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一名获助学金的特困学生,被举报使用苹果电脑、平板、手机等“苹果四件套”,还买了价值1500多元的演唱会门票。11月15日,中山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情况通报,经核查,该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在核查中发现,该生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11月16日央广网)
从贫困生炫富到学校决定终止其助学金的发放,中山大学在应对舆情上展现了自身的“速度”。相关决定,符合中山大学的规定,因为在核查中发现,该生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助学金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的发放。这般处理结果很快,也算是给外界一个交代。但如此处理,却并未给人一种大快人心之感,反而会给人一种“怪怪的”的感觉。
贫困生炫富,早已不是第一次。几年前,一则《如何看待南京大学商学院某明姓女生“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的操作?》的帖子引起极大关注。之后,南京大学通报了调查结果,确认明某“家庭情况符合一般贫困等级”,网上炫富多为虚构。此次事件中,中山大学也表示:该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结果是:中山大学取消了资助资格,而南京大学则没有。背后的细微差别,不仅跟学生个人的言行有关,也跟学校的理念有关。比如,南京大学的女生只是虚构了一个故事,而中山大学的贫困生则是真的购买了苹果四件套和演唱会门票。那么,2人就应该得到不同的处罚吗?这值得剖析。
从中山大学这名贫困生的言行来看,他的确诠释了四个字:不作不死。只是,就因为他购买了苹果四件套和演唱会门票,就该对他一棍子打死,取消他的资助资格吗?这仍有研判空间。对学生助学金的发放,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规定,有些比较明确细致,有些则比较开放简单,哪种更合适?可以讨论,也可以研究。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这名贫困生为何要购买苹果四件套和演唱会门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肯定还是虚荣心作祟。他不希望贫困成为自己的标签与印迹,所以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追求跟其他同学一样的追星生活。这样的贫困生,消费观、价值观肯定有问题,但罪不至“取消助学金”吧?
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那对自己的学生,理应要有“治病救人”的态度。以此审视可知,对贫困生的炫富行径而言,最优的选择不是直接取消其助学金的名额,而是要积极引导教育,让他们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这才是高校的职责。同样的,也应该允许贫困生有犯错的机会,不能只有“棍棒教育”而没有引导教育,那过于简单粗暴,也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虚荣心对年轻人来说,很好理解,问题的关键是学校的引导教育要及时到位,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面对贫困生炫富之事,还是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对学生的虚荣心、不正确的价值观,要积极引导、积极教育,但对贫困生的合法权利,同样也应积极保障,不能因为一两次犯错就直接取消。或者说,至少要给贫困生一些“容错空间”。如此,无论是给贫困生助学金还是取消,都才名副其实、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