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永不止步的力量 ——走近湖南职业院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优秀代表

2023-11-24 14:20:07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陈文静 王轶诺 王溶 路小路 陈茵

(本刊记者 陈文静 王轶诺 王溶 通讯员 路小路 陈茵)“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先后启动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并把团队创建情况作为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观测指标。

黄大年精神,正化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笃定前行、勇攀高峰的闪亮坐标。

2022年,本刊推出长篇深度报道《“心有大我”的精神接力——湖南职业院校两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故事》,引起热烈反响。本期,请继续跟随记者走近日前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湖南职业院校教师代表,从他们的事迹中感悟接续奋斗、永不止步的力量。

让经典成为时尚

——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为引领,以“弘爱弘美”的使命为旨要,用17年“绣”出一幅奋斗长卷——团队从一片空白中艰难起步,不仅开办了全国首个湘绣专业,培育出3000多名兼具高超技艺与传承情怀的“湘绣新秀”,也让湘绣这门经典艺术成为新的时尚。日前,这支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绣花针”穿起“传承线”

时间的指针拨回2006年。这一年,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新阶段。

但令人揪心的是,湘绣技艺的传承难题仍未解决。“在那个时候,湘绣行业生存非常艰难。整个湘绣界的大师只有五六个,愿意坚持干这行的年轻人更是屈指可数。”团队教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李艳回忆,由于湘绣技法千变万化,学习门槛很高,行业里的人才培养也一直遵循“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养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人才断代、青黄不接是湘绣传承的最大难点。

也正是在这一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动回应产业需求,在全国率先创办湘绣专业,迈出了湘绣人才系统化、专业化培养的新路子。

远离湘绣核心产区,缺乏人才资源优势,且全国高校在当时都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对一所身处地方的高职院校而言,办好湘绣专业的难度可想而知。专业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一切的一切,全部都要从零开始。

“再难的事,总要有人去做。作为湖南唯一的工艺美术类高校,把湖湘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我们责无旁贷。”这是团队负责人、学校党委书记陈鸿俊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践行这句话,陈鸿俊和团队教师将汗水和心血倾注在小小的绣花针上,一干就是17年。而这支年龄层从“30后”到“90后”、横跨老中青三代的教师团队,也成了湘绣技艺接力传承的生动例证——

年逾八旬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既是团队发展的“稳舵者”,也是专业教学的“把关人”。由她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吸纳张清、肖念等教师担任艺术设计指导,谢文波、胡咪娜等教师进行理论研发,并创新探索出“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搜狗截图20231124141027.jpg

“传统的‘师带徒’规模小,受限多。要让湘绣人才培养焕发活力,就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对此,我们除了设置湘绣专业核心课程,还注重设计素描、平面构成等专业基础的夯实,强调市场调研与营销、陈列与展示等拓展能力的培养。”团队教师、湘绣艺术学院院长唐利群说,团队在成立之初便明确,大学要培养的刺绣人才不是单纯的“绣工”,而是会设计、能制作、善营销、懂管理的“刺绣大学生”。

作为湘绣专业招收的第一批“刺绣大学生”,专业基础较好的吴晶慧、罗剑英、李丹在大一时便被选入湘绣工艺研发室学习,由刘爱云、李艳等“国字号”大师一对一指导。

“每次走进工作室,刘大师都会将我们的作品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吴晶慧记得,在制作一幅以雄狮为题材的湘绣作品时,刘爱云一眼便看出了雄狮鼻子处针迹的不足:“这里针的走向有问题。”此后一个多月里,在刘爱云的指导下,吴晶慧将作品绣了又拆,拆了又绣,反复调整了几十次,直到满意为止。吴晶慧感慨道:“大师们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多年积累的技艺和经验,还有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

罗剑英和李丹也有同样的感受。毕业时,三人全部拒绝了企业的高薪招揽,选择留校继续从事湘绣工艺研发与教学工作。“我在学习湘绣中收获了成长,也找到了能为之奋斗的使命。”罗剑英说。

多年来,这支因传承使命而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教师团队日益壮大,随之而来的是湘绣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当前,学校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被立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累计培养高素质湘绣新传人3000多名,其中有8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能能手等国家级荣誉,4人获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近三年内,相关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赛事中斩获奖项80余个。

“思政红”引领“非遗兴”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

秋季新学期伊始,团队教师李蔓莉将思政课堂“搬进”学校长沙基地,带领一批湘绣专业新生观看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展览——这场由团队承办的国内最大规模红色主题刺绣展览,总共展示了来自全国19个省市地区的29个绣种、100余幅刺绣类作品。“原来刺绣还可以这么‘高大上’!”学生唐红兴奋地说。

将思政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这一举措正源于团队在湘绣传承与创新领域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团队坚持“党建+非遗”工作模式,创新打造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研讨课堂三大课堂,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校园生活。团队青年教师董青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斩获金牌的事迹,也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鲜活素材;在团队开展的“非遗进小学”“非遗进社区”等公益活动中,刘霞等年轻教师则带着学生志愿者,当起了推广湘绣文化的“宣传大使”。

搜狗截图20231124141053.jpg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成效,团队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思政育人元素,搭建起“工艺大师+设计教授+装裱工匠”的创作阵容,创造性地将党的光辉历程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湘绣创作主题构思。《延水谣》《血色湘南》《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以团队教师张清、肖念创作的符合现代审美的系列红色主题绘画为蓝本,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创作出一幅幅令人惊艳的湘绣作品。

与此同时,团队坚持主动服务湘绣行业企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气息的创新工艺、创新产品。据统计,团队目前累计打造“新湘绣”作品400多幅,研发新工艺技法6项、新材料4种、装裱技术3项,每年研发湘绣衍生产品上百件,为湘绣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让我们将目光移至“湘绣之乡”——沙坪小镇,这里汇聚了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湖南再红湘绣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知名湘绣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60%以上的技术骨干是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团队教师还为相关企业贡献金点子36个,承接攻关项目42项。

“鬅毛针是湘绣的代表性针法,可现存的使用鬅毛针技艺的湘绣作品几乎全是挂在墙上欣赏的艺术品,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团队青年教师刘艳冰在与企业负责人多次探讨后,决定将鬅毛针与现代包具相结合,以湘绣中最为人熟知的狮虎图案为题材,研发出系列手工定制女包。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定’产品推向市场后,反响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现在,产品订单都排到半年之后了。”刘艳冰笑着告诉记者,“看到越来越多人了解湘绣、喜爱湘绣,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在团队教师的言传身教下,不少毕业生也纷纷立足所学,接力续写服务社会的青春故事——

来自张家界的白族女孩秦曼丽,在家乡创办了张家界旦旦湘绣有限公司,带动当地300余名农村妇女居家刺绣,累计创造产值近千万元;常德女孩肖瑶将湘绣技艺融入桃源刺绣,在家乡创办刺绣基地,教授村民学习刺绣技艺;腿部残疾的“绣哥”蒋桐万在长沙靖港古镇办起绣庄,不但受邀走进各大文化场馆为市民科普湘绣知识,还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启了湘绣线上教学……以“思政红”引领“非遗兴”,一批又一批“湘绣新秀”正踏上传承与振兴传统技艺的道路。

“一枝秀”开出“满园春”

晶莹透亮的釉下彩陶瓷、独具神韵的宝庆烙画、巧夺天工的益阳小郁竹艺……在学校建成的非遗作品展示馆内,学生不仅能近距离接触上百件精美的传统工艺作品,还能选修各个技艺传承人的相关课程。

“湘绣传承与创新团队既为湘绣传承保护与创新开拓了新模式,也为其他湖湘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学校校长夏能权告诉记者,在这支团队的影响下,2008年,学校开办了全国第一个湘瓷专业,此后又相继开办了工艺美术品设计、雕刻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并将各类非遗技艺植入专业教学。这些“湘味”浓郁的专业(群),极大地丰富了学校传承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内涵。

当前,学校已建成由陶瓷大师黄永平、竹艺大师刘宗凡、根艺大师熊明瑞、侗锦大师粟田梅、花瑶挑花大师奉雪妹等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领衔的非遗大师工作室15个,组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非遗传承、产品研发等专门团队18个。

“振兴传统工艺不仅仅需要培养‘新传人’,更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氛围,形成助推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强大合力。”从事工艺美术教学科研工作已有35年的陈鸿俊说。

近年来,团队主动承办了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指导的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论坛,同时牵头策划编撰了我国首部省级层面的传统工艺蓝皮书《湖南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报告(2020)》及后续报告。团队教师刘光平告诉记者:“每两年,我们都会对湖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为培育打造更多‘湘字号’非遗品牌提供参考。”

“这一系列报告的发布,有力填补了国内工艺美术行业学术研究的空白。”团队在传统工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探索,获得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为传统工艺赋能,不仅要加强对它们的理论研究,也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些年,团队不但与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省内多所高校联合开办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国际交流班,累计培训海外学员300余名。精美的湘绣“名片”,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搜狗截图20231124141111.jpg

劈线、穿针、起针、落针……从生疏蹩脚的针路到慢慢连贯的线条,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这群“洋学生”亲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湘绣作品。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小乐惊呼:“湘绣真是一门不可思议的艺术!”

秉持一份初心,让经典成为时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湘绣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正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绣”出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画卷。


用“青春”守护“夕阳”

——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年健康服务教师团队

202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0 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随着我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加快实现“老有所养”,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是1988年黄大年入党志愿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年健康服务教师团队心系国家和人民需要,也如一朵浪花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用“青春”守护“夕阳”。多年来,团队立足专业特色,不仅打造了“社区学院+养老”的地方范式,还为基层培养了近6000名“青春养老人”。

榜样引领:把“根”深深扎进土里

“养老问题的重点、难点在县城和农村。身为地方院校的教师,我们要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服务基层民生需求。”谈起建立团队的初心,团队负责人、学校护理学院院长姜娜说。

2008年的一天上午,刚在中南大学完成护理专业硕士论文答辩的姜娜接到一通电话。“学校计划在护理专业新增老年护理方向,你对老年健康服务的前沿成果比较了解,能不能帮忙一起拿个方案出来?”电话那头,时任学校护理学院院长的吴丽文对姜娜发出邀请。

当时,我国养老事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大医院、康复中心都是以提供诊断治疗、康复锻炼服务为主,无法满足大多数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而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仅能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难以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面对时代需要,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基于已有的护理专业资源优势,新设老年护理专业,着重培养一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深耕护理专业多年,姜娜深知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更离不开操作技能的练习,于是提出建设一家集“养老服务、专业教学、医疗照护”于一体的老年医养中心。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姜娜的方案最终获得学校的肯定,一家建设规模达3.6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1000位老人的颐养院很快建立起来。

搜狗截图20231124141442.jpg

与此同时,硕士毕业后的姜娜来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参与专业建设。在这里,她遇见了一群“心怀大我,敬业奉献”的榜样教师。

“心中有梦,肩上有责。”团队的“大家长”、学校副院长李习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技能,她每天不是在教室上课,就是在实训室陪同学生备赛。有时忙起来,李习平自己都顾不上吃饭,却记挂着实训室里的学生,为他们煮鸡蛋、送水果。实在累极了,她就在工作台上躺一会儿再继续。她那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激励着学生不断打磨技艺,精益求精。仅2019年至2021年,她指导的学生就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护理赛项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7个。

“谢谢你,李老师!”当学校2019级护理专业学生雷盈捧着“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奖杯回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将手中的奖杯献给李习平。

同为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刘梦清到学校之前,已有15年的临床经验。从护士到教师,身份的转变让刘梦清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赛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自己必须先想到。备赛期间,刘梦清没有节假日,几乎是“长”在了实训室里。同时,刘梦清还主动将竞赛标准融入常规教学,把竞赛精神融入日常育人。她所带的班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经常是100%。

“我刚入校时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是刘老师耐心指导我苦练技能,还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蒋孝庭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2018年,在刘梦清的指导下,他在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参加工作后,蒋孝庭还被评为“广东省第四届百佳优秀护士”。

团队教师熊薇也曾经是刘梦清的学生。2018年从广东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回到母校,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把医者仁心和工匠精神播种在学生心田。

职业院校的学生中不少来自留守家庭,父母的关心和陪伴长期缺位。熊薇深知这一点,总是尽其所能地给予学生关爱——带月饼与新生一起过中秋节,邀请班上学生到家里包粽子过端午,吃火锅迎国庆……熊薇还经常和学生谈心,将自己从一名大专生成长为硕士研究生的经历告诉他们,用亲身经历激励学生成长。

“朵朵浪花”激起“层层涟漪”,在榜样教师的影响下,团队的“同行者”也越来越多。当前,团队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博士1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12人。团队还柔性引进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姜小鹰等大师,建立了4个大师名师工作室。

这群因“大爱胸怀,大我精神”而紧紧凝聚在一起的人,以奋斗者的姿态交出亮眼的成绩单——近年来,团队先后获评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团队教师斩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省级奖项28项。2020年,团队参与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等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先后销往20多个国家,创造效益2500万元。

教研引路:为教学注入丰富“营养”

“你若来学医,脑子被烧坏。学长已谢顶,学弟天然呆。”刚入校时,护理专业2019级新生陈禄辉还能对网络上调侃医学生的段子一笑而过。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感受到了压力——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陈禄辉在校期间至少要学习26门专业课程。

护理专业知识是养老服务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对晦涩的理论知识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活?

打破基础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建立一套基于护理专业课程学习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团队不断探索实践得出的“发展秘诀”。为此,团队教师邱志军等人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导向,整合病理生理学等12门课程,重组老年护理等14门课程,重构基本护理、专科护理、重点人群护理、综合情景四大领域,将专业培养标准、专业证书要求、竞赛要求和思政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

“既要研究理论,也要站稳课堂。”姜娜常常这样叮嘱青年教师。伴随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重构,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和授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以前,各个专业“各自为政”,课程也有重合的部分。现在,团队教师以课程模块为单元,重组教学团队,解剖、病理、护理等专业课教师协同教研,建立起基于“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六维度成果导向模块化教学模式。

搜狗截图20231124141453.jpg

“以前孤立的专业知识点都串联起来,学一科就懂一科,很有成就感。”作为学生,陈禄辉对课程体系改革了解不多,只觉得原来深奥的知识点学起来更容易了,他也更有信心了。

2022年,护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案例获评国家级典型案例。团队成员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又配套开发了14本新型模块化教材,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上线“老年护理”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健康评估”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

视力模糊、听力减弱、脚步蹒跚、难以自理……这是不少人对老年人“敬而远之”的原因。为了让“朝阳”真正走近“夕阳”、理解“夕阳”,姜娜和团队教师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让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领悟老年健康服务包含的医者情怀与技能素养。”姜娜带领团队教师,逐步建立起“政校企协同、三阶段递进”高职复合型养老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学生入校第一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入校第二年,进入颐养院开展实践学习,在真实的老年服务场景中进行亚临床和真实临床实践;入校第三年,进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进行真实临床实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会把老人请进课堂来与我们交流,这和书本上的学习体验完全不同。跟老人相处久了,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职责,也坚定了要在这一行干下去的信念。”学校2022级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李鑫说。

教研引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丰富的“营养”。近年来,相关专业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2项,成为全国唯一连续3年获得国赛一等奖的团队;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近6000名“青春养老人”扎根一线,为实现“老有所养”展现了坚定担当。

大爱引航:用心串起服务“共同体”

“爷爷,这个力道可以吗?您肩膀酸痛的话平时可以多耸耸肩,放松颈部肌肉。”2023年3月,位于岳阳市南湖社区的敬老院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医生”——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的学生们为老人捶背、按摩、讲解养生知识,用自身所学为老人送去温暖。

从2016年开始,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走出围墙办大学”,组建湖南省社区学院联盟,陆续建立了16家社区学院。以社区学院为抓手,团队教师将专业所学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8年时间里累计培训敬老院院长、养老护理员等4280人次,服务社区居民近3万人次,打造了“社区学院+养老”的地方范式。

作为区域机构养老示范窗口,团队还参与制定了“湖南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等7个企业标准,开发了“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体系及风险预警系统”,围绕老年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心理健康等研究方向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级科研项目等4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16项。

搜狗截图20231124141505.jpg

眼中有大局,心中有大爱。除了助力当地发展,团队还把目光投向远方,用心串起服务“共同体”。

2022年,一堂横跨3000多公里的同步课程把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连在了一起。通过线上平台,新疆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300余名护理专业学生同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共享基础护理技术的课堂,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

“邱老师的课堂内容很丰富,让我受益匪浅!”课后,团队教师邱志军的讲授收获了新疆学生吾热古力·艾买提的点赞。

自2017年两校结成“院校联专业”对口援助帮扶对子后,团队先后派出十余位骨干教师,赴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援助建设护理专业。针对区域护理事业特点和职业教育现状,姜娜和团队教师邓媛等积极探索援疆帮扶新路径,不仅帮助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护理专业群,还指导学校师生获得自治区级技能竞赛奖项30项、国家级技能竞赛铜奖1项。

服务不只到边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团队教师也将银龄康养服务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从洞庭湖畔输送到了海外。

团队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健康丝路”,先后建立了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马来西亚培训中心、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老挝教学医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老挝万象中医养生馆等境外实践和实习实训合作平台,开发“老年护理”等双语教学课程5门,为当地从业人员开展老年照护等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超1000人日。此外,团队教师还参与制定了第二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护理员四级),乍得国家职业标准(社区护士五级、内科护士五级)。

“从服务地方到走出国门,从输出人才到输出标准,未来,我们将不断提高养老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水平,用医者仁心为时代培养更多‘青春养老人’。”姜娜满怀信心地说。

(图片均为受访学校提供)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