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的实践与探索_权威发布_湖南教育新闻网 -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权威发布 > 详情

湖南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② | 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的实践与探索

2023-09-13 15:18:2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新田县教育局

编者按:一个案例意味着一种示范,一种创新代表着一种未来。为了积极总结新时代湖南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全面展示改革创新成果,2022年12月,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联合主办了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推选活动,活动由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中南教育智库具体承办,最终选出 50 个案例,其中区域类 20 个、学校类 30 个。这些案例体现了湖南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代表了湖南基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矢志追求与不懈探索,展示了湖南教育系统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智慧、成果与成效。

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的实践与探索

一、 问题与背景

农村小规模学校因中国农村特点必将长期存在。但普遍存在生源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难以开齐开好所有课程、教学质量较低、安全风险较高等共性问题。

2020年1月14日,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与永州市代表团一同审查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办好普惠性幼儿园,加强村小及农村教学点规划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永州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为答好这道题,把乡村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优化提质的试点任务交给了新田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新田调研农村教学点优化提质工作,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推进农村教学点优化提质,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主要举措

针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教育优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试点的衡量标准,广集民意民智,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1.民本式调整破解农村学校布局难 。

(1)调查摸底坚持 “三个覆盖”。一是覆盖所有教学点。对全县所有教学点全面摸底,在详细了解办学状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数量等情况后,研究制定了停办教学点学生安置方案、乡村小规模学校提质方案、利用农村教学点改建公办幼儿园方案、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教学点优化提质“六包一”安排表等 8 个方案,做到情况清、底子明、措施实。二是覆盖广大利益关联人。坚持宣传开路,召开群众座谈会、教学点教师座谈会、学生家长座谈会等,下发调查问卷 6.9 万份,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 620 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 9.3 万份,充分了解群众意见诉求,把形势分析到位、利弊讲解到位、政策宣讲到位,理顺教师家长学生情绪,极大统一了广大群众的思想。三是覆盖社会各界代表。广泛听取镇村干部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农村乡贤的意见建议,寻求最大公约数,极大减少了工作阻力。

(2)谋划方案坚持 “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群众自愿,不搞行政命令。把农村教学点普遍存在的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质量低等共性问题分析到位,把因问题倒逼改革的必要性讲深讲透,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同时,探索制定了“村支两委提出申请—乡镇政府征求群众意见并公示—县教育局批复实施”工作流程,做到“群众不愿意不停办,工作不到位不停办”。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不下指标任务。在推进农村教学点优化提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给乡镇下达停办学校的指标,不按照学生数量实行“一刀切”,而是结合各村、各教学点实际,实行一校一策,统筹兼顾。比如,针对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群众自身合并意愿较强的教学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能合并则尽量合并。对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即使办学规模小点,也尽量保留,方便贫困学生就近入学。例如冷水井村教学点虽然只有 3 名学生,但由于交通不便,群众要求保留该教学点,我们尊重群众意愿,对该教学点予以保留。虽然没给各乡镇下达指标任务,但全县农村教学点从之前的 104 个优化整合成 19 个,优化整合率达 81.7 %,比预期的情况还要好。三是坚持动态管理,不因循守旧。对生源少的教学点,结合群众意愿予以停办或撤并;对已撤并的教学点,视生源增加等情况适时予以恢复。

(3)布局调整坚持 “三个一批”。一是合理暂停一批。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群众到乡镇或外村就读方便的教学点,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予以暂停办学,实行动态管理,以后视生源情况确定是否恢复办学;二是优化提质一批。对生源充足、办学条件较好、地理位置集中及群众到异地就学困难很大的教学点予以保留办学,实施优化提质,接受本村及周边村的学生就近入学。三是科学利用一批。对暂停办教学点及保留办学教学点的校舍资源进行利用,整合教育部门的学前教育项目、民政部门的儿童之家项目、文旅广体部门的乡村文体项目,改办公办幼儿园、留守儿童之家,确保教育资源不闲置、不浪费。全县利用学前教育补助经费和暂停办教学点,改建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分园,同等享受公办幼儿园相关政策,解决了群众“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共增加学位 870 个;开办 87 个留守儿童之家,解决农村孩子放学后无人看护等问题。

(4)强化保障打消“三个顾虑”。一是解决乘车上学之忧。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开通校车。对因教学点停办合并学生改乘校车增加的费用,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给予特定优惠政策,对原在村级教学点就读的困难家庭学生,采取结对帮扶责任人帮扶、校车公司减免、校内资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是解决生活照顾之忧。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所有乡镇中小学校均建有学生宿舍、食堂、澡堂等生活设施,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低年级住宿学生配备保育员。农村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部实行食堂供餐,学生在校中餐只需交纳 1-2元伙食费。三是解决环境适应之忧。按规定配备好生活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校医等,严格落实“三帮一”措施,对每名分流到中心校或完小的学生安排“一名校级领导、一名教师、一名学生”结对辅导,帮助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使其尽快融入新学校、适应新环境。

2. 内涵式提质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面临“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困境,即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但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日益缩小,农村居民对优质教育的强烈诉求与当前农村教育质量落后局面的差距,是导致城乡教育“内卷化”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现实,新田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提升办学、教学质量作为本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将以往拨付 104 个农村教学点的相关财政资金,整合到 19 个教学点上,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农村保留教学点的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不断得到改善,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学点规模普遍较小、条件普遍较差的共性问题。同时,严格按照《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投入资金 4275 万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对 48 所农村学校进行改造提质,全力保障“学位、床位、餐位”足量足额,确保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区学生同等教学环境。目前,整合优化后的教学点全部拥有合格的教室、运动场、厕所、单独的音乐舞蹈教室和可综合利用的图书阅览室,按要求配齐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办学条件不亚于或超过一般乡镇中心小学。

(2)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优先配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落实定向培养、特岗计划、社会招聘等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各教学点按 1:1.7 的班师比要求配备公办教师,新进小学教师原则上 80%安排到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教学点。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实施教学点教师专项培训制度加强培养培训,每 3 年对农村教学点教师实行一个周期的轮训。同时,利用“互联网+教师培训”等方式,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鼓励农村教师加强学习。大力加强农村学校教师保障。严格落实农村教学点教师专项津补贴和专项表彰指标制度,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和农村学校小食堂、小澡堂、小活动室、小阅览室、小菜园“五小工程”。2020 年共投入 860万元用于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3)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村级教学点管理,制定村小管理制度,实施教学点课程改革,明确一名中心小学副校长分管村小。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学,打破校际、区域、空间三重壁垒,推进农村教学质量提升。建立“强校牵手弱校”定点帮扶制度,对村级教学点实行党建联心、资源联通、教学联动、师生联谊、学校联盟的“五联帮扶”,每个教学点都有一所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开展“互联网+教学”,推进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学水平。

3.教本式利用破解闲置资产处置难按照“校产姓校、属地管理”的原则,停办教学点的校舍由所在乡镇和村(居)委会负责管理和维护,其余教学设备设施按照“物随学生走”的原则,统一由所在乡镇中心小学安排到接收生源学校,闲置资产基本上用于与教育相关的工作。

(1)改建公办幼儿园。利用学前教育补助经费和停办教学点,共改建公办幼儿园 14 所,并作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分园,享受公办幼儿园相关政策,减少家长学前教育负担生均 7200 元。改建的公办幼儿园共增加学位 870 个,有效提高了学前教育普及率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改革前,我县公办幼儿园占比为 37.7%,改革后占比为 59.35%。

(2)改建“留守儿童之家”。鼓励乡镇、村(居)委会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整合民政部门留守儿童之家和文体部门村级图书室、健身设备等资源,创办“留守儿童之家”87个,所有“留守儿童之家”均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让家长得以安心在外务工,可增加务工收入 2万元左右。

三、成效影响

1. 达到了学校布局合理 的效果。全县农村教学点由104个优化整合为19个,并进行“硬件提标、队伍提质、管理提效”改造,85个条件差、质量低、生源少的教学点改成幼儿园或留守儿童之家 。

2. 达到了教育资源优化 的效果。对48所农村学校进行“学位、床位、餐位”改造提质。整合优化后的教学点的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不断得到改善,全部拥有合格的教室、运动场、厕所、单独的音乐舞蹈教室和可综合利用的图书阅览室,办学条件超过一般乡镇中心小学。

3. 达到了教学质量提升 效果 。制定村小管理制度,实施教学点课程改革,明确一名中心小学副校长分管村小。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学。建立“强校牵手弱校”定点帮扶制度。推进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农村教学点学生学科平均合格率由2019年下期的49.1%提高到2020年下期的96.53%。

4. 达到了资金提效益的效果 。而且,85个农村教学点停办后,节约支出 995 万元。利用停办教学点闲置校舍改建的14所公办幼儿园,节约土地40多亩,节约建设资金 2700余万元。

5. 达到了群众得实惠的效果 。伴随而来的是,在让涉改学生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没有增加家长负担,反而增加了务工收入。

6. 达到了政府赢得民心的效果 。农村教学点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改革后,可以在校吃中餐甚至住宿,放学后可以在留守儿童之家继续学习,学生安全、发展得到保证,家长安心,对政府倾心 。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