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_要闻_湖南教育新闻网 -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
编者按:一个案例意味着一种示范,一种创新代表着一种未来。为了积极总结新时代湖南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全面展示改革创新成果,2022年12月,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联合主办了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推选活动,活动由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中南教育智库具体承办,最终选出 50 个案例,其中区域类 20 个、学校类 30 个。这些案例体现了湖南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代表了湖南基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矢志追求与不懈探索,展示了湖南教育系统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智慧、成果与成效。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之重器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大学及以上层面,未能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培养链,缺乏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体制机制。湖南师大附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展整体教育改革、超常儿童培养等系列创新实践,以学科竞赛、体艺竞技、科创体验为突破口,构建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培养模式,打造“科学教育见长、人文素养厚重”的育人特色,为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问题与背景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短板:一是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二是衔接不畅,未能建立小中大一体化培养体系;三是跟进不力,师资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湖南师大附中以“成民族复兴之大器”为己任,利用集团化办学和大学附中的显著优势,积极开展“小学中学衔接”和“中学大学对接”育人探索,初步构建了“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链。
二、主要举措
(一)精准定位,强化价值引领
2009 年来,国内高校掀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热潮,中小学校则相对较“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定位不准,普遍误认为中小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切实际。相关研究显示,逻辑思维、语言、想象力、创造力等创新素养培育关键期,一般在 12岁前后;一旦错过,就可能贻误发展最佳期,错失成才可能性。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心须下移,工作须前移,中小学应主动作为,担当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使命责任。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湖南师大附中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并从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等维度强化育人价值引领,明确了“素质全面,个性优良,成民族复兴之大器,做人类进步之先锋”的育人目标。学校确立“以研究为先导”的共同价值观,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引领学生感受知识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方法运用,从而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研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学习效能和创新素养。
(二)建章立制,理顺管理机制
学校 2018 年设立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校本部及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校秉持“理念共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品牌共建”原则,建立“三级四体”管理模型并制定系列规章制度,理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体制机制。
“三级”指三级工作机构,分别是校本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名师工作室(一级),集团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名师工作站(二级),各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名师工作点(三级)。
“四体”指四个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练协作体,即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教练协作体,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练协作体,以主教练为核心的教练师徒协作体,以学科总教练为核心的学科教练协作体。
(三)打通壁垒,构建共育体系
学校强化使命驱动,打破学段壁垒,整体规划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出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新路径。学校开发卓越课程,全面满足学生科创普修、人文精修、专长深修、竞赛专修等课程需求;同时,通过组织教育集团“三小”(小论文小发明小探究)评比、“攀登杯”系列活动、夏令营(冬令营)集中研修、科技节科创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开展“前置培养”,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衔接培养。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 CAP 大学先修课程,全面对接强基计划、领军计划、英才计划、卓越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计划等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举措,主动迈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
(四)开发课程,落实因材施教
学校创建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构成的人本课程体系,其中“卓越课程”包括学科奥赛、科创教育、先修衔接、艺体专长、人文精修、国际理解等课程门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满足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确保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教育过程公平”。
(五)强化师训,提升专业水准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专业性较强,必须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领衔担岗。我校致力于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师成为研究者,“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注重四大融合:师德涵养和专业培训融合,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融合,教育意识和科研能力融合,提升智慧与增强情商融合。
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练,学校提出十大要求:一是学习研究专家学者的科学探究精神;二是学习研究国内外大学教材、大学先修课程;三是学习研究国际、国内竞赛试题及各地拔尖学生培训试题;四是学习研究考研考博试题;五是学习研究专业文献;六是学习研究生活生产中的科学现象;七是学习研究前沿科学问题;八是学习研究拔尖学生培养试题和实验;九是学习研究知名高校教授或科学家所探究的问题;十是学习研究教育学心理学。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项目促进等路径举措,学校培养了大批富于情怀、勤于学习、长于实践、崇尚学术的研究型教师,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三、成效影响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实践探索,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示范性高中教育督导评估报告和长沙市教育局《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我校各项质量指标年年处于领先地位。2018 年来,学生获市级以上体艺、科创、研究性学习等奖项累计超 4000 人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30 多人次,入选丘成桐领军计划、湖南省英才计划及学科奥赛国家代表队、国家集训队、省代表队人数连年居全省第一。截至 2022 年底,学生参加学科奥赛共获国际金牌 35 枚、银牌 12 枚、亚洲金牌 12 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全国前列。相关调研显示,我校毕业生在高校表现出强大可持续发展力,具有基础特别扎实、素质特别全面、发展后劲特别足等显著特征。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实践探索,全面擦亮了学校“金牌摇篮、教改先锋、办学典范、担当楷模”等特色名片。学校被确认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校长谢永红被聘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委会常务理事,他在湖南省十三届政协第一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加强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产生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