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易迪)“太酷了!”近日,历时一年半制作周期的吉利机甲大功告成,惊艳现身湘潭理工学院五教学楼中心草坪,过往师生连连叫绝,纷纷驻足围观。
2021年底,湘潭理工学院联合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成立“肖柳清大师工作室”,采用校企合作“项目制”模式,以项目为抓手,带动汽车学院师生全员参与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改造、产品研制、精益生产等环节,使师生了解生产制造前沿技术,掌握核心关键技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工作室成立后,来自企业的“技能工匠大师”肖柳清挑选22名优秀学生亲自示范、言传身教,从价值观导入、技能培养、专业提升等多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具体项目实战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执行力和通用基础能力,为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甄别和储备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
“2022年初,我们便确定下来想做个机甲战士,以吉利博越COOL车型为原型,全部利用汽车生产的边角废料,全部操作技能都来自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肖柳清说。机甲的上半身用的是学校实训中心的报废车,前胸用的是汽车前围板,后背用的是前地板,腿部用的是钢板进行封盖。
因为疫情原因,直到2022年下半学期,机甲战士才正式开工制作。大师工作室的22名同学组成一个工作组,分工协作。同学们参考网购的机甲模型,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模型尺寸进行设计制作。第一步,做骨架。先采用方钢管作为骨架的材料切割好尺寸,然后用焊机进行焊合。第二步,对骨架进行封板。这样正面看起来就不会有光线的透射机甲,导致看起来内部整体空虚。
“机甲后背的那个前地板,还有前胸的那个骨架,是我们当时在学校拖了一整辆废车切割,切割不了的部分就是用电焊机烧断,记得当时弄得整个实训楼一楼烟雾缭绕,警报器都响了好几次。我那会儿刚接触电焊不久,烧的时间长了点,半夜眼睛疼的厉害醒来了,睁不开眼,一直流眼泪。”贺鑫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大师工作室肖一辉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将一块块毫不起眼的废铁及部分零部件组成了机甲的第一代头部。同学们惊叹不已,大师工作室成员盘竹说:“这些废弃品在肖一辉老师的打磨下,成为了一件艺术品,这种想象力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此时,机甲的身体和头部都有了,要如何将这一大坨冷冰冰的钢铁蜕变成一个具有“活力”的机甲战士,这也到了最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极致想象力的时候。学校的废弃汽车零部件有限,实训楼后面的“废品站”几乎都被搜刮完了,甚至连路边报废车都没放过。学员们将能用的、不能用的都收集了起来。能用的用,不能用的,通过改造、创造条件,也要能用。
肖柳清老师、唐振老师带着同学们将这些零部件进行拆解、切割、焊合,做成自己想要的物件,然后在骨架上进行拼装。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也制作了一些物件,为这件艺术品增添了些许色彩,经过不知多少个日夜,终于做出了机甲雏形。
“一块块方钢,一个个废弃的零部件,经过我们团队的协作,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我感到特别骄傲。这也让我对焊工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知,只要想象力足够丰富,就没有做不成的作品。”赵志杰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触深刻,历历在目。
经过一年的制作、组装,接下来到了精细打磨、除锈、喷漆的时候了,唐振老师带领汽车学院的教师对每个部分精雕细琢,给机甲连线、装灯,最终达到堪称完美的呈现效果,为湘潭理工学院又增添了一处闪闪发亮的打卡点。
“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不经意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磨练了自己心智,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克服了急躁的情绪。我学到了平常接触不到的专业知识,我没有想到我做成了一件自己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它充实了我在校的生活,也让我在学校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学员彭昭川深有感触。
“我参与了工作室操作间的搭建、焊接操作台的组装焊接、前期的零散部件收集、主体骨架切割焊接、车辆发动机的拆解清洗等等活动,在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新技能新知识,看到机甲能够立起来从心底感觉到自豪,20届的我们虽然已经毕业了,但是还有21届还有22届的学弟学妹们,希望学弟学妹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把能够把机甲工作室越做越好。”学员杨夏玺殷切地期待。
近年来,该校汽车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全面推行“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在数字化建模、“1+X”数字化技能标准与培训体系、新能源赛车、智能观光车、跟踪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努力培养高素质汽车应用技能人才,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