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 “ 大农学 ” 培养 “ 小农人 ”_要闻_湖南教育新闻网 -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
编者按:一个案例意味着一种示范,一种创新代表着一种未来。为了积极总结新时代湖南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全面展示改革创新成果,2022年12月,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联合主办了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推选活动,活动由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中南教育智库具体承办,最终选出 50 个案例,其中区域类 20 个、学校类 30 个。这些案例体现了湖南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代表了湖南基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矢志追求与不懈探索,展示了湖南教育系统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智慧、成果与成效。
依托 “ 大农学 ” 培养 “ 小农人 ”
— — 湖南农业大学幼儿园耕读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 、 问题与背景
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耕读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再次强调坚持儿童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现实中很多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书本中,缺少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更多的幼儿“读”而不“耕”,他们不了解农村,不认识农作物,更没有机会体验农耕劳作,导致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缺失。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农大)的“大农学”背景,借助学校农业学科的资源优势,根据“知情意行”的幼儿发展规律,将教育内容与环境、幼儿的活动与发展紧密融合,因地制宜开发耕读课程。旨在通过耕读课程滋养幼儿“知农爱国”的良好品格,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新时代耕读课程带来的劳动快乐,让每一位小农人感受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耕读文化精髓。
二、 主要举措
( 一) 根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确立 “ 知 ” “ 行 ” “ 意 ” 三级育儿目标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课程应当渗透到幼儿园的一 日活动中,耕读课程围绕“让孩子的童年充满爱”的办园理念,根据《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年龄段设定了“知”“行”"意"三级耕读目标。知 :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基本农作物和农耕工具;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行 :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并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意: 体验农耕游戏带来的乐趣,愿意参与农耕活动,具备初步的劳动技能;学会懂得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从小树立“知农爱国”的意识。
( 二) 依托 “ 大农学 ”, 挖掘 “ 家 ” “ 校 ” “ 社 ” 多方育儿资源。 挖掘家长资源。 建立家长身份的课程开发专家库,邀请有农学、茶学、动物学、食品科学、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家长群体参与耕读课程建设,形成幼儿园独特的重要、稀缺的耕读资源。挖掘湖南农大资源。 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安和浏阳教学科研综合基地、珍稀植物园等场所建立耕读实践基地,为耕读课程提供亲身体验的实践资源。在植物标本馆、昆虫标本馆、图书馆、耕读书院等场馆建立耕读认识基地,为耕读课程提供直接感知的认知场所。 挖掘所处社区资源。 充分利用周边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圆点美术馆、菜市场等多类社区资源,丰富耕读课程资源。
( 三)创新教学内容,开发 “ 听 ” “ 做 ” “ 说 ” 系列活动
“ 听一听 ”: 院士爷爷故事会 在院士爷爷的故事中感受榜样力量。 依托湖南农大的“大农学”背景,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一大批国家级人才。为了借助学校积淀的浓厚人文资源,为启迪幼儿心灵打开一扇智慧之窗,幼儿园通过《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绘本,以及邀请学校党委书记陈弘教授向幼儿讲述隆平爷爷的故事,让幼儿知晓粮食来之不易,养成从小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培育知农、爱农情怀。幼儿园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取深入浅出的形式向他们讲述身边“油菜”院士官春云、“辣椒”院士邹学校、“养猪”院士印遇龙、“茶学”院士刘仲华和部分农学专家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农学专家为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知晓农业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幼儿的心里种下一颗“知农爱国”的种子。
“ 做一做 ”: 四季课堂我做主 在四季美景中自主成长。春季万物复苏,幼儿带着画板坐在耕读书院前坪尽情涂鸦,描绘春的色彩;在小农场种下一粒种子,播下春的希望;在油菜花基地观花海,走进春的怀抱。夏季绿意盎然,老师带领幼儿在碧荷轩听虫鸣、寻蛙声,聆听夏的乐曲;在大樟树下找蚂蚁,抓蚂蚱,探寻夏的奥秘;在辣椒基地摘辣椒,闻辣味,感受夏的火热;在长安茶园采茶叶、品茶香,回味夏的气息。秋季硕果累累,幼儿与同伴们在红枫大道拾落叶、忙拓印,感受秋的乐趣;在桂花树下,集桂花,酿桂蜜,品尝秋的味道;在水稻基地捡稻穗,忙收割,体验秋的收获。冬季白雪皑皑,老师与幼儿一起走过三重门,磨练品格,抵御冬的严寒; 一齐踩雪地,滚雪球,打雪仗,寻找冬的快乐;一 同做腊肉,吊柿子,收藏冬的美好。
四季教育是幼儿阶段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季的变化不仅构成了幼儿生活的自然或社会背景,也为幼儿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仅仅一两节课是无法将四季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的。为此,幼儿园将四季的内容进行了拓宽和拓展,通过开展“踏春”"寻夏"“赏秋”"藏冬”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全面了解并认知四季,通过前书写的形式制定游戏计划,开展耕读活动,进行耕读总结。
“ 说一说 ”: 耕读文明我来说 在讲述耕读文明中弘扬传统文化。为了让农耕文明更加深入人心,幼儿园开展了“我是耕读小达人"活动,让幼儿都来说一说最喜欢的农学专家、最擅长的劳动、最惊喜的发现,将课程带来的喜悦,用最简单的话语传递给身边的人,从而进一步学习耕读文化、体悟耕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 四) 传承农耕文明,创设 “ 墙 ” “ 馆 ” “ 场 ” 立体化育人环境园所文化建设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幼儿园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园所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创建具有耕读文化特色的园所环境,以达到视觉上和心灵上双重的冲击和持久的浸润。
耕读文化墙: 通过展示湖南农大“院士天团”的故事图片, 由老师讲述身边人的故事,树榜样,立目标,激发幼儿对农学专家的敬意之情;通过展示传统农具、农田和农作物图片,使幼儿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
耕读绘本馆: 添置了许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本,教师自制“二十四节气”教玩具装饰绘本馆,家长和幼儿一 同制作绘本或海报丰富绘本馆,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幼儿能够了解天气变化、季节特征对于农耕活动的影响。
耕读小农场: 园内的9块小种植园、园外的娃娃菜园以及实践基地组成了耕读小农场。幼儿一同商定,自主种植时令蔬果,在种植、浇水、施肥中进行观察记录和实践小结,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格。
三、 成效影响
( 一) 培养了 “ 知农爱国 ” 的小农人
大自然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幼儿园通过探索实施耕读课程,将“大农学”引入"小学堂",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出一批批新时代“知农爱国”的小农人。在园三年期间,每一名“小农人”都踏遍湖南农大每一个角落,走遍了至少20个场馆和基地,认识了至少30种动物,了解至少50种植物,参与了百余次耕读系列活动。每一名“小农人”都通过不同形式种下属于自己的小树,喂养了专属小动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劳作技能。每一名“小农人”都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一知半解到津津乐道,从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的完美蜕变。家长们纷纷反馈,“小农人”好奇心增强了,观察力提高了,勤俭节约意识凸显了。小农人会主动关注周边的事物变化,愿意参与劳动合作,还会向身边的人传播农耕文明,表达爱国之情。
( 二) 打造了 “ 爱农为农 ” 的幼教品牌
一是形成了耕读育人培养模式。 将基层党建与耕读课程建设紧密融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和提炼耕读教育元素,将“耕”与“读”有效结合,精心打造了“党建带业务,业务促发展”的耕读品牌,并在后勤保障中心“七一 ”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二是取得了园本特色系列成果。 立足耕读课程践行契机,在建设园本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班本课程,专家、教师、家长共同编制完成了《耕读课程操作手册》《耕读古诗词精选》《耕读观察记录表》等资料,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此外,专家和家长通过参与“进课堂”“家委会”等活动进行现场评价,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验收评价机制。三是提升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2022年,大班年级组的耘园劳动课程视频在湖南电视台《湖南出台意见劳动课程成大中小学必修课》新闻时段播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耕读课程实践活动辐射到了周边多家幼儿园,也得到了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与认可,并被授予“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