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普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教学开展的宗旨。小学是儿童的启蒙阶段,音体美等艺术科目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中国传统音乐开展教学,利于提升教学品质,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涵养。为解决传统模式形式单一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提出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音乐素养、认识民族乐器等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小学音乐;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音乐是一类艺术形式、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门艺术科目,能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涵养、寄托精神与情感。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以传统文化滋养“祖国的花朵”最为适宜。音乐科目作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启蒙,以中国传统音乐辅助教学,既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又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创新。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意义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整合中国传统音乐,可在培养学生乐感的同时丰富其艺术涵养。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但其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很难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且活动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性,将传统音乐融入教学中来,既能增添许多传统文化的韵味与魅力,又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品味传统音乐作品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与音乐涵养,可极大提升教学成效。
传统“教师教、学生跟唱”的单一形式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填鸭式”的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充分掌握学科知识。音乐此类艺术科目的学习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基于新课标强调的“人本教育”理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使教学模式愈加灵活,以传统文化熏陶小学生的艺术情操,在教学中激发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融入传统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之举,为学生提供更多角度来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理解音乐,为教学带来更多灵活性,不仅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会采用普及音乐作品创作历史背景与作者经历,为学生铺垫情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部分教师也会选择播放相关资料的视频,营造学习氛围。中国传统音乐背后的“故事”更为精彩,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音乐教学融合,在理解传统音乐所蕴含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活动亦是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途径。譬如,组织学生围坐成一个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位置,拉近师生距离感的同时,创设了轻松、愉悦的环境,使音乐课堂更加灵活,更具趣味。
通常在传统音乐的歌词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此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内涵。音乐以其情感打动人心,而情感源于人的内心,源于生活,源于身边一切事物。小学音乐教材皆为正向情感的音乐作品,充满正能量,色彩丰富,适宜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学习。教师应深入挖掘歌词蕴含的能量,以积极、奋进的歌词激励学生,引发学生共鸣。歌词中隐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亦不容小觑,需加以引导,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
比如,学习《爱我中华》的过程中,教师可针对“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展开讲解。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讲解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一些常见民族的歌曲及其风格,简单科普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所处地域等等。若班里有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可以邀请其演唱他们的民歌,展示民族风采。《爱我中华》的曲调高亢,表达着民族团结友爱,祖国雄姿英发的情感。在学习该曲时可唤起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教会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维护其习俗,了解其文化。教师的本责是教书育人,音乐教师以乐育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丰满人。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运用了诸多种类的乐器,每个乐器呈现出的曲目皆有不同。“百花齐放”的传统音乐与乐器,能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音乐感受。比如,宏伟的民族管弦乐与“江南风情”的丝竹之乐,一个荡气回肠,一个宛转悠扬,各有千秋。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常识,识的基础乐器,但对相对复杂的乐器则知之甚少。除了较为常见的萧与笛、二胡与琵琶、琴与筝等乐器,教师还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申请置办更为丰富的音乐设备,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切身实地演奏。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以民族乐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高多元化的音乐表现方式,在教学与练习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博大精深,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中国传统音乐亦是尤为重要的部分。以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整合音乐教学的创新模式,更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音乐与文化的交融中体会各自的魅力,感受音乐的美好,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仍亟待各位一线教师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郴州市涌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