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匠心报国的精彩答卷——从湖南省职业院校走出的“湖湘工匠”的故事

2024-06-25 14:29:54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王溶 张叶 王轶诺 徐敏 王露曼 路小路 赵玲玲 冯艺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王溶 张叶 王轶诺 通讯员 徐敏 王露曼 路小路 赵玲玲 冯艺)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

日前,湖南省正式发布第二届“湖湘工匠”名单,选树了100名来自多个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其中,一大批“湖湘工匠”都从湖南省职业院校走出。这些在职业教育丰沃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湖湘工匠”,从扎根一线的60后到敢拼敢闯的00后,年龄跨度近40岁;有参与铸造“国之重器”的顶级技师,有从事非遗传承事业的卓越匠人,也有躬耕教坛、培育人才的“工匠之师”……他们用“择一业,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千万锤,成一器”的理想信念,共同交出了匠心报国的精彩答卷。

故事一:为“大国重器”打造精密“中国心”

image.png

人物名片:陈建军,第二届“湖湘工匠”,毕业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现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镗工、高级技师。他主要负责盾构机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参与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盾构机、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等众多高端装备研制。

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第二产业园,有一间代号为“197”的厂房。在这间厂房里,与直径从3米至8.61米的各式“大铁环”打交道,就是陈建军的日常。

“这些‘大铁环’叫主轴承,也被誉为国之重器盾构机的‘心脏’。我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精密机加工,确保‘重器之心’有力跳动。”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毕业后,陈建军进入数控领域,一干就是20多年,所经手的零部件始终保持质量事故“零记录”,并多次带领团队成员向“为‘大国重器’打造精密‘中国心’”这一目标发起冲击。

盾构机主轴承动辄数十吨重,且每套设备都是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工况条件单独设计制造。其对机加工精度要求严苛,有时必须将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6粗细,难度可想而知。陈建军何以成为这道关键工序的“把关人”?

时间回到2010年。当时,入职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不到2个月的陈建军便打出一记“响炮”——针对变速箱加工效率低、精度不合格等问题,他向车间提交了一份组织实施“变速箱先进加工法”的汇报材料。很快,这一设想由陈建军落地。他创新性地使用镗、铣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控编程精准锚定孔位,将累积误差有效控制在0.01毫米内,让加工工期由原来的20多天缩减至10天左右。这一方法至今仍在车间沿用,且时间缩短到5至6天。

“同样是手编程序,他编的程序就是要比其他人的简洁高效;同一个工件,他加工出来的就是要比别人加工的精细漂亮。”作为工友眼中的“技术大拿”,陈建军总想着“还要把设备再摸透一点,技术再精进一点”。每新到一台设备,陈建军总是主动请缨熟悉设备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传授给其他工友。

凭借全面、精湛的专业技术,陈建军成了车间重大攻关任务的“第一人选”。面对特种设备生产难题,他将浮动攻丝套改装成铰刀刀柄,改善了加工工艺;针对壳体内腔加工技术难题,他发明曲率渐变分层进刀加工方法……作为一名敢啃“硬骨头”的“攻关人”,陈建军不仅能大胆创新,还能就工艺流程设计多次给出改善提案,“倒逼”上游优化工艺。

在“提案达人”陈建军的带动下,车间其他人也开始主动找堵点、解难题。如今,陈建军领衔的大师工作室平均每月都会提出30至40条工艺改进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已推广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2019年,陈建军遇到了从业以来最艰巨的一次挑战。这一年,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组建盾构机主轴承自主研发团队,决心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盾构机主轴承的“国产突破”。陈建军和团队成员接下了盾构机主轴承的机加工任务。对他们而言,要在动辄数十吨重的“钢铁巨物”上进行精密机加工,并将误差控制在0.02毫米内,难度不亚于在米粒上雕花。

“当时,我们遇到了盾构机主轴承中径向保持架半径过大、设备无法回转对称加工的难题。这一部件的加工需要反复旋转、找正、对刀,操作难度极大。”陈建军的徒弟王柏松参与了这一攻关项目,他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陈师傅带着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改进,我们发明了四轴机床偏心装夹工件加工的新方法,让工件加工精度顺利达标。”

3米、4.8米、6米、7.6米……在研发团队的奋战下,国产盾构机主轴承研发取得飞速突破。2023年10月,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在湖南长沙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被攻克,国产盾构机从此有了全系列的“中国心”。

作为国产盾构机主轴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见证者,陈建军难掩心中激动:“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我感觉自己的心与大国重器的‘心脏’牢牢地系在一起。我必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技术,让这颗‘心脏’更加强劲有力。”

为“重器之心”培养更多“把关人”和“攻关人”,成了陈建军心头的另一件大事。

“慢下去,才能快起来。”在机床边,陈建军不止一次给徒弟讲起自己求学的故事,“2002年,我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行1年多,便在长沙市‘星城杯’数控技能大赛上‘PK’掉了不少‘老师傅’,获得一等奖。这离不开我学生时期打下的专业基础。”

“在我的印象中,陈师傅总是格外耐心。他手把手地教,而且一遍不会再教一遍,直到我们学会为止。”同样毕业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吕林峰说。吕林峰记得,入职初期,经验尚浅的自己面对棘手的加工任务无从下手,陈建军在完成白班工作任务后,连续几晚守在自己身边指导,直至凌晨四五点才离开。

凭借大学时练就的基本功,加上陈建军的悉心指导,吕林峰一步步稳扎稳打,从“副操”升级为“主操”,再到现如今带领一支团队的班组长。

“我希望传递给他们的不仅是技能,还有我们身为现代产业工人的荣誉感。”这些年,陈建军鼓励徒弟们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他培养的多名徒弟成长为企业技术核心骨干,有的获评“中国铁建技术能手”,有的获评“长沙工匠”,他本人也多次获得企业“师带徒成就奖”。

2023年,企业成立数控钻铣中心,陈建军挑起了把普通钻工培养成数控钻工的重担,开启了跨工种、无基础培养的先河。在这批跨工种学员的课程表上,陈建军的授课课时占据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他却丝毫不觉辛苦:“能够把我在一线20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更多青年,我感到十分幸福。”

故事二:从成为“大师”到培养“大师”

image.png

人物名片:欧阳陵江,第二届“湖湘工匠”,毕业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一等奖20余项,多名学生毕业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承担多家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平均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2024年4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欧阳陵江收到了一条好消息——第二届“湖湘工匠”评选名单发布,他和学生杨志、卜伟伟、申文杰一同上榜。

和自己的3名学生共同上榜,欧阳陵江并不意外。今年45岁的他是湖南数控技术教学领域的“大拿”。从教22年,他不仅自己获评湖南省技术能手,培养的学生也曾6次斩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冠军,还有多名学生毕业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为“大师”,并持续培养出“未来大师”,欧阳陵江是怎么做到的?

1999年,欧阳陵江考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当时,作为湖南最早开设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之一,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了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导成担任数控技术专业教师。

张导成将不同科研院所和大型公司试生产的最新产品交给学生进行工艺研究、生产试制。那段时间,欧阳陵江眼界大开,不仅接触到前沿生产技术及生产标准,还经历了从研发阶段开始的全工艺流程。

“要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目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张导成的话在欧阳陵江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实习结束后的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中,欧阳陵江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了数控铣高级工证书。在之后的湖南省第一届大学生数控技能大赛中,他又获得了数控铣项目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2年,欧阳陵江毕业后留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一名老师。

“欧阳老师总能巧妙地将多门专业课融合起来讲授。我们1年能接触到20多种不同工艺类型的产品,这样的经历可以抵得上企业普通员工10年的工作经验。”卜伟伟告诉记者。

卜伟伟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005级学生。2008年,他在欧阳陵江的指导下,在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湖南省一等奖,毕业后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之后的16年,卜伟伟扎根武器加工车间,完成上百项工艺攻关,成长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全国技术能手。在第二届“湖湘工匠”评选结果中,卜伟伟被评为“湖湘杰出工匠”。

卜伟伟记得,欧阳陵江常给学生们讲述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大国工匠的榜样故事。“从‘徒弟’成长为‘师父’,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欧阳老师扎根讲坛、传授技能的良苦用心。”在本职工作之外,卜伟伟多次担任技能培训教练和比赛指导老师,助力更多年轻工匠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新时代的“工匠之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还应成为前沿技术的探索者、科技创新的推动者。

改进工艺流程,创新工艺方法,攻关技术难点……这些年,欧阳陵江带领团队承担了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平均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有技术问题就去学校找欧阳陵江”成了周边不少机加工企业内部流传的一句“口头禅”。

在帮助企业解决“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欧阳陵江见证着先进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他注意到,随着生产设备的“智慧”升级,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1年,在欧阳陵江的建议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数控技术发展,购买五轴加工中心数控设备,并开设相关课程。

“当时全国鲜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市面上也找不到相关书籍,我们只有一边查阅最新学术论文,一边通过大量实验开展应用研究。”欧阳陵江和团队成员经过两年多的奋斗,设计了40多个五轴加工教学案例,完成了多轴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于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多轴教学。

在欧阳陵江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像卜伟伟一样,交出了优异的成长“成绩单”。欧阳陵江指导过的600多名学生中,一半以上在企业晋升为数控技术技师,近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除了为企业培养技术过硬的“现场工程师”,还有一些学生像欧阳陵江一样,成了站稳讲台的“工匠之师”。

杨志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学生。2012年,在欧阳陵江的指导下,杨志参加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后,杨志进入常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并迅速从一名普通技师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2018年,杨志被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数控技术专业客座教授。从学生变为老师,他深有感触地说:“前行路上,欧阳老师一直是我的榜样。”

同样传承育人初心的还有申文杰。2021年,申文杰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多家大型企业向他发出邀约,申文杰却选择到一所中职学校当老师——他也想像欧阳陵江那样,帮助青年学子走好技能成才的道路。

“我刚学这个专业时,成绩排在班上20名以后,根本不起眼。欧阳老师主动找我谈心,多次用学长们的事例鼓励我。从那之后,我就成了实训室的‘常驻生’,最终在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系统与工业软件应用技术赛项中夺得一等奖。”当了老师后,申文杰经常用自身经历鼓励学生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在他的指导下,有2名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1名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从成为“大师”到培养“大师”,欧阳陵江和他的冠军徒弟们正在匠心追梦的路上默默耕耘、代代传承,加速打造“未来工程师”队伍。

故事三:“冷板凳”上绣出新热潮

image.png

人物名片:周偲,第二届“湖湘工匠”,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现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研发中心刺绣工艺师。她坚守湘绣传承16年,同时致力于传播湘绣文化,与团队推进“湘绣非遗进校园”,为1000余名中小学生教授湘绣劳动教育课程。

拈一根细针,独坐静室,以针为笔、以线润色,栩栩如生的图案跃然布上。劈线、穿针、刺绣……这样的动作,周偲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次。

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周偲的生活可以用枯燥来形容——每天在传习室选一个光线好的位置开始刺绣,一绣就是几个小时。事实上,刺绣的过程远比常人想象的更为漫长。绣制大幅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而周偲坐上这条“冷板凳”,至今已有16年。

2006年,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率先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了湘绣工艺与设计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年纪尚小的周偲抱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选择进入湘绣工艺与设计班学习,从此与湘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学习针法时,周偲常常因为难以绣出心中理想的图案而心烦。她的湘绣启蒙老师罗利香多次抽出时间和她交流,“绣花,胆子可以大一点。在心细的基础上,多听听自己内心的想法”。渐渐地,周偲的手指越来越灵活,绣出来的图案也越来越生动。

随着对这门技艺的深入了解,周偲被湘绣细腻生动的针法和背后的湖湘文化深深吸引。“在学校学习的两年,让我下定了传承湘绣技艺的决心。”周偲说。

如何才能让这项冷门的技艺“热”起来?这成为周偲一直思考的问题。

毕业后,周偲进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她看到了许多区别于传统刺绣的创新作品。“所里常组织我们参加专业培训和各种研修活动。这让我大开眼界,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周偲意识到,古老湘绣的脉搏,也可以与时代同频跳动。

2019年,为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偲在老师的带领下绣制了《礼赞中国梦》。在绣制天坛、华表等建筑物元素的过程中,她换了多种针法,都感觉差点“灵气”。她没有气馁,坚持和同伴试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创新使用了一种适用于绣制古建筑物的绣法——瓦翎针,既能体现建筑物质感,又能节省工时。

“只有跟上时代,才能让传统工艺焕发新光彩。”传统的湘绣呈现效果往往是平面的,周偲作为研究所的创新团队成员,尝试将3D表现形式应用到刺绣中。由她主绣的作品《锐不可当》,栩栩如生的骏马似乎要跃出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获得了2024“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奖。

除了传习室,周偲还有一个常去的地方——学校。2023年,她和同伴走进育英小学、长沙市实验小学等10余所中小学,为1000余名学生教授了生动有趣的湘绣课程。“湘绣原来这么有意思!我可以自己绣树叶、绣小花、绣头像……”湘绣课堂上,学生捧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

这些年,周偲作为湘绣传习授课老师,与团队共同开展湘绣劳动教育课程,分享别具魅力的湘绣文化,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湘绣要让现代人接受与喜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真正走到大家的身边。”随着“国潮”的兴起,湘绣等非遗技艺的热度也在不断提升。如何让传统技艺“热”起来,这名年轻的湘绣传承人,在“冷板凳”上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故事四:赛场上的“冠军筑梦人”

image.png

人物名片:余洪伟,第二届“湖湘工匠”,现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维修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他带领团队将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成湖南省高水平专业群所属专业,指导学院师生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2枚,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2项,在省级竞赛中获奖60余项。

把一个新办专业建设成湖南省高水平专业群所属专业,指导师生在国际赛事中获得2枚金牌,在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超70项——7年时间,余洪伟成就了自己的“教书育人梦”,也成就了师生们的“技能成才梦”。

“2017年9月1日,我第一次站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余洪伟至今仍清晰地记着这个日子。那一年,24岁的他来到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刚开办不久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任教。当时,无人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市场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作为一所紧扣航空产业办学的学校,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开办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成为全国最先开办此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

“希望你能把专业建好,为无人机产业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魏道德把重担交到余洪伟肩上。

撸起袖子就开始干。余洪伟申请了经费,为学生购置了10余台可拆装的四旋翼无人机,接着便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无人机应用创新技能大赛。

专业刚开办不久,就组织学生参加如此高规格的比赛,有意义吗?有人提出质疑,余洪伟的态度却很坚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的‘练兵场’,也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对学生成长和专业建设都有帮助。”

为此,余洪伟在学校成立无人机俱乐部,并在教学楼负一楼用呼啦圈和注水旗杆搭建了简易的训练场地。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训练到晚上11点多,成了他和学生们雷打不动的“课程表”。

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余洪伟带领学生张纭豪、马晓旭成功闯进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无人机应用创新技能大赛决赛,最终斩获三等奖。

专业开办第一年就能在国赛中获奖,这给学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敢想敢干,我们也能站上国赛领奖台。

“余老师,你什么时候来学校指导我训练啊?”2019年一个周六的早晨,余洪伟还没起床,就接到了学生周凯鹏的电话。

挂断电话,余洪伟马上赶到学校。余洪伟知道,这次比赛对周凯鹏来说很重要,他是冲着金牌去的。

原来,周凯鹏即将代表中国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第三届金砖和欧亚国家高科技公开赛。这次比赛,很多国家派出的选手都是实力强劲的高学历人才。想要夺冠,并非易事。

“面对这些理论基础扎实的对手,我们的优势体现在动手能力上,必须在实操技能上多下功夫。”课堂之外,余洪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指导周凯鹏等人备赛上。

“那年10月我计划去广州集训,当时余老师正在办婚礼。为了指导我备赛,他在婚礼结束第二天就从家里赶来,陪我一起集训。”周凯鹏告诉记者。

2019年11月,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赛场上,周凯鹏不负众望,凭借高超的操作技术与应变能力成功夺金,实现了中国在该赛项上金牌“零的突破”。

以赛促练,余洪伟带过的不少学生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学生张纭豪毕业后,成立了长沙市智翼创新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学生刘超凡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无人机装调与应用开发赛项中获一等奖,毕业后升学至长沙理工大学就读本科,现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23年,学生刘鑫宇和厉剑在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双双斩获金奖,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指导莫过于示范。”为了带动更多老师和学生在比赛中锤炼技能,余洪伟决定带头参赛。

2020年10月,第一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湖南省选拔赛在株洲开赛。余洪伟和同事唐道湘报名了职工组比赛,学生刘超凡和叶博中报名了学生组比赛。赛前,四个人提前一周到株洲备赛。宾馆房间很小,余洪伟就坐在地上,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行李箱上,跟同事和学生们讨论技术要点,互相配合演练。

“记得有一天快到凌晨2点了,突然有人说了句‘几点了?好饿’。这时,大家才反应过来还没吃晚饭。”余洪伟的专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接下来的几天,师生们几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最终,师生团队双双入围国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余洪伟和唐道湘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余洪伟的故事吸引了不少老师前来“取经”。2022年,余洪伟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邀请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6名教师加入,一起磨课备赛。

头雁引领,雁阵齐飞。截至目前,工作室的2名成员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名成员被授予“湖南省技术能手”称号,2名成员被授予“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团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培训技能人才超500人。

如今,余洪伟已是学校师生公认的“金牌教练”,100余名学生加入余洪伟组织的无人机俱乐部,憧憬着在赛场上放飞梦想。面对这群满怀希冀的追梦者,余洪伟说:“我愿意成为那个托举梦想的人。”

故事五:为电机“诊脉”的90后“大师”


image.png

人物名片:王增木,第二届“湖湘工匠”,毕业于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电机事业部电机试验工。他坚守电机试验岗位13年,带领团队完成3项重点科研项目,指导青年职工参加技能大赛荣获各级奖项5项。

“一款电机产品的振动频率、发出的声音都有规律可循,我只要把手放到电机上,就知道是否有故障了。”与各种电机产品打了十多年交道,王增木练就了仅凭触摸便可判断电机是否运行良好的“绝活”。

为机械的动力源——电机产品“诊脉”,找出“病因”,开出“药方”,是王增木的日常工作。

23岁便被破格评为高级技师,2019年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990年出生的王增木已经是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电机试验首席操作师。专业能力过硬的他,常被同事尊称为“木大师”。

提起王增木,他当年的专业课老师——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罗小丽仍印象深刻:“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想、敢干,思维新、行动快。”

毕业时,21岁的王增木因为学业表现和技能水平突出,被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推荐进入湘电集团从事产品试验工作。初出茅庐的他很快就在公司崭露头角。

2017年,王增木与团队接到一项国家重大装备试验任务,由于产品试验难度高、时间紧,团队成员都想尽快行动,王增木却迟迟没有动手。原来,这项试验设备贵重,如果草率行动,容易损坏设备,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

“医者有仁心,匠人也要有仁心。”经过前期论证,王增木带着团队设计出了一个试验方案。正当大家都松了口气时,王增木却仍然眉头紧锁。“方案虽然可行,但是能耗很高。要开出‘药方’,更要开出性价比高的‘良方’!”定下目标后,王增木反复研究,创新使用同步电机,提出“直流馈能”方案,最终为国家节约试验消耗费用近1000万元。

除了是公司产品试验的“定海神针”,王增木还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并斩获佳绩。他的匠心追求,其实在求学期间便有迹可循——

2010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是王增木参加的第一场技能竞赛。当时,学校请了不少校内外的专业教师为选手“开小灶”。王增木抓住机会,一直对着设备不停练习。由于长时间在密闭的环境中对着电脑和设备,王增木出门见到阳光都会觉得刺眼。为了让这些学生“喘口气”,指导教师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惩罚”——做错一道题做十个俯卧撑。王增木当时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最多的一次做了上百个俯卧撑。

“这个小小的‘惩罚’,让我在训练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王增木笑着回忆。在学校的全力托举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他首战告捷,获得省赛第一名,为进入湘电集团增加了“砝码”。

成为“木大师”后,王增木也从未停下提升自己的步伐。他的桌上放着厚厚一摞书,其中《电机试验技术及设备手册》已经被翻起了毛边。

对同事来说,“木大师”也是“领头羊”。每学习一个新标准,王增木会和团队自编操作规程,将标准转为实操规范,再组织试验人员学习。独木不成林,在成为“大师”的途中,王增木也在不断为团队“加速”。

“木大师,我们拿了全国二等奖!”一收到消息,公司参加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的队员就兴奋地跑来跟王增木报喜。参赛前,这支代表队的队员都是零基础。王增木将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队员,并主动牺牲休息时间,指导大家备赛。“学生们比我更强,我就成功了。”在他的指导下,这支队伍首次参赛便获得湖南省选拔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谋定后动、行且坚毅、扎实肯干……王增木的身上深深打下了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印记”。向着制造强国的目标,这位为电机“诊脉”的90后“大师”正和团队一起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图片均由受访学校、企业提供)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编辑:黄权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