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面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范本(下篇)——常德市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报告_《湖南教育》_湖南教育新闻网 -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深度 | 大面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范本(下篇)——常德市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报告

2023-06-21 11:22:03 来源:湖南教育 作者:

下篇

C篇:质量持续稳固从哪里来?

说起高中教育质量,常德给人的印象就四个字:持续稳固。当然,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维度无疑有很多,有硬指标,也有软指标。硬指标往往指各项学科竞赛、教研成果以及高考成绩等,软指标则是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

值得称道的是,2009年以来,常德市普通高中无论是软指标还是硬指标都持续稳定地居于全省前列。

原因何在?

“一是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二是保持持久的教育定力,该坚持的坚持。高考成绩,只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自然而然的产物。”

这是常德市教育局给出的答案。

图片

不搞题海战术:立足教研抓课堂

在人们的心目中,为了高考,搞题山文海、加班加点,似乎已是常态。但令人惊奇的是,常德高中普遍不搞题海战术,不打消耗战。桃源县一中有著名的“三不”:一不加班加点,二不乱印资料,三不搞题海战术;澧县一中艺体课程从来都是开满开足;常德市六中甚至释放了一枚“重磅炸弹”:全校取消晚自习,周末不补课。

其实,这是常德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范式。我们翻开《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细则》,就会发现里面对学生作息时间有明确要求,对“作息时间违背基本生活常规的、违规补课和晚自习安排不合理”的就扣分。

不拼时间,不拼体力,那么常德拼的是什么?“拼课堂,决胜还是在课堂。”覃道勇十分肯定地回答。他认为,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不牢牢抓住课堂,任何办法都是徒劳的,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越来越以能力取向为高考命题方向的形势下,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已经没有出路。

在这一点上,常德市教育局历任领导班子的认识完全一致。“稍内行一点的人都知道,靠蛮干、蛮力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考,更适应不了今后的高考。”常德市教育局原局长唐汇诰也认为,自从课改以后,高考以能力取向的命题方向已经非常明确,靠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根本考不了高分。

“像石门县一中、澧县一中、桃源县一中、常德市一中、芷兰实验学校等一大批学校的高升学率绝不是靠一个‘苦’字、一个‘加’字可以达到的。”唐汇诰认为,“常德能取得今天这个成绩,就是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契机,其中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

道理不辩自明。不加时间,不搞消耗,提升课堂“单位面积产量”成为不二选择。2011年是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年,常德把课堂作为改革的主阵地,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关键点,认真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出一幅百花争艳的景象。

在常德市教育局提供的一份材料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常德市一中大力倡导“上好课”,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临澧县一中实施“学案加教案”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的合作;澧县一中推进学生自主建构个性化学习的策略研究;桃源县一中推进生本课堂建设,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鼎城区一中加强备课组的建设,教学管理规范;津市市一中的“双主课堂”推进力度大;芷兰实验学校开展生命课堂视野下的教学案例研究;汉寿县一中重点抓常规教学的落实;澧县六中着力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来提高教学水平;桃源县八中的学生小组合作抓得到位,课堂上学生的自主管理抓得好;安乡县五中注重以分层教学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石门县二中强化以学定教;朗州高级中学进行“四环节”教学,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常德市教科院副院长傅广生告诉我们:“这些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形式多样,但核心是体现了课改‘自主、合作、探究’这六字真经,也基本达到了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效果。”

就拿桃源县一中的生本课堂来说,他们就特别注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益。生本课堂要求教师放权,把思维权、动手权、话语权、归纳总结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自主学习,使学生由被动苦学变为主动乐学、自主探究。而传统满堂灌的课堂,四个权力全部由教师包办:学生跟着教师思路走,学生思路不能变;学生观看教师写板书,学生自己动手不能干;学生只有倾听教师的讲解,自己的口不能开;学生记忆教师总结归纳的规律,学生不能悟。包办就是扼杀,扼杀就是功能的退化。满堂灌的课,学生只有等待、依赖,只能被动地跟、看、听、记。

该校陈昱帆同学用文字向我们描述自己的感受:“生本课堂给我们最强的武器和最大的礼物——自信与自立。它能够充分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名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中超越自我,找到自己精准的定位和价值。之后在课堂上的我,对一些题目也许没有把握,但是我敢于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欣赏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发着光的样子,如果答对了便给了我继续的勇气,如果错了便会让我有更深刻的印象,也会对这道题目更加重视。总之,将自己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施令者而不是接受者,课堂的价值会被大大挖掘,自我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改,常德市的教育管理者、校长和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在这一进程中,教学相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常德市一中正高级教师成程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他与学生探讨交变电流的有效值问题后,一名学生向他介绍了用积分法求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新办法。这让成程很欣慰,他将学生的新办法引入课堂,并且即兴补充了另一种比较简洁的求解办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有效值的理解。“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种智慧。”成程深有感触地说。

显而易见,当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又何愁不能提升呢?但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首先要自我调动起来。鼎城区一中校长蒋金海深谙此道。他的课很美,也很嗨。讲物体的运动规律,他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延展开来;说“物我两忘”,他还原数学家丘成桐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分的顿悟;说到万物有灵,他当场吟唱起《枉凝眉》……

“蒋老师的物理课融汇了语文课、历史课、心理团辅课,甚至是音乐课的元素。”这是学生对蒋金海课堂的记忆。因为痴恋课堂,即便工作再忙,蒋金海仍然坚持上课。他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结为“渗透式”教学。何为“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

在蒋金海的带领下,鼎城区一中近年来以“渗透式”教学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课堂上主动参与、生动表达、互动合作,达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持续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常德市的高中课堂形态有了极大的改变。“虽然不敢说死沉沉、满堂灌的课堂已经绝迹,但我们完全可以说,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已经成为常德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毛善新自豪地表示。

说到课改,不能不说常德市教研。为提升全市高中科学发展的水平,早在2007年,常德市就推进了教研体制改革,建立了由常德市教科院主抓中学教研,县(市、区)教研部门主抓小学教研的体制。

“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各县(市、区)高中教研力量比较薄弱的局面,能集中全市力量,推进高中教研的深入。”曾分管基础教育17年的庹朝君说,“我们分析来分析去,从经费、条件、师资、生源等自然禀赋或者叫核心要素上,常德很难说有什么优势可言,困难一样大,问题一样多,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点优势,而且是比较稳定的优势呢?我认为与我们抓教育科研分不开。”

多年来,常德市大抓教研,不单抓课题研究,还抓大范围、大面积、全员参与、着眼问题解决的校本研究。

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活动,通过开展教师集中学习、开发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比武研讨、教研组建设、集体备课等活动,推动教育研究工作。每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参与者,研究的是备、教、批、辅、考中每天都在发生的问题。

石门县一中采取的是教师全员展开“聚焦课堂、以学定教”的校本研修活动,主要定格于直击问题的“靶向教研”,解剖“研究课”发现问题、抓牢“常态课”务求实效、打造“优质课”示范推广,推进教研工作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转化效果。学校常务副校长向言振向我们介绍道:“几乎人人都有课题,这些课题都来自课堂教学。”从他提供的2023年教师课题名单里,我们得到了印证,像“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研究”“新课标理念下打造农村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都带有浓浓的本土味。

而在石门县二中,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了教研的魅力。根据数据分析,石门县二中学生的短板集中在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上。怎么办?从学校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新高考下高中学校‘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研究”中可以找到答案:“根据不同班级对象类型,任课老师对教学内容(含作业)进行合理取舍,对教学难度进行区分把握,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

可以说,该校这些年毕业的所有学生都是“分层教学、培尖补偏”教学模式的受益者。原263班学生向绪武就属于班主任陈华重点关注的补偏对象,他的数学、物理等学科是优势科目,但英语偏科非常明显,高一、高二英语考试分数普遍为30多分。升入高三后,面对这样的情况,该班英语教师杨玉华除了不时鼓励他外,还根据英语教研组的分层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易到难给他设置了三级目标:基础性目标夯牢知识,巩固性目标发展能力,挑战性目标突破自我。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向绪武当年高考英语考了105分,高考总分达到568分,被湖南农业大学录取。

“我那时候是有点灰心的,就怕这一科成绩落下太多,所以我拼命学,但考试成绩总不如人意。我很感激英语老师,她没有放弃我,我也没有放弃自己,最终我还是成功了。”向绪武在毕业后仍然对高三的英语学习记忆犹新。

学校和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教研的力量,享受到了教研的红利。正因为这样,在常德,无论是教研部门还是学校,对待教研的态度都十分虔诚。这些年来,常德教研的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全市高中学校立项省级科研课题37项,其中省教育规划课题24项;结题省级科研课题32项,其中省教育规划课题23项;获省市级教研成果奖31项。

不单抓“尖子”学生:超越高考抓全体

2017年,《湖南教育》杂志推出桃源县一中办学经验报道《高考之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实,超越高考抓全体是常德市高中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大面积高质量的保障。从全市角度出发,抓全体,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全部学校抓质量。

“理由很简单。只抓少数尖子学生,不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不仅平均分不能提高,合格率上不来,一本、二本的比例也肯定上不来,大面积的高质量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宽厚的基础,金字塔是堆不上去的。从教育的公益属性而言,抓全体应该是我们的基本价值导向。”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林如是表述。

在人们眼中,常德市高中抓拔尖学生似乎比较出圈;但事实是,他们抓全体学生更有办法。

在全市层面,学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学考因为太基础,一些地方和学校并不重视,甚至还被戏谑为“水考”。但常德市是真心地重视学考,将学考的平均分和优秀率作为考查普通高中的评分依据。在他们看来,学考的指向,就是在“应试”中提醒我们,还有多少知识、技能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是在提醒他们千万不能偏离高中教育的航向。

而在学校层面,又是各显神通。

桃源县一中自然是典型,他们把后25%作为主攻方向。在桃源县一中,比起优等生,后进生的待遇更加“高人一等”,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四个优先权。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关心后进生,学校还有一个“后25%”的评价体系,即以班级后25%的学生综合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考核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既是班主任,又是历史教师的向安树在介绍了相关做法后,笑着说:“这是精准扶贫,更是因材施教。”

“其实很多学生的问题不是学习造成的,而是源自情感缺失。”基于情感教育,燕立国提出了“中医理论转化后进生”的办法:对后进生的教育,绝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情感、家庭、生活,找出孩子产生问题的根源。

其实,这个算盘很精,往往影响班风、学风的都是那些后进生。如果后进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所有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越学越有成效。

现在,桃源县一中的做法已经推广到常德很多学校。

澧县二中则是进行课堂分层分级教学,力争基础生达标、潜能生转化、优秀生拔尖。针对学生的天赋与潜能采取“大课”与“个案”结合教学。后进生还拥有一项特权,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转型”,开展小专业培训,拓展成长空间。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其成长的路径,学校设立各种兴趣小组,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临澧县一中对来自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等的特殊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探寻有效教育路径,发现从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出发,更能改进其学习状态。课题负责人酉世明高兴地告诉我们:“研究不但使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得到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逐步改变凭惯性做学生思想工作或进行教学工作的做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来关注特殊学生问题,加以反思、探索、提升和积累。”这样的研究实践又何尝不是特殊学生群体的福音呢?

均衡分班也是抓全体的有效路径。常德市各校普遍不设重点班、实验班,高中三个年级均按成绩和性别平行分班,科任教师按职称、年龄、性别和综合素质均衡搭配,让全体师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图片

常德外国语学校从2017年起,力排众议,不唯分数,破除“尖子班”,实行均衡分班。这一决定也曾引来诸多质疑。时间给出了答案,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越来越好、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办学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石门县一中更是将均衡分班作为优良传统传承下来。学校没有重点班,也没有实验班,所有的学生都是根据入学成绩电脑平行分班,选科分班同样如此。侯宏泉向我们介绍道:“学生分班考虑性别、分数基本均衡,教师配备上考虑性别和资历,也是基本均衡。这样分班的好处,就是对每一名学生相对公平,学生没有被分为三六九等。对每一位教师也相对公平,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便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更多地看平均分,这样就逼着教师抓全体,争取“只只蚂蚁爬上树”。

至于如何让所有高中学校共同进步,尤其是让相对薄弱学校进步,常德办法不少,诸如发挥龙头效应,构建和谐教育生态,这在其他章节会有体现。最主要的是,常德发挥评价的力量,引领所有学校一起走,奥秘就在他们的高中教育评价方案里。他们将所有高中学校分成省示范、市示范和普通高中三个类型,然后实行分类管理,同类PK,避免了“普通人与姚明比身高”的不合理现象。这样,从入口看出口,从增长看进步,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公平公正,也激发了不同类型学校的积极性。因为进步幅度大,连年登上领奖台的程光明表示:“这种评价,让每所学校立足校情,发挥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正是着眼整个春天,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色;正是着眼整体,常德高中教育才有均衡的模样。

不唯分数和升学:围绕学生成长抓全面

2022年11月29日,汉寿县一中沸腾了。当天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飞行乘组里,从汉寿县一中走出去的航天员张陆,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启为期6个月的工作。巧合的是,本次任务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平台指挥刘阳和他是高中同班同学。一个班级同时有2名同学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实属罕见。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这只是常德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注脚。“我们在抓高考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培养、品德的提升、身心的健康、个性化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胡祖国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不只盯高考、抓学考,只把学生当考生,而把考生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社团活动一样都不能缺,做到了考分与素质、能力的统一。”

就拿体育来说,常德市的高中学校都把学生强身健体放在第一位,都重视体育教学的规范化和体育锻炼的常态化。像常德市一中、桃源县一中、临澧县一中、石门县一中、汉寿县一中等名校在体育方面也是响当当的,都有自己的“当家菜”和绝活。

有一点可以作为证据,那就是招飞。据统计,2022年、2021年和2020年,常德市分别有56人、43人和46人被军事院校招收为飞行学员。常德现已成为军队院校招飞的重要生源基地,输送的学员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的认可,输送的人数一直稳居全省前列。

相对于强健的体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更让人关注。常德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各高中学校无一例外地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常德市教育局每年都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

在澧县一中,原副校长曾昭玮就学校全员心育建设向我们娓娓道来。学校组织编写了《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校本教材,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集中学习5至7个课时。学校成立了心理社,负责心理健康培训。学校每个学生寝室的寝室长必须是心理社社员,定期学习心理专业知识和急救常识。每个班都分设男女各一名心育委员,心育委员也必须是心理社社员,时刻关注同学的心理,组织同学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构成了学生心育骨干队伍。同时,学校还组建由专职心育老师、班主任、生活辅导老师构成的教师心育骨干队伍。立体的心育网络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保护网。

常德市六中则另辟蹊径,在2019年成立了“心灵120”平台。学校“心灵120”平台的职责有5项:一是心理应急干预,即对本校违纪违规学生,由学校及时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进行警示教育与反思引导;二是心理咨询服务,建设好心理咨询室并开通心理服务热线,随时接受学生与家长的咨询;三是学生团体辅导,如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临考前解压指导、单亲家庭情感指导及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四是实行家校联系沟通,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主动跟踪与调适,敦促并帮助家长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与心灵陪伴;五是进行课题研究与推广。“总之,我们要通过这一平台,积极探索解决学生成长困惑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落实落细,出新见效!”程光明充满期待。

其实,常德每所高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花了不少心思。比如,汉寿县一中在每个年级设立“温情工作室”,临澧县一中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石门县五中设立悄悄话信箱,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高中是人生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塑造美丽灵魂便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

用文化塑魂,这是21世纪以来,常德教育极漂亮的手笔。2009年起,常德市集中推进雅致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创新校园“四个校园”一起创的文化建设工程,一批高中学校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示范和品牌。全市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共识已经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加鲜明。在这一进程中,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化,对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也迈入新境界。

常德市一中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常德地区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学会、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常德特别支部、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都出自该校。林伯渠、滕代远、翦伯赞、粟裕、廖汉生等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就读。在唐会荣看来,第一要务就是用爱国主义教育为学子铸魂。学校史、唱校歌成为每个一中学子的必修课,让红色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学生的灵魂。533班的一名同学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感言:“今天学习了校史,认识了那么多优秀的校友,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校友文化,敢履大义,勇担大任,成德达材,报国为民。”

澧县一中是文脉渊薮地,屈原、宋玉、车胤、李群玉、范仲淹等都与学校渊源颇深,文脉在师生间延续。校园内溪东书院教学楼、澧阳书院教学楼、学府遗墨、洗墨池、校史碑廊、文化长廊、音乐诗墙等建筑景观涤荡学生的灵魂。在学生周易瑶的习作里,我们发现了文化传承的印记:“左侧的长凳上,范仲淹正缓缓向后学阐释不以物喜的心境;右边的空地上,陶澍正郑重地为少年讲述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前方的空地上,车胤正用一盏萤火为阅读的学生指明方向……细细辨认,那些学生,或多或少,都是我的曾经,并将成为谁的未来。”

走进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就像是翻阅一本立体的校本教材,独特的设计、精巧的布局,无不透露着其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特色。

要说最有文化品位、最能体现学养境界的,当属校园随处可见的对联。据说校园各处有对联不下百副,有名家手迹,也有师生创作;或寄意深远,或阐释怀抱;或状物,或摹景;或长联,或短语;或古奥,或浅显;或挂在门口,或悬于亭前,或张贴于墙壁。每一副对联都是那么赏心悦目,画龙点睛般装点出校园高雅的趣味。目之所及,都是“化人”的场景。校长周相兵表示,校园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让芷兰文化流淌在学生的血脉里,外化在学生的行为上。

塑魂也在学生的自我淬炼中。

学生自治自管是常德外国语学校的鲜明特色。常德外国语学校团委书记明龙自豪地介绍说,学校通过成立各层面学生自治自管委员会、打造学生自治自管服务中心、建立红蓝马甲文明监督岗、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大型文体活动的筹划组织、会议主持、表彰颁奖等举措,让学生全面参与各项管理与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理解与认同,提供了展示学生管理才能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大幅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能。现在,“蓝马甲”“红马甲”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把寝室作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修炼场,是临澧县四中的德育品牌。”学校副校长郭勇军介绍道,“从2012年秋季开始,学校在寝室管理中加入文化元素,让学生寝室与文化相伴相随,让文化熏陶、滋润、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寝室文化的氛围中文雅起来,通过自我管理形成习惯,学校寝室的品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个人行为也日趋规范。”

走进临澧县四中的寝室,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标语高悬,花卉盛开,书法、绘画、彩色照片、卡通笑脸、各色装饰品,把每一间寝室装扮得流光溢彩,精神十足。寝室如人,每一个寝室又个性分明,体现每一个小群体的个性追求:有的是淡泊、有的是宁静、有的是友爱、有的是奋斗、有的是感谢、有的是温馨、有的是和谐。个性不同,追求不一样,一间间寝室让我们感受到学生饱满的精神风貌。

“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的教育追求。”胡祖国表达了常德教育人的心声,“多年高考成绩在全省排名第二,这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结果。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取得考分之外,在思想品德、个性发展、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以后进入大学,走入社会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和竞争力。”

也正因为这样,常德高中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素质教育的印记。

D篇:良好教育生态从哪里来?

教育生态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隐形因素。深入分析常德高中的高质量发展,固然跟领导重视、政府投入、校长专业、教师敬业等因素紧密相连,也跟常德良好的教育生态息息相关。

常德的高中教育生态特征鲜明:一是规范,二是和谐,三是可持续发展;并在多方面形成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合力。

那么,这种好生态是怎么形成的?

这跟常德注重理顺教育“左与右”“上与下”“内与外”三大关系分不开。“左与右”的关系,也就是学校与学校,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上与下”的关系,也就是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也就是学校与党政、部门、社会的关系。

常德高站位、全方位打通“任督”二脉,从而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了全市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左与右”:不是垄断,而是引领

桃源县一中毫无疑问是桃源县高中教育的“龙头老大”,但在桃源,绝不只有桃源县一中这一所优质高中学校。桃源县二中、桃源县九中等高中学校,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为什么会这样?

“桃源县一中不是垄断,而是引领。”这是桃源县二中校长陈立新的说法。在他看来,桃源县一中并未在生源、师资上进行“垄断”,而恰恰是通过指标到校改革,提升了桃源整体生源质量,通过输出先进教育理念,提升了桃源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为全面推广桃源县一中先进办学经验,该县将其列为县党代会的重要内容,由县委书记在会上强调学习县一中集体备课、校长骨干带头上课与听课等先进经验。由县教育领导小组具体研究部署如何学,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县教育局安排各校与桃源县一中深度对接,桃源县一中领导和骨干组成六个组,到乡镇初中学校、中心校六个片区进行宣讲。乡镇初中学校、中心校组织骨干队伍,县二中、县九中组织学科教师,到桃源县一中进行跟班学习。同时坚持对学习情况进行督导评价,对推进无力、进展不大的,计入校长实绩负面台账,影响评优和晋升。由此,桃源县一中经验开始在每所学校生根发芽。

桃源县教育局局长易际兵说,桃源县一中的定位是全面高质量发展,县二中、县九中的定位是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现在,大家成为共同体,几乎已经融合。一是干部互派。比如,县九中校长黄继华就是县一中派过去的,县二中副校长彭浩政是县一中原学生科长。二是教师互学。县域内45岁以下高中教师要来桃源县一中听40节课,45岁以上的听20节课,且都要参与集体备课。三是资源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管理资源等。

桃源县的做法可谓常德处理“左与右”关系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常德市坚持“左手牵右手”,示范性高中与一般高中、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一同抓,推动县域内高中干部互派、教师互动、资源共享,促进学校齐头并进、全面提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龙头引领,携手共进。”这也是常德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经验之一。

“龙头引领”是核心,体现在省示范性高中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大家都向省示范性高中看齐。石门县委县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打造以石门县一中为核心,其他高中接续奋进的湖南省县域高中教育特色品牌”。

石门县六中是一所地道的农村高中,学校坐落于皂市镇中心街,现有教职工116人,教学班22个,学生1100余人。为促进石门县六中发展,近几年来,石门县一中每年都选派多名骨干教师,通过对口式、走动式等支教形式支援石门县六中的教育工作,积极参与该校的学科研讨,在学科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提供帮助。

符绍兵是石门县一中从教了20多年的资深数学教师。2020年9月,他来到石门县六中支教。在这里,他了解到农村学校除了在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教学信息相对匮乏、教育理念陈旧,一线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为此,他坚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合作、自行探究、用心引导和热情鼓励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引领带动石门县六中的教师共同成长。

除了符绍兵,还有体育教师杨波、语文教师杨芸等,都广受石门县六中师生赞誉。侯宏泉还多次深入该校,与县六中教师团队共同探讨、交流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想法和思路。

“石门县一中和我校在建立教学联盟关系后,一直向我们输送支教教师,还多次举办教学开放周,邀请我校教师一起参与听课和教研,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探讨交流中进一步融合、提升。”石门县六中党总支书记、校长李景军说,通过长期的学习、交流,县六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处理“左与右”关系时,常德高中并不是局限在一个县域,而是胸怀更大的格局。在不少地区,各县一中之间往往是竞争的关系。但在常德,却是一种“兄弟之情”。

“通过与石门县一中的校际合作,我们在学生管理上借鉴他们的相关制度,管理效果有很大提高,学生表现越来越好。同时,教师工作状态有明显改善,教研氛围较浓厚,教学常规更落实。”津市市一中校长韩宝诚诚挚地说。

韩宝诚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两校的合作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石门县一中不仅与我校共享微课题,还对我校校级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两校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相关课题。二是资源共享。石门县一中将考试试卷、教师及学生用书、资源网站、优生辅导资料等与我校共享。三是命题研究。双方可联合命制月考试卷,并就考试情况联合召开试卷分析会。四是培优辅尖。我校主动与石门县一中对标对表,保持相同教学进度,使用相同考试试卷,实行联学联考、对比分析,并选派高一、高二优秀学生到石门县一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五是现场开放。双方学校面向对方实行全面开放,课堂教学、德育活动、行政会议、教学研讨等活动或会议,在提前告知的基础上进行开放交流。”

不仅如此,常德市各优质高中还把帮扶行动扩展到省内高中。2021年6月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工作的通知》。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第一时间研究部署,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开展对口帮扶,由此,桃源县一中开启了与沅陵县一中的携手共进之旅。2021年7月,桃源县一中和西洞庭管理区一中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领办西洞庭管理区一中。

在此之前,常德市一中十年如一日对口支援古丈县一中。自2005年以来,常德市一中为古丈县一中培训骨干教师及中层管理干部共8批15人次,为古丈县一中委培优秀学生16批119人,大部分学生考入著名高校,在古丈成为美谈。

除此之外,他们还参与了国家层面的帮扶活动。2019年3月,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的相关工作部署,“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燕立国校长工作室”积极承担帮扶支教任务,选派桃源县一中刘鹏、陈德玮、张玉美三名骨干教师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冕宁中学支教一年。当年11月中旬,燕立国带队来到冕宁中学开展了送教活动。由此,冕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飞跃式提升。

2022年,燕立国又被教育部聘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负责对口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5所县中。2023年3月下旬,燕立国召集百色五校帮扶校长、高三年级分管领导及高三各科备课组长70余人来到桃源县一中,召开了百色五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此外,根据教育部部署,桃源县一中还对口帮扶了河北省曲阳县永宁中学。

“携手共进”是目标,体现在常德高中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校全部打通了壁垒。”余亚洲说,以资源共享为例,他们创建了“常德地理教师”QQ群,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沅澧大地工作室”;他建有一个常德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坊,29个坊员打通学校的壁垒,打造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规划课题“‘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研究”。

余亚洲说,常德地理教师的特点是谦虚好学,古道热肠。比如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教学质量好,但这些学校的老师从不自傲,每次参加教研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当场展示。如果有其他学校老师请教,也会和颜悦色,耐心讲解。“这也是其他学科共有的。”余亚洲特别强调。

在常德,省示范性高中在招生等方面,总是愿意给后面的学校留下火种,而不是“一网打尽”,这样,后面的学校就有了打造品牌的空间,从而奋起直追。

临澧县一中发扬“风格”,让临澧县四中招50个上一中线的学生进入“宏志班”,这既对县一中形成竞争压力,也让县四中有了信心和底气。“宏志班”考上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著名高校的学生不少。如此一来,全县教育就有了领跑者、伴跑者、追赶者,不断有后来者超越,不断有中间层突破,一道成为高中教育的中坚力量。

实际上,最能够体现常德各“兄弟学校”合作发展、携手共进的,是他们自发构建起的“民间同盟”。

1996年,湘鄂边知名中学的几位校长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达成共识,由时任澧县一中校长彭湘云发起,开启了一段为期20多年的跨省校际合作。后来逐渐形成了七校联盟,这其中就包括常德市一中、澧县一中、临澧县一中。该联盟克服了教材版本不同的困难,每年举行两次教学比武,已连续开展了27年,成就了“湘鄂边七子”合作的佳话,也为七校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临澧县一中教务科长曾友元就曾参加2005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比武并获得一等奖,他说:“参加这样的一次比武,至少需要磨课20次,这一堂课下来,还有什么课不会上的?”

“澧水流域市级示范学校联盟”于2013年成立,临澧县四中为牵头学校,成员包括澧县二中、澧县六中、石门县二中、石门县五中、石门县六中、安乡县五中。10多年来的活动实践证明: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助推了新课程改革教学,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迅速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班团活动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历年的校长论坛上,各位校长、专家通过经验分享,交流互鉴,让这些普通农村高中薄弱学校破冰开局,逐步走出了低谷和困境,成为常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沅水流域市级示范学校联盟”于2018年11月底成立,包括桃源县九中、汉寿县二中、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一中、桃源县二中、汉寿县五中等学校。用汉寿县二中副校长柳会文的话来说,“这几所学校面临同样的生源质量,有共同的话题需要探讨”。根据章程,该联盟每年举行一次7个科目赛课,各校选派代表参加其中5科的赛课(另外两科只派评委)。各校每年轮流负责一个科目的赛事组织。设奖名额,一、二等奖大体各半。沅水流域7所高中学校自主组成的这一联盟,以教学比武、考试研讨为手段,为各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合作研究平台,收到了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效。

市级层面处理“左与右”关系时,常德市特别重视向薄弱学校倾斜。“我们的教学视导不是眼里只有省示范性高中,而是更在乎普通学校。比如津市市,除了一中,这些年每年我们都去三中进行视导。临澧县我们不仅盯着一中,四中也是每年都去,而且不只去一次。活动也更多放在薄弱学校,比如,不久前的一个活动,就没放在澧县一中,而是放在二中。这是很好的引导,我们会给薄弱学校更多的关注。”常德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梁开喜说。

值得一提的是,常德很讲究“人和事顺”。在“左与右”的关系营造上,学校要各安其位,“感情”在其中很重要。

常德许多校长本就在多个学校交叉任职过,彼此有良好的工作关系。比如,津市市三中校长申建,原是津市市一中副校长,在一中工作了17年,和一中自然血肉相连。申建说:“良好的兄弟学校关系,构建了很好的教育生态。比如,津市市三中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以艺体为重点,与一中错位发展。”

教师的交情也是“黏合剂”。上学期临澧县一中市级历史名师工作室在首席名师杨述德的组织下,和张家界市慈利县一中进行交流互动,就邀请了临澧县四中部分教师参与。私下里,两校教师交流频繁,感情融洽。好的传统、好的文化、好的机制,加上多年的打磨,各个学校在高速运转中达到了契合。

常德处理“左与右”的关系,还体现在以高度的理性和智慧,处理好普高与中职改革发展的关系。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中教育与中职教育,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你强我弱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互相促进的关系。”在胡祖国看来,如果不改变普高、中职的教育结构,长此以往,势必会让普高教育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如果只有普高教育一枝独秀,这既违背了当前的教育方针,也将会严重影响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处理好普高与中职的关系,就成为必须直面的宏观命题。

没有高质量的中职教育,就不可能有持续高水平的普高教育;没有高质量的中职教育,也就没有高水平的高中阶段教育。所以,必须加快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着力补齐中职教育短板,把中职教育作为全市高中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尽快形成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良好发展局面。

基于此,一方面,常德合理控制普高办学规模,着力促进普职合理分流,把普高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办学差异、促进特色发展,打造一流的普高学校方阵上。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中职教育。促进中职教育规模与质量双向提升,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促进普高、中职协调发展。

目前,常德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严格按5∶5比例下达计划,严格按计划进行招生,普高、中职发展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常德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水平。

在常德,公办、民办教育发展同样互帮互促,和谐发展,也为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鼎城区有四所高中,鼎城区一中、鼎城区阳明中学、常德淮阳中学和常德朗州高级中学,其中区一中、阳明中学是公办学校,朗州高级中学、淮阳中学为民办学校,形成了两公两民的格局。如何做好区域公、民办高中互帮互助、协同发展这一课题,鼎城区一中和朗州高级中学正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两校校园毗邻,特色明显,优势各异。这几年,合作互助实践给两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朗州高级中学校长闵安忠说,两校利用教学开放周,为教师搭建教学艺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两校还经常召开高考和学考研讨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双方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同时,鼎城区一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坊”“禁毒教育基地”特色突出;朗州高级中学的“全员陪伴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食堂管理”一度是鼎城区的窗口,多次代表鼎城区接受上级检查获得表彰。两校互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并在本校推广,效益显著。这种取“他山之石”的做法,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闵安忠还告诉记者,鼎城区一中是湖南省示范性中学,也是长郡中学的合作学校,学校信息资源来源广,尤其是高考、学考信息更为丰富,鼎城区一中主动向朗州高级中学提供相关信息,从不保留,给朗州高级中学提供了很大帮助。

有意思的是,鼎城区一中向朗州高级中学推介了一批刚退休且经验丰富的教师,让朗州高级中学利用民办学校灵活用人机制引入,这些专家型教师为朗州高级中学培养了许多优秀教师。反过来,近年朗州高级中学也有年轻教师龚承锐、刘健、黎芳、马志芳等通过考编进入鼎城区一中,这批青年才俊很快成为鼎城区一中的骨干。这种流动,形成了两校教师队伍一种别具一格的良性循环。

在携手共进的氛围下,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左手牵右手”带来的良好成效:近年来,常德市一般高中、民办高中办学质量持续提高,澧县二中、常德淮阳中学等学校高考本科录取率逐年攀升,桃源县九中的高考本科录取率由2020年的34.2%上升到2022年的71.6%。

“上与下”:不只抓3年,而是12年

从全省范围来看,论人口,常德数量并不是最多的;论师资,常德不一定是最好的;论生源,常德生源基数也不大,招生范围也只限于属地。2022年,常德初中毕业生人数只有48 401人,排名全省第9位。显然,常德高中教育的质量,并不是靠“掐尖”得来的。

那么,靠什么?这背后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树立了一个理念,即“抓全程”。所谓的抓全程,有两个内涵。一是必须树立高一、高二、高三“一盘棋”的意识。不能只重毕业班,高中的教学必须有“一盘棋”意识。“如果不抓高一就没有高二,错过了高二,高三再怎么加班加点都会顾此失彼,都会事倍功半。”覃道勇说。

更重要的是,不仅抓3年高中教育,还要抓12年,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一盘棋”。他们认为,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义务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义务教育的质量高,高中教育的基础才扎实,义务教育质量尤其是中考的水平与高考水平呈高度正相关,这是不需要再证明的。

“没有强大的基础,垒不出金字塔的塔尖。”覃道勇说,常德是高考大市,但关键支撑是义务教育质量,不能只站在高中教育的层面办高中,而应该把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精力放在义务教育上,这是常德教育人的共识,“只有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了,才有源源不断的高中优秀生源,这是常德建设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基础。”

“临澧县每年只有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有一半进了临澧县一中,如果不把义务教育质量提上去,那临澧县一中就很难办好。”临澧县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政权这样阐述为什么要抓12年的逻辑。

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德高中学校不“掐尖”。恰恰相反,更多的是将宝贵的学位留给了农村初中。

常德较早在全省进行指标到校改革,其中,桃源县一中又是最早的。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桃源县最偏远的乡镇西安镇党委书记罗建华带着镇中校长周国辉,走进了燕立国的办公室,恳切地说:“我们西安镇算是全县最穷、最偏、最落后的地方了,人才也是最匮乏的,在县里连个科级干部都没有,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指标,让我们也出一点儿人才。”

1.6万人的乡镇,一个也考不上县一中,这意味着什么?第二天,一份数据摆到了大家的案头:2013年,全县46所初中生源校,桃源县一中在10所学校的招生数为零,最多一所学校录取数却高达362人。

这样的乡镇不是个例。桃源县共有28个乡镇街道,北部乡镇教育发达,但是南部10个乡镇教育相对落后,由于中考采取划线录取的方式,一些偏远乡镇初中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每年考进县一中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带来了恶性循环,这些学校越办越薄弱,家长热情不高,教师也没有了积极性。

县一中应该是所有桃源人的一中!学校决定:指标到校。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桃源县教育局的支持。2013年,桃源县一中把招生指标数的近30%分到了乡镇中学。一年后,桃源县一中又按照乡镇中学的在籍学生人数和中考的平均分数,把招生指标全部下放。县教育局和学校顶住压力:“县一中应该是把最有潜力的学生放在一起,而不是把分数最高的学生放在一起。”

改革之后,薄弱初中考取桃源县一中的人数不断上升。桃源县南部乡镇学校,太平铺中学、西安镇中学、杨溪桥中学等6所学校2012年仅20人考上桃源县一中,从2014年开始,考取人数不断上升,36人、45人、51人……2021年考取了58人。

事实证明,指标到校改革,对桃源县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制度上保障了不放弃一个孩子,提升了整体质量。”桃源县教育局副局长向钦林介绍,按照平均分下放县一中招生指标,倒逼各初中重视后进生,解决了多年来乡镇初中办重点班的问题,提高了乡镇党委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实现多边共赢。

“不仅是桃源县一中,鼎城区一中指标分配达到了90%,汉寿县一中达到80%,临澧县一中城乡招生比例三七开,把70%的名额留给了农村中学。在石门县一中、澧县一中,这个比例也有50%以上。常德市各县级教育部门从政策上着手,把最多的省示范性高中学位留给农村中学。”常德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原科长李军说。

指标到校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各省示范性高中生源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初中生源质量,为高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源基础。

桃源县一中副校长黄辉介绍,2017年,指标分配到校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当年桃源县一中的二本上线率为94.57%,一本上线率达65.68%,600分以上218人,各项指标稳居常德市第一。

“高中是县城教育的龙头,这个龙头不能‘嫌贫爱富’,而是要带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过去一部分农村学校底子薄、师资弱,越是出不了成绩,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临澧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怀素娟说,如今整个临澧县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升入县一中就读,农村初中的教、学两端积极性都大为提高。

“高一新生基础参差不齐,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个挑战。”临澧县一中副校长朱福文坦言,在均衡的同时实现优质,学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一切都“很值得”。“我们通过培优扶弱,力争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很多农村学生潜力巨大,高中三年完全实现了蜕变和飞跃。老师们普遍表示,尽管学生入学的时候综合素质有参差,但毕业的时候无论在文化还是体育、艺术方面,都实现了更全面的发展。”

因此,常德坚定树立抓12年的理念,各高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扎牢底盘,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澧县一中在每年11月都开设教学开放周,面向全县教师开放。“我们的教案、试卷、课堂,都没有秘密,全县的中学教师都可以来学。同时学校所有教师评定职称前,都需要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这也促进了中学教师资源的流动共享。”曾斌告诉记者,“学校每年还拿出53个招生指标,招收音体美特长生。这是全县义务教育的一根‘指挥棒’,澧县一中不招,他们一般不会搞,县一中招,他们就有方向,搞起音体美来就有劲。”

“义务教育的业务骨干培训,我们每次都会请来一中的校长、年级组长、名师。一中原副校长曾昭玮、年级主任杨传模、优秀教师莫娟娟等先后走进了我们的初中、小学。每当开展重要的业务工作,我们都会来一中征求意见。”澧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江应军在谈到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联动时介绍,一中每日有两节时事政治人文科技视频课,县教育局将一中的两节课浓缩为10到15分钟,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每周一刻”每天播放,坚持了两年多。2016年,县一中反映有高中生字写得不好,就有了全县性的墨池文化进校园活动。

澧县教研室主任胡定生也介绍,县教研室聘请了县一中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语文、数学、英语各2位,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各1位,共12位,“他们高位指导,提前衔接。每学年九年级的教学研讨会,我们都要把兼职教研员请去上课。”

傅广生介绍,常德九个学科的中学教研员没有分高中、初中双线,都由一个人担任,这从机制上保证了高、初中关系的和谐。其他地市大多是分开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教研员负担轻点,更专一些,但一体化程度就要低得多。

“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段衔接,涵盖高中、初中,由一个人做教研员就有整体观念,在中考命题和高考命题的方向上,既能照顾阶段性,又能考虑终极性,在教研活动安排上也可通盘考虑,避免了‘1+1<2’。当然,这样工作起来更累,但常德教育人吃得苦,善于拼,没多大问题。”傅广生说。

为推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常德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名校+”工程,组建105对结对帮扶学校。从2015年起,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就对口帮扶武陵区一所学校。

“原先这所学校教学质量不理想,管理混乱。我们将自己的管理流程复制到那里,派出管理团队,一年时间,该校招生人数就从100多人扩大到2000多人。”周相兵说。2019年,芷兰实验学校又派出初中部主任担任常德市六中初中部的执行校长。

各县(市、区)教育局也总是把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质量进行整体统筹。在安乡县,2022年,为整体提升全县教育质量,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扎实推进教育提质的“二十条”实施意见,建立入校事项审批制度,其中规定:未经县委研究同意,严禁违规抽调借用教师从事非教育教学岗位工作;未经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意,严禁到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活动。“我们提出教育质量提升年建设,特别围绕县委书记提出的传统和素质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以习惯养成为抓手,全学段、全过程,培养‘五好学生’,现已成为品牌。”安乡县教育局教育股原股长陈章春介绍道。

“为了让每个学校都符合自己的特色,我们进学校、进课堂,查得细,尤其教师培训的功夫花得多。我们重视命题的导向性,不仅仅是为了及格,如果降低难度,就过不了中考、高考,因为考试不会专为安乡命题啊。所以,比如阅读,不从小学开始,就无法应对新高考。我们的中考、高考在逐步合拢,高中学校取得成绩,奖励初中,绩效挂钩,尽量下沉。”安乡县教研室原主任张明月说。

汉寿县也有“十六条”。2022年10月,汉寿县组织校长开展“学石门经验,兴汉寿教育”外训活动,前往石门县一中、县三中、县四中等7所中小学校开启为期15天的跟班学习,学习制度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研等方面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

外训活动结束之后,汉寿县举行了学习成果专题汇报会,县委书记周功表出席并讲话。围绕提升质量这条主线,汉寿县出台了“十六条”具体举措,包括全县所有高中要学习石门县经验,推行“一票肯定制”;全县中小学校的行政骨干要参与教学并进行教学比武;学习石门县一中经验,全县中小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例会,点评教师师德、师风;全县中小学校要树立目标并进行对比,等等。

“就是要大抓质量。”汉寿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利非介绍,“十六条”要求联点领导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每月开展督导;联点干部全程参与学校关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会议、文件拟定等重要决策,每学期听课15节以上,参加学校毕业年级班科联会2次以上。明确将70%优岗指标用于联点干部考核,并纳入干部提拔任用考量。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联点工作例会,盘点督查情况,下发责任清单,发布专项通报。

“高中学校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联动,变化最大的是风气,带来的是质量共同提升。”在鼎城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冀定辉看来,一个区域的教育,变化往往是从一中开始的。比如,鼎城区一中实行双向选择,“淘汰”了十几名教师,小学、初中看到了;区一中搞评价改革,职称评审量化,完全用数据说话,大多数学校也这样做了。

现在,在鼎城区一中等高中学校的引领下,各校教学改革做得比较有特色,灌溪中学的“三生六环”教学模式,淮阳中学的“学探展评用”五环教学模式,朗州高级中学的“导学研练”四环教学模式,阳明中学以小专业培养立校,都各有千秋。

“内与外”: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形成常德高中教育良好生态的“内与外”的关系。事实证明,教育事业发展,不能只靠教育部门“独奏”,而是需要党政领导重教,各部门支教,人民群众尊教,形成尊师重教的“交响乐”。

常德正是如此。前面说到,党政重教为常德高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这里要重点说一说,各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奏响的“交响乐”。

早在2002年,常德就在全国率先设立了“9·8助教日”,确定每年9月8日为常德的全民助教日。通过政府拨款、机关和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等方式募(筹)集助学资金,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并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基本上做到了应助尽助,没有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2004年,这一做法被省委省政府推介,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部门支教一直是常德的优良传统。

《常德市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联系教育点的制度和部门对口援建学校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及时研究解决相关的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常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时,认为县(市、区)均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定期议教、部门联点支教、社会捐资助教、全民合力兴教的良好氛围。

其中,石门县开常德市之先河,实行联点支教责任制。县级领导、县直部门、各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均划分了“教育责任田”,对口学校联点支教,积极为教育发展办实事、解难事。鼎城区推行部门入校检查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区直单位每年入校办实事不少于2件,并将其工作情况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津市市开展了“美丽津市、满意教育”政协委员论坛活动,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学校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校园周边网吧清理整治、校车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

常德市教育局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广泛动员各部门参与助学活动,并统筹管理各部门的助学情况,在协助部门精准化助学的同时,有效避免了重复资助。据不完全统计,市总工会、残联、民政、统战、政协、发改、扶贫、侨联等部门,每年组织社会助学活动近30场,金额近1000万元,资助学生近2000人。2014年以来,这些部门资助学生达14 000人,金额近7000万元(不含民政、残联、统战等部门的财政资金)。

安乡县五中旧校道历经数十年风雨,虽然其间修修补补几次,但很快就变得坑坑洼洼,碎石满地,一旦下雨,布满水坑,无处落脚。学校苦于没有资金动工修整路面。2020年,县交通局局长听说这一情况后,当即联系时任校长张洪波,表达了对学校的极大关切,承诺对口援建80万元升级改造旧校道。当年年底的一天,改造工程终于启动了,全体师生员工激动不已,纷纷围观,许多老师拍下旧校道的照片,也拍下改造过程的照片。对学校来说,这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天。

“因学校不断增添用电设备,原有的变压器容量不够而导致供电系统经常出故障,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有时是师生无法正常用餐,有时是晚自习期间无法照明,有时是师生用水无法供应,有时是炎炎烈日电扇无法开启。对此,学校苦于无资金解决。”安乡县五中校长王名庆告诉记者,2021年上学期,县电力局局长听到这一消息后,主动联系学校,表示电力局是五中的对口援建单位,有责任解决这一问题。暑期,县电力局对变压器进行升级改换,终于彻底解决了用电难题,为学校带来“无限光明”。

社会助学,在常德同样不一般。

2014年,借助全国脱贫攻坚的东风,常德市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成立了两个社会助学平台:一是会同常德市慈善总会,协助常德市大湖股份祖亮慈善基金会成立“善德行”助学平台;二是协助社会爱心人士、常德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祝安顺成立“微善风”助学平台。同时,在市总工会、残联、民政、统战、政协、发改、扶贫、侨联等部门组织社会助学活动时,教育部门主动提供贫困学生的基础数据,并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016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渐入高潮,社会助学地位突显的情况下,常德市将原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更名为常德市教育基金会,职能亦由原来的教师奖励慰问转变为教师奖励慰问和学生资助并行。同时,市、县教育基金会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目前,全市9个区(县)和5个管理区均已建立教育基金会组织,石门县、汉寿县、澧县、桃源县、鼎城区等地还陆续在乡镇一级建起了教育基金会工作站。

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常德市连续3年用于服务教育的公益支出都在1亿元以上,目前市、县各级教育基金存量已达4.5亿元。其中石门县、澧县等地教育基金会每年用于奖励优秀教师、资助特困教师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等的公益支出均达1000多万元。

桃源县一中设有科力远奖学金、正松正东奖学金、雨虹奖学金,并依托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滋蕙”计划等助学形式,每年用于资助贫困生的助学金额达200多万元。多年来,桃源县一中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由校友发起的桃源县一中校友基金会,用于母校奖教奖学、助教助学,目前筹款已超过4000万元;桃源县漳江工业园中,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很多桃源县一中校友创业成功后回家乡投资兴业,助推家乡经济的发展。

鼎城区一中学生科副科长殷俊负责学生资助工作,他介绍,学校收到的捐款不少。一是毕业的校友对在校优秀学生的资助。“一诺匠心”由毕业的优秀校友刘志波博士设立,他不是“大老板”,但一次就捐款100万元。还有校友姚运宁教授,出资委托弘慧基金捐助品学兼优又困难的学生,每学年每个年级10人,每人3000元。二是社会赞助。郭孟雄设立“博睿教育互助基金”,每年在全区中学奖励优秀学生,区一中份额比较多,人均500元,最近一次全校获奖的有四五十人。

“近年来,县教育基金会下拨三四十万元。1993年毕业的160班,集体发起捐助‘九澧兰爱心教育基金’,每年6万元,资助学弟学妹。学校的景观文化墙,是1989年毕业的133班捐赠的。校园内的‘饮水思源’日晷,由1987届113班全体同学捐赠。”临澧县一中学生科科长张万荣也如数家珍。

安乡县一中校长李立新说,学校有各种各样由校友冠名的奖项。其中,1986届60班的学生以班委会名义捐资60万元,建设起校园文化角,高端大气。本土企业家申建春,从2020年起,每年捐助10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澧县六中修建塑胶运动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湖南信息学院董事长陈登斌赞助100万元,湖南优冠体育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高明捐赠操场草皮和跑道塑胶。澧县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在塑胶运动场修建过程中,县政府配套资金100万元。2021年9月18日,澧县六中塑胶运动场竣工并投入使用。

在对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进行督导评估时,一位专家深有感触地说:“三年前,我来澧县六中进行督导评估时,看到操场上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副衰败的样子,我开始怀疑澧县六中是否还能继续发展下去;今天,看到澧县六中新建的高标准塑胶运动场,看到暑假全部修葺一新的男女生寝室,我看到了澧县六中发展的无限生机,对澧县六中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群众对教育高度信任支持,在涵养常德教育生态上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常德老百姓就是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因而格外重视,舍得投入,宁愿租个房子,或者在城里打工,都要陪孩子读书。”张林说,桃源县、石门县等地的家长不比钱,而是比读书。家长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积极响应学校的倡议,支持学校的各项决定,举报上访的几乎没有。

“建设新一中虽然是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但又何尝不是几代汉寿人共同的梦想。支持这个项目顺利建成,就是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汉寿县一中新校区所在地沧浪街道岭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国清说。值得称道的是,该项目无论是在征地拆迁环节,还是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都没有发生一起闹工阻工事件。整个拆迁工作,32天全部签约,12天全部倒房。

常德市一中高三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家长送饭。学生走读,来往时间就浪费了,所以学校在食堂专门开辟了一层,留给家长和学生汇合。这不仅让孩子吃得好,还利用这段时间,让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看着孩子吃得香,家长会更支持学校工作。

还有一个细节,常德市一中军训没有请假的,就连家在一墙之隔的学生也不回家。军训7天,家长中也没有因不放心而进学校去看孩子的,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老百姓对学校十分信任、放心。”李世明说。

当然,良好的家校关系,与学校的努力分不开。“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都值得我们用心关注与关爱,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常德外国语学校党委专职副书记曾卫勇说,学校十分注重家校共建共育工作,通过开展教师暖心大家访、设立家长考纪考风监督员、组织晚自习亲子陪伴活动、成立层级家委会等举措,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年级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最美家长代表”评选活动,充分形成高质量的家校互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学校教育有效助力。

特别是高考期间,常德外国语学校各班家委主动组织家长有序送考,为所有师生搞好后勤服务,良好的家校互动不仅增进了家校互信,让家校沟通更加顺畅,更让师生深受感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斗志,形成了家校命运共同体,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为什么人们这么热情支持教育?澧县一中校长曾斌在自己家乡如东镇捐资助学大会上的一段话,或许能提供很好的注脚。

他说:“投资教育的实质就是投资家乡的未来,推动家乡教育发展的本质,就是为家乡的子孙后辈谋幸福。办好家乡的教育就好比为这块土地施加丰厚的养料,使其更肥沃而不致贫瘠,使那出‘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肉身’的悲剧不再上演。每一位游子回头时,故乡的那一盏灯,会愈加明亮而温馨。”

尊重教育、支持教育、信任教育,常德尊师重教的全民“交响乐”正越奏越响亮。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正百舸争流,以高质量发展的姿态,汇入这个伟大的时代,汇入这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火热时光里。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