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28日央广网微信公众号报道,今天,“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最近,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引发众多家长共鸣。
课间10分钟本是中小学校为了转换课程、缓解学生老师上课疲劳而设定的休息时间。保障课间10分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能帮助学生防治近视、调节身心、改善体质。不过,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校推行“文明休息”,实施“课间圈养”,课间10分钟只准喝水、上厕所、跟前后桌同学聊天,不准在楼道停留,不准出教室”乱溜达”……这会让学生快乐休息时光一去不返,明显有悖学生活泼天性,催生越来越多的“小眼镜”“小胖墩”,有损学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生放飞想象、愉快探索;更违背教育规律,有违教书育人初衷,实不可取。
出现“课间圈养”,主要缘于学校安全质量焦虑。学生年纪小好动,在教室外活动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学校怕学生“出事”后自己要承担“无限责任”引发纠纷,家长不依不饶“闹事”,上级部门追责。同时,现在一些学校仍然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些老师由于教学压力,往往占用课间时间给学生灌输知识。
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三条强调:“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可见,“课间圈养”更是一种违规行为,不可有!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势在必行。为此,要堵更要疏。
首先是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下沉一线明查暗访,对中小学校加强监管,向“课间圈养”不当教育管理行为说不,对相关违规行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加大问责处罚力度,公开通报曝光,强化教育震慑。
其次是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引导学校领导和老师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质量观,使他们认识到学生安全质量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为了不出安全问题因噎废食,以牺牲学生课间10分钟为代价,也不能拔苗助长,用挤占学生课间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应向课堂效率要质量。
相关部门要理清校园安全各个主体责任,避免过分强调学校老师在校园安全中的责任和义务。要明确校园事故发生后的归责问题,将责任条款尽可能细化,让大众对学校的安全责任范围有清晰的认知,避免各种推诿扯皮,学校可以不用迫于舆论压力而不得已“认责”承担“无限责任”。也要建立完善校园伤害保险机制,去掉学校安全管理后顾之忧。
要改进教育考核存在的不足,公平公正考核学校和老师,实施素质教育,防止功利教育,为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熏陶创造良好环境,让老师课间时间带学生走出教室跳热门舞、套圈圈、做游戏之类丰富多彩活动重新回归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