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第三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岳麓峰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及160余名中小学校长共话教育强国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
主旨报告环节,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沙市周南中学校长陈新春结合学校探索展开分享。湖南教育新闻网对主题报告内容进行编发,以飨读者。
本届峰会由湖南大学主办,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湖南省教育学会初中校长工作研究分会、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新课程评论》杂志社协办。
长沙市周南中学校长陈新春
沐光而行 循心而育
——长沙市周南中学“五位一体”心育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案例。2023年2月,杭州一个女孩小升初后,因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初三时有了自杀倾向,后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但父母认为孩子小题大做,不能承受学习的压力,甚至擅自将女儿需定期服用的药物偷偷换成了维生素片。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老百姓对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认知,甚至存在误解。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容易被成年人简单地认为“不乖,不听话”,有的家长还觉得孩子靠装病来逃避责任,认为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坚强。
一、现实困境与政策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俞国良教授对近10年来(2010-2020)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8.9%,内化问题总体检出率为20.0%,外化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1.7%。其总体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与睡眠问题(均为22.2%)、自伤行为(20.1%)、焦虑(18.1%)、自杀意念(13.6%)、自杀未遂(3.3%)。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严峻的事实:儿童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健康风险。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关注健康中国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八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构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周南中学作为1985年率先开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一直以来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努力践行“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办学理念,全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逐步建立“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 -2025年)》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进一步抓实落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并形成了多方位、全覆盖、渗透融合式的心育体系。具体做法为:
二、搭建“五位一体”心育体系 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建立一个中心,搭建心育阵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985年率先开启心理健康教育后,湖南省第一位特级心理教师就出自周南中学;2005年,学校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并于2017年发展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现该中心占地700平,有12间功能室,拥有6名心理学专业心理老师、3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和22名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全面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工作。2017年,学校成为全省第一批生涯视角下的心理教育实践学校,2020年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2、开发两类课程,提升心理素养,做好心育促进工作
(1)开设心理专业课程,将心理必修课程体系化和心理选修课程主题化。
在多年开设课程的资源积累下,我们形成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2019年完成校本教材《预见》的研发,2020年,在湖南省还没有统一心理教材的前提下,我们联合长沙市一线心理教师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合力开发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材,让课堂教学规范化、系统化。
除了每周一节的心理课外,我们还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理选修课程,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和学科兴趣。包括《光影人生》、《积极心理训练营》、《绘画疗愈空间》、《生涯面对面》、《校园心理剧创编》等。选修课程的开设培养了一批学生队伍,也为心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开设心理融合课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渗透化、全科化、活动化。
在融合课程开发中,我们积极打造情景式教学和双师课堂。比如心理组与语文组联合开发的《学习之道》课程,就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合作,此课程获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特等奖。
联合生物、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开发设计的《生命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获长沙市创新工作案例一等奖;与音乐学科联合开发的户外团辅活动《悦动心灵》深受学生喜爱。此外还有美术组《积极心理画》、历史组《性别平等教育》、英语组《和谐亲子关系》、数学组《记忆曲线》等融合课程。
两类课程开设的作用有二,一是引导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能力;正确认识和悦纳自己;建立良好的同伴、师生关系;培养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建立生涯意识;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树立生涯信心和期待。
3、构建三级心理工作机制,拉好心理安全网
围绕“预防、预警、干预”,我们积极搭建各类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或避免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预防方面:
首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涵盖学校、家长、社区等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召开专题研究例会,做到及时关注。
其次,常规开设心理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知识宣传,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做好预防工作。
再者,做好各类制度、经费、人员等保障,制定心理经费专项支出制度,落实心理老师享受班主任待遇,制定心理老师培养计划,积极做好对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培养。
(2)预警方面:
每年10月我们集中开展全校心理普查,按照1比1的比例进行心理访谈,筛查高危学生,形成预警名单,建立专项档案,建立“一生一案”制度,在“寝室—班级—年级—学校”四级心理健康防御体制下开展工作。
比如心理委员每月向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反馈全班心理健康动态;班主任联系心理老师,及时干预本班、本年级出现的一般性、普遍性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危机个案,老师向教育处主管领导和分管副校长汇报,建立专项工作群细致开展工作。
(3)干预方面:
制定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工作制度和流程、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制度、设定干预等级,各部门按照等级,在干预小组的指导下,各司其职开展干预工作。
对普查中筛选出的高危个体,我们建立跟踪库、工作台账,落实点对点心理服务,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促进家校合力助学生成长成才。对有就医需要的学生帮助提供绿色通道。对危机个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研讨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
同时学校聘请校外专家顾问,定期召开个案研讨会、督导会,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每月固定开展班主任系列心育技能培训。
以上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及早预防、及时排查、有效疏导、快速干预、减少伤害、及早治疗康复的效果。
4、打造四支队伍,构建全员心育支持体系
打造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学生成长顾问,以班主任、学科生涯导师、党员导师为学生成长导师,以心理委员、心理社团、优秀优秀校友、优秀家长为学生成长典范,以校外大学教授、咨询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师、医院心理医生为指导专家的四支队伍,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想,只要积极在心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上“聚力”,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着力”,在其他队伍建设上“用力”,搭好全员心育支持体系,做好心理工作守门员,就能拉好心理安全网。
5、创立五大活动品牌,推动心育工作落地
学校以心育活动为抓手,积极创设心育氛围,在课堂之外,打造心理活动场域,提升学生心理自愈能力。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季活动,今年是第20届,从最初的活动日到活动周到活动月再到活动季,是我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也是师生们对心育活动的热爱。每场活动由心理委员,心理社团和各学科老师、党员老师们一起共创。多年的探索中我们逐渐形成特色。
(1)校园心理剧
对学生的共性心理健康困扰,我们将其形成剧本,在舞台呈现,引导更多学生找到自我调适与成长疗愈的方式。该活动获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等奖,每年推选的剧目都荣获市级一等奖。
(2)生命博物馆
根据生命的唤醒、觉察、赋能、生长四个阶段,无论教室还是发展中心,都创设生命教育活动场域,帮助学生找寻生命积极生长的力量。
(3)心理文创设计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将学生心理感悟与艺术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发设计心理文创作品,用学生的积极感受支持到其他学生并在校内外传播。
(4)生涯规划活动
根据生涯理论,师生共创的生涯活动受到校内外欢迎,“做自己的优势侦探”、“生涯分享会”、“生涯愿景图计”等活动,丰富了学生对生涯的探索,许多工作领域成为省级课题并获评优秀课题。
(5)特色班级心理活动
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根据学校航空班特有需求,积极探索主题团辅活动。
三、关于新时代心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首先,谈谈我对“心育”的理解。心育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缩写,应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养培育的合称。一个学校要实施和发展心育,不能只是多聘请几个心理老师,多做几场心理咨询或心理讲座,也不只是多上几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可以了,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每一个课堂上,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素养。积极心理素养是学习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心理素养好的人才能保持对环境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投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学生在任何一个课堂上,由于受到批评而引起的紧张、烦恼、愁闷,消极的情绪就会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阻碍他们主动发挥积极的心理素养,就会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培育积极的心理素养,在学校教学中意义重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心育是全员心育,是全课程心育,是全人心育,绝不只是心理老师的事情,绝不只是心理课堂上要做的事情。
第二,谈谈心育和五育的关系。心育不在五育中,五育并举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合发展。但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心育理应成为五育融合发展的黏合剂、推进剂,并发展为五育融合发展的伴生剂。在五育融合发展中,心育的主动作为,能让德育更为直抵内心,让智育更为事半功倍,让体育达成内外兼修,让美育提升人的境界,让劳育变得顺理成章心甘情愿;在全员全课程全人的心育支撑下,五育融合发展更也必然能有效实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这样看来,五育是心育之显,心育是五育之隐。心育让五育更好的融合发展,五育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育心育人。基础教育中,心育与五育的互融互促,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开始了向教育主体的真正回归。
第三,心育也是一种传统教育。心育的概念,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部分,他认为“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体能与精神两方面从教育来说是不可缺一。通过体育和心育培养“完全之人物”。如果认真梳理我国传统教育的轨迹,我们能看到,儒家学说非常重视心育。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鼓励人们增强心理韧性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他还提出“仁者静”,即拥有仁德的人内心宁静,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大学》提出了由知而行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正心”就是由知而行的桥梁。《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表明情绪的适度表达和控制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儒家学说教育人要“内圣外王”,“内圣”即内修,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与外部学习达到求圣成仁的崇高境界,“外王”即君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已任,将自身道德修养推广到家、国、天下。这启示我们,开展心育工作,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心育”资源,培养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当代人才。
第四,新时代心育的新特征。当下,数字技术的普及让人们可以轻松获得大量信息,不过信息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压力增加,甚至焦虑或抑郁的现象不容小觑。学生对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工具的依赖较为明显,长时间使用数字设备并沉溺其中,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自尊心受损、自我认知偏差和社交焦虑等,心育工作由此变得更为复杂和迫切。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数字化时代,以数字之能解决数字时代的心理问题,是新时代心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比如利用云平台的心理普测数据,精准预测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针对性辅导;数字技术也让心育工作实现“一生一策”的心理档案变为可能,心育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育的私人订制方案也成为新时代心育工作的新思路。
传承“三心”(“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教育理念,创校之初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从“心”开始的。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将心育工作与周南中学的“三心”传承紧密结合,强调“润物无声、心育无痕”,并提出“三个周南”(“红色周南、品质周南和幸福周南”)的建设,“红色周南”是心育工作的底色,“品质周南”是心育实施的底气,“幸福周南”是心育实施的效果。我相信,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实践提出针对性更强的心育策略,新时代的周南中学将与大家一路同行,推进心育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