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202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掠影(四)

2024-05-24 11:19:49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

D篇:厚培“精神沃土”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擦亮“金种子”育人名片

5月,正值农忙时节。走进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大一学生陈伊洋正挽起袖子、卷起裤腿,和同学们穿梭在袁隆平院士生前开展科研攻关的试验田间。

“从课本上、长辈口中,我听过很多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因此萌生了学习农学的想法。”陈伊洋说,作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与怀化学院于2023年在生物科学专业(现代种业方向)试点合作培养的首批农学本科生,今年5月至9月,她和班上其他20名同学会轮流在这里进行水稻育秧、栽培管理、杂交选育、制种管理等实习,观察并记录作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情况,完成科研任务。

“在袁隆平院士耕种过的田里学习实践,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赤子之心。”陈伊洋说,“未来我想成为一名‘育种工程师’,让全世界的人吃饱饭、吃好饭。”

在学校农学专业教师王志强看来,陈伊洋的梦想并不遥远。作为本次学生们前往安江校区学习实训的带队老师,同时身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副主任,王志强告诉记者:“学校联合怀化学院培养的首批‘楚怡工匠计划’本科生共计84名。目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农学气象、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基础化学操作等基础课程。未来还将参与到学校各大研究基地的育苗、耙地、插秧及农业管理等科研实践中,为未来从事农业种业工作做准备。”

“作为既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将来可以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可以进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跟随企业‘出海’从事生产、销售、研发等工作,有意愿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考学深造,进入农业科研院校,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农学园艺学院院长李启秀已经在心中为这批农学本科生勾勒出未来的发展图景。

粮食丰产的关键密码,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好种子。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处处可见“种子”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引领。扛牢“杂交水稻发源地”的责任担当,学校正把弘扬传承“种子精神”融入教学教育,不断擦亮“金种子”育人名片。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为军士生“培根铸魂”

“这是我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在此次行军中,我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不易!”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军士生杨航和全校1600余名师生参加了一场别具意义的活动—徒步行军。

image.png

“徒步行军活动让我的意志得到了极大锻炼,我坚信未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杨航说,行军途中不时有小朋友跑过来给大家送水,还有小朋友在院子门口敬礼。这些温馨的瞬间,是对军士生最大的鼓励。

“40千米的行军路,是军士生对从军报国初心的追寻,以及对强军使命的庄严践行。”学校党委书记齐绍平介绍,该活动已连续开展14年,有利于塑造军士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为军士生的成长“培根铸魂”。

长途徒步行军活动是学校开展的众多红色文化活动之一。自2014年被确定为定向培养军士生单位以来,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军士学院准军营“大熔炉”作用,以“铸军魂、锻血性、炼铁技”为培养理念,构建军士生军事训练体系,建立军训和集训制度。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军事技能大比武、徒步行军、红色基地研学等活动,推动红色基因入脑入心,让军士生既有“兵味”又有“军味”。

在教育引导方面,学校强化思政教育、红色教育、使命教育,从定向培养军士生入校伊始就打牢“扎根军营、矢志精武”的思想根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采取主题思想主讲、知识要点串讲、疑难问题辅讲的“一课三讲”模式,狠抓理论传授,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尖兵。

从近几年的反馈来看,学校军士生入伍后能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和胜任岗位,得到所在部队的高度肯定。据统计,10年来,学校向部队输送4400余名初级军士,近300人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四有”优秀军人等荣誉,200余人在部队各类比武中斩获大奖。

核工业卫生学校:

打造“白衣天使”的成长摇篮

走进位于衡阳市的核工业卫生学校,以校训、南丁格尔誓言、李时珍图像为主要内容的百米文化浮雕墙映入眼帘,李时珍雕像、《本草纲目》石模和“感恩之心”文化石静立在“时珍广场”,与往来其间的学生无声地对话。

作为培育“白衣天使”的摇篮,核工业卫生学校将“核工业”精神与南华医院文化有机结合,提炼出体现医者仁心的“核卫”核心价值观——“仁爱、精技、修身、进取”的校训、“博学善教、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苦练、至善至美”的学风。在此基础上,又以编撰《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所体现出来的悬壶济世、执着探索、严谨细致的精神和护理事业奠基人——“提灯女神”南丁格尔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与救死扶伤的精神为基石,熔炼出“时珍文化”和“提灯文化”,并将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核卫文化”。

image.png

除了“硬件”上的深度融合,学校在“软件”上的建设同样不遗余力。核工业卫生学校校长廖红伍介绍,学校一贯注重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养,得益于“前院后校”的办学模式,学校可随时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去南华医院相关科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条件十分便利。“学校还在第二学年组织专业见习,在第三学年组织为期八个月的专业实习,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学生也因此备受用人单位欢迎。”廖红伍说。

“正因为学校的悉心培养,我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2023年3月,学校学生徐密密获得湖南省“楚怡杯”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护理技能赛项一等奖时有感而发。徐密密回忆,在备赛集训时,学校安排她去医院进行实景训练,并安排了医院的资深护士做相关指导。这段见习经历培养了她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5个月后,徐密密和同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护理技能赛项中斩获二等奖。目前,她被免试保送至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

提升育人质量,狠抓内涵建设,给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报名热度上。2022年,学校招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率约为5∶1。2023年,这一比例达到了7∶1——学校共招收学生1170名,生源省份扩大到8个,最远生源地为辽宁省。近两年,报考该学校的高分考生比例大幅上涨,学校平均录取分数均高出原定录取线一百多分。

湘乡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小积分”激发“大能量”

“未出早操扣2分,迟到、早退扣1分,好人好事视情况加1—5分,被评为文明寝室加2分……”对湘乡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积分就是他们在校表现最直观的呈现。

一直以来,德育水平考核往往很难量化。如何检验德育成果,如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湘乡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给出的答案是实施德育品牌项目——“德技发展银行”,让“小积分”激发“大能量”。

“‘德技发展银行’存储的不是金钱,而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德技发展值。”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李灿辉向记者介绍,“每学期开学,每名学生都有150个初始积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如主动让座、主动打扫卫生、参加社团活动、进行技能提升这样的小事,都可以‘存’到这个‘银行’里。”

据悉,“德技发展银行”由“总行”及各“分行”组成,其中“总行”设“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副行长”各一名,由校长担任“董事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担任“总经理”、学生处主任担任“行长”、学生处信息员担任“副行长”,各专业部、军管办各设立“副行长”一名。全校52个班级每个班级设立“分行”,由各班班主任担任“分行行长”,班长任“分行副行长”,每个班设“监督员”若干名,学生德技分值作为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指标。

自实施“德技发展银行”项目以来,一大批学生完成了“蝶变”。学校计算机专业高二学生杨轩就是其中之一。

刚入学的杨轩,是大家口中的“小透明”。“缺乏自信、内敛、不敢表现自己”是杨轩留给班主任的初始印象。进入学校之后,杨轩将“德技发展银行积分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想和自己较劲,好好表现,多赚积分。”杨轩说。

在生活中,作为寝室长的杨轩引导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积极向上、温馨融洽的寝室氛围,他们的寝室每周都被评为“文明寝室”;在学习上,杨轩努力进取,积极参与技能竞赛……一个学期下来,杨轩“银行”里的“存款”高达227分,夺得全校第一。“杨轩学习更努力了,自信心增强了,脸上的笑容也比以前多了。”对杨轩的改变,班主任老师唐娜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实施‘德技发展银行’项目后,学校的违规违纪数量较之前减少了近70%。”李灿辉说,“未来,学校将持续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让学生站上成长“C位”

“10年间,学校的全日制学生人数由3000余人增长至如今的7000余人,学校教职工也从原来的200余名增长至400余名。教学条件的改善,让学校的发展如虎添翼。”行走在宽敞大气、干净整洁的校园内,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杨亚向记者细数着学校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除了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样让人惊叹的还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蒸蒸日上。

走进学校的“德育银行”,仿佛走入了一家真正的银行:有“银行标识”,有工作人员,有柜台,有“ATM机”。在这台“ATM机”上,师生可以查询到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学习、考勤、纪律、两操、宿管、奖励、卫生、活动等情况,信息也会同步到学生家长的手机上。这一动态评价管理系统能够为学生精准“画像”,并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和纠错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分数低于80分时,就会被要求参加集中校正教育和分数修补——通过做好人好事、义务劳动等途径“赚回”被扣掉的分数,以此引导学生强化正面行为。不仅如此,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每学期评选一次“德育之星”,并对其进行全校表彰。

职业学校学子中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占比较高,对学校来说,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既是学校德育的难点,又是真正实施有效教育的关键。

为此,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先后引进了9名专职心理教师,确保每周开好两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学校还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室,常规性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启动“护苗行动”,实施全员育人,将所有在校生均分配给学校教师,要求他们对学生做到“点对点”负责,每个月至少和学生谈心一次。

“学生表示自己回家后经常帮助家里人干活,喜欢劳动。”“学生表示想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人。”“该生表示想要通过单招考试升入理想大学。”……从学校教师的“护苗行动”记录手册上,不难看出他们对学生成长倾注的关爱。每个教师对自己所负责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态、成长需求都有一本“账”,他们会把这本“账”及时汇总到学校。

近年来,学校学生违纪率连年低于1%,对口升学本科录取率稳居全省前列。在各类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文明风采”活动中,学校学子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越来越多学子站上成长“C位”,展现青春风采。

株洲铁航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种下美好未来的种子

微风轻拂,株洲铁航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近期,学校学生纷纷化身为“校园环境监督员”,在学校各个角落打扫、维护卫生。这样的劳动实践场景在学校已成常态。

image.png

近年来,为培育学生“劳动光荣”的理念,株洲铁航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通过“日常教育+实践教育+专项教育”的模式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如结合专业,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承担养护、种植和养殖等劳动任务;联合社区,开展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家校联动,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等。

“我们今天为学生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什么样的未来。劳动教育不仅带来了显性成果,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坚毅品格。”学校执行校长胡莹说。

2023年,学校轨道交通系学生刘洋、李章参加“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赛项的比赛,与来自32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的选手同台竞技,最终凭借精湛的技艺,摘得大赛二等奖。

刘洋笑着告诉记者:“平常在学校的锻炼,让我磨炼了意志,也打牢了专业基础。即便是在比赛中面对来自高职院校的‘劲敌’,我也决不退缩。”

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在劳动中淬炼工匠精神

“没想到第一次参加省赛就能获得一等奖,这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一等奖后,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彭俊翔第一时间和家人分享了自己的喜悦。当记者问起彭俊翔的“取胜秘诀”时,彭俊翔表示,正是学校的劳动教育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们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工匠精神。”学校党委书记陈茂荣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将劳动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深挖专业特色资源,开设了家电维修、汽车检修、茶饮制作、礼仪服务等实践课程,打造了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我们与潇湘源农场、福田茶场、零陵工业园区、柳子庙、文庙武庙、永州植物园等研学基地合作开设共享课程,构建了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校长杨林海介绍,目前学校实践课程涉及农作物种植、农耕文化了解和传承、手工制作、农业科普、自然艺术等多个方面,有效增强了劳动教育的真实性和丰富性。2023年,学校获评湖南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采取实践导向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将劳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设置,每周安排2课时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其中既有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也有校园内的环境维护、内务整理等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价值观。

大力打造技能竞赛“练兵场”,则是学校开展劳动育人的关键法宝。学校建立了面向各个专业的技能竞赛制度,引导学生铸匠心、修匠技、践匠行、当匠人。“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会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迎难而上、挑战自我中进一步淬炼工匠精神。”彭俊翔的指导老师邹原波告诉记者。

“未来,我们将继续打造专业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发挥好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追求与信仰。”陈茂荣说。

编辑:张叶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