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教育连着家庭幸福和国家发展。《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出台,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于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新时代,我国家校协同育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和实施困境。比如,转型过程中家长对孩子非理性的成长预期带来了高度焦虑,一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及监护人家庭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等等。所有这些新情况,都需要家校创造性携手合作,直面问题,寻求方法,共同破解。
营造家校协同育人良好生态,还需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学校要树立时时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全面掌握并积极主动和家长通过家访、电话等多种方式开展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且了解学生在家表现。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和特殊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同时,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积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每学期都要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针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要提供具体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另外,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家长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孩子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学会事事育人,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注重家庭建设,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在“双减”政策实施后,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反而越发凸显,这就特别要求家长学会情绪管理,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比如,尊重个体差异,理性确定孩子成长目标。利用闲暇时间带领或支持孩子体验社会,帮助他们更好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另外,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多陪伴多关爱,多提醒多帮助,对不良行为及时劝诫、制止、管教,严慈相济,促进孩子更好独立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