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先声热评】毕业生就业,高校不能只关心数字

2023-08-11 09:16:11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湖南教育新闻网

评论员 余杏 肖子语

近日,教育部派出专门小组,深入高校严查就业数据造假事件,高校就业率“造假”再次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高校就业率“造假”并不是个新话题,而是存在多年的“老毛病”。部分高校为何如此崇拜就业“高数据”,甚至不惜走上“造假”之路呢?

一方面,可能是政策压力。2011年底,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有些高校无法达到就业率指标,可能就会出现“造假”行为。

另一方面,可能是利益驱使。据统计,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904万人;2022年,突破千万关口,为1076万人;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为1158万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很多学生会把“好就业”作为选择学校与专业的关键条件。一个好看的就业数据,可以为学校招揽生源“增分”不少。

为造出好看的数据,有的学校将“90%的就业率”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层层下发,而辅导员面对业绩考核,只能想各种办法促使毕业生签署“第三方协议”,不仅出现“毕业证扣押”“政审威胁”等情况,还有诸多辅导员发布通知让毕业生“找模版、盖假章”,或者直接代学生“网签”,篡改其就业状态。甚至,一些无良商家也嗅到商机,纷纷做起了“付费协议”的生意。

高校就业率“造假”现象频发,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这与高校的育人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高校虚报就业率,误导学生选择不合适的专业和学校,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规划和未来发展。同时,虚报就业率还会使得就业市场信息不真实,使用人单位难以准确评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影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信任和招聘意愿,从而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题。

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高校与其只关心数字,倒不如多多关心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学生在校期间,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求职期间,系统开展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其就业不迷茫;学生毕业之后,拉长关心的时间线,做好回访调查,精准助力就业难的学生。

学校只要细心、耐心做好就业闭环工作,又何愁会没有好看的数据呢?学生的一句“满意”一定会比造出来的数字更暖心、更有吸引力!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