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许多中小学校课间10分钟学生活动受到限制的“圈养”现象,引发舆论的广泛讨论。
“圈养”的坏处和“把课间还给孩子”的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以及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都希望还学生以课间。然而近年来学生被“圈养”的现象并没用得到遏制,反而还有蔓延之势,难道大众都懂的道理,作为教育领域专业人事的学校管理者却不懂吗?他们之所以不得不违反教育部的规定、违背教育规律,做出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事情,背后有很多“后顾之忧”。
在课间十分钟的管理上,学校的确有自己的窘迫。升学成绩对课间休息时间的挤压;空间逼仄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一些家长非理性维权带来的困境,以及社会负面舆情的推波助澜,让学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窘,本能的觉得还是一“圈”了之来的省事。然而,学校怕学生出事,怕被追责,就采取这种因噎废食“省事保险“的办法,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的”惰政“管理虽然保了眼前的”安全“,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贻害无穷。
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携手合作,更需要家长与教师相互理解、良性互动,同心协力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学校要拿出诚意为学生的课间10分钟放松创造条件。要制止教师拖堂现象,给予课间10分钟时间上的保证;要开放更多的场地、空间供学生有序”撒欢“,同时还有完善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尽量为学生的玩耍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用法律厘清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边界,合理合法的对课间安全事故进行认定和责任分摊,若学校和教师已经尽到了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责任的,则不应再追究其责任。最后,家长对教师和学校要有充分的理解信任,当孩子在课间尽情玩耍、嬉戏打闹出现磕碰争执的时候,要心平气和的对待,依法依规的积极沟通、理性维权。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欢声笑语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让课间的欢情留给孩子闪着金光的童年记忆,让孩子的笑脸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音符,这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