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黄佳莉)“将教学工作摆在中心位置,打造一批‘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把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工作情况作为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政府教育履职评价、教育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9月27日,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精准“解题”。
聚焦课程改革,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动关键办学能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湖南职业院校第一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5个,占全国的7.4%;立项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68门,占全国的5.8%;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50种,占全国总数6.9%,均排全国前列。
“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打造一批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和实践项目,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表示,各地各校要在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重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设计、更新课程内容,并积极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及虚拟仿真系统等数字教学资源。
今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在首批国家层面6个试点领域中,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所湖南职业院校分别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牵头开展了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
“整体谋划、一体设计、统筹推进、分步实施。”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莹介绍,学院将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前沿,建设12门左右一流核心课程、12种左右优质核心教材、5个左右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训项目,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据了解,湖南职业教育教学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涌现出一批以“三查制度”、湖湘标准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和做法经验。“未来,湖南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在专产联动机制改革、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创新、高质量教材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李英利强调。
聚焦产教融合,持续优化布局结构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把专业链和产业链紧密对接、真正融合起来,关键要靠专业建设,要把专业变成“金专”。
“以增强匹配度为核心,持续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教育部职成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邱懿认为,应尽快建立省级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指导评价机制,并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紧贴行业企业实际。
近年来,湖南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记者从此次会议了解到,目前湖南共有职业学校579所,在校生155.74万人;设置专业点5024个,其中高职2242个、中职2782个,基本实现湖南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全覆盖”。
“进一步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职业院校重点围绕服务湖南产业巩固‘老三样’、发展‘新三样’、培育‘未来三样’的规划布局。”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介绍,湖南将聚焦全省重点产业布局和县域经济版块,分市州建立专业人才需求发布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此外,湖南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试点省份,还将通过调整优化生均拨款系数,重点向服务支柱产业、新兴优势产业、重大民生需求的专业倾斜,引导激励职业院校合理设置专业。
聚焦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培育一批“金师”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任务。然而,受教师培训不够、企业支持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内外因素影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比例偏低等问题。
对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表示,应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引领、职校示范、企业助力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新机制,研制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标准。同时,明确兼职教师准入条件、占比、薪酬待遇等制度规则,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聘用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和参照。
为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湖南出台了机构编制标准,并开展了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等一系列举措。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为52.76%,中职学校占比为8.25%,立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个。湖南7所职业院校还作为国家级职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承担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等国家级培训和各地各校教师培训任务,为打造职业教育“良匠之师”、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会议明确,湖南将用好用实省培国培项目、开辟内部自培项目,建立健全省级层面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岗位实践,公共课教师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企业实践情况将纳入各种项目、平台申报的重要指标。各地各校要借助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证试点工作,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并加快建立以专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成果质量和社会贡献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职业院校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教师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