保持理性与克制,看到人工智能本质的利与弊,避免奔走呼告、振臂呐喊的表达;

2、人类的每一次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比方说工业革命,它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人类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财富不断增长,但它没有减少社会问题,也没有让人类变得越来越幸福。从这个意义上看,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幸福指数上升,浪漫主义者仍会怀念过去的田园生活,认为过去的生活更有诗意。如果能把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桃花源式的理想结合起来书写,也许高度和深度都有了;

3、牢记高考作文要求:文风要端正,文脉要清晰,文气要通畅;

4、议论文的核心目的在于阐明观点、说服读者,所以考生一定要观点明确,并重视说理;

5、考生如果写小说,就要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本质。篇幅很短的小说,只能呈现冰山一角,大部分的冰山都藏在海底,不要试图呈现冰山的全貌,文字要精炼,避免大段的铺陈。在有限的篇幅内,能把人工智能世界写出凛冽感、荒芜感或奇妙感最为难得。

6、还有几个观点跟大家分享,它与今年的高考作文看上去也许不相关,但其实息息相关:

一篇好文章,要么见性情,要么见思想。二者均单薄的话,读起来就索然寡味。胡适先生说文学要“表情达意”,便是这个理。我们不妨再加一个修饰词:真。什么是真?我所理解的真,不是完全的真实,而是真诚。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做到对自己,对文字真诚,才有望对读者真诚。

读者对于一篇好文章的评价,往往有三种标准。一是有共鸣,二是能回味,三是文章给自己带来的陌生感。前两点好理解,陌生感指的是写作者触到读者的知识盲区或模糊地带,宏大的如新思想,微小的如一棵树的名字。

一个写作者,一生都在处理自己与自己,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换而言之,写作其实就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对于很多尚未踏进高考考场的学生来说,你还有很多时间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想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什么,真正的理想是什么,如何审美,如何看待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等。

参考标题

《从答案到问题》

《智能时代的独立思考》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我思故我在》

《善假于物,方摘星辰》

《变与不变》

《不会改变的事物》

《真与假》

《伦理与挑战》

《问题之书》

《永不熄灭的火种》

《异次元的桃花源》

《仿生人的梦境》

《主宰》

《新世界》

《孤独的背影》

《灯火远去》

《无名氏》

《孤岛穿越》

《故事尽头》

《人工智能观察报告》

相关金句

●人工智能将改变我们的世界,但我们必须确保这种改变是对人类有利的。——斯蒂芬·霍金

●机器能思考吗?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来回答这个问题。——艾伦·图灵

●人工智能的进步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变化,就像电力和火的发明一样。——比尔·盖茨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管子》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商君书·更法》

●技术本身没有道德性,使用技术人的道德能力决定了技术改变世界的方向和可能性。—— 爱因斯坦

●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真正的危机不是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凉宫春日的忧郁》

●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前夜,我们要乐观以待,也要秉烛忧思。——《新京报》

给高一、高二学生的一些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是几乎每一年我都要说的。大家莫嫌啰嗦,再看看。

1、作为还在高一、高二的学生,还有充足的时间备战高考作文,请大家务必相信,只要勤加训练,凭自己的实力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而不要打“考前背几篇范文就能过关”的如意算盘;

2、给自己规划好阅读时间,务必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不仅仅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基础,更会滋养我们的人生。人生很长,可不止高考这一件大事;

3、据我所知,很多同学都会阅读,甚至背诵人民日报的社论。有用处没有呢?有的。但是请大家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阅读输入方式,或者,盲目地去模仿它的表达;

4、完整阅读与碎片阅读相结合。不要只零碎地读一些文章,每年最好保持两三本书以上的完整阅读;

5、经典阅读与同龄人佳作阅读相结合。经典作品更有营养,同龄人佳作易见技法,都要读;

6、重视在学校的每一次写作练习。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小学生,每写一篇,就要让自己满意一篇,不满意就继续改,改到自己满意为止,有质量的训练胜过大量的训练。等到你高考时,就会惊奇地发现,高考作文其实在平时就已经写过。虽然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一定有相似的地方;

7、刻意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日常看到新闻热点,或写作材料,不急于去看评论,不急于去听别人是怎么想的,自己先独立思考,想清楚后再去了解其他人的观点;

8、建立素材档案库。人物也好,新闻事件也好,历史事件也好,提炼一些精要内容,分门别类做好记录,在脑子里构建一个素材档案库,需要什么就调用什么,这个事情做好了,就不用担心言之无物了;

9、机械地摘抄一万句名言金句,不如滚瓜烂熟地背下自己最喜欢的五十句。背下来,就要用,用上一两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谨记;

10、审题立意最重要的是“力求准确”。先保证准确,再考虑新不新颖的问题。在几十万考生中,你立意再新颖,也至少有几千人跟你想到一处去了,对集中阅卷的老师来说,谈不上新鲜。如若几十万考生中就你一个人观点独特,大概率是跑题了。大家可以考虑在文章中,拿一小部分来表达更新颖、更深刻的观点,比方说去年的甲卷,如果主旨是“我们需要创新精神”,在文中,如果有那么一段文字笔锋一转,谈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或表达某些旧传统需要传承,文章气象格局就不同了。

后记

三月份时,有几个家长朋友问我,今年的高考作文可以在哪些主题方向做点准备,我回了同一条信息:

1、青少年的个人道德修养。如自强、豁达、担当等。

2、对日常事件的独特观察。如网红现象,心理健康问题,AI智能的发展等。注重辩证思维。

3、家国情怀(有备无患,总是有考的可能)。

声明一下,这不是押题。这三点看似范围很小,实则十分辽阔。我把这条信息晒出来的原因,恰恰是为了说明,只要平时做好训练,高考作文并不可怕。

回顾一下近八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概括):2023年,故事是有力量的;2022年,本手妙手俗手;2021年,强弱之辩;2020年,管仲、鲍叔牙与齐桓公;2019年,劳动;2018年,写给十八岁青年的一封信;2017年,中国关键词;2016年,双重标准。

其实,大部分的考题都在预料的考核范围之内。只要平时勤加练习,所有的山川河流都可逾越。

编辑:曹鑫宇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