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面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范本(上篇)——常德市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报告_《湖南教育》_湖南教育新闻网 -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
大面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范本
——常德市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报告
总策划/总撰稿 熊名辉
执行策划 王树槐 胡力丰
本刊记者 阳锡叶 倪正松 李茂林 刘秋泉 张华 汪华
通 讯 员 江锋
上篇
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承载着无数学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大批县域普通高中办学质量上乘,高考成绩出色,不亚于市州和省会城市高中,由此改变了千千万万乡村学子的命运,“县中辉煌”让人瞩目!
进入21世纪后,县中发展却普遍面临困难,“县中塌陷”现象广受关注。
令人欣喜的是,进入新时代,同样处在“塌陷”边缘的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崛起,综合实力强劲,造就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区域内高中学校“百花齐放、优质发展、整体均衡”的“常德现象”。
——高考全市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和占比、一二本上线率、单科优秀人次常年稳居全省第二,其中文科平均分常年位居全省第一;艺体、招飞等方面,录取率稳居全省前列。
——市直高中和各县(市、区)一中优质均衡、特色鲜明,一般高中奋起直追、生机焕发,全市40所普通高中业已形成齐头并进、梯次发展,规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教育生态。
——高中整体发展水平高,看不到一所“超级中学”,也没有一所高中一家独大。每一所学校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展现各自的办学育人价值。
——高中整体均衡度高,每一个县(市、区)都至少有一所优质高中,没有一个县(市、区)出现“县中塌陷”现象,其中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澧县一中等名扬全国,县域之间呈现出整体均衡的发展态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高中整体和谐度高,全市高中定位分明,以省示范性高中为“龙头”,市示范性高中和其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十分明晰。市与县、县与县、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出现恶性抢挖生源、抢挖师资等现象,全市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高中整体质量高,“抓全体、抓全程、抓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各所学校。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这是近几十年来湖南省教育厅党组第一次以“决定”的形式推广一所中学的办学经验。桃源县一中,成为新时代全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人民满意度高,广大群众对高中教育充满信任,教育焦虑感低。“常德的学校好,教育质量高”是人们对本地教育的一致评价。
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结果显示,常德市普通高中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县中振兴”,湖南振兴县域普通高中的“徐特立项目”成为“省长工程”,被列为2023年湖南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首。
在此背景下,记者来到常德这片人文荟萃、尊师重教的热土,实地采访调研当地普通高中发展情况。我们与这一方“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教育桃花源相遇,也会情不自禁“问所从来”。
常德以自己执着的探索和生动的实践,回答了普通高中教育大面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
A篇:优质均衡发展从哪里来?
常德,地处湘西北,下辖9个县(市、区)、5个管理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大城市“虹吸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市高中教育曾同样濒临“塌陷”。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常德高中教育在全省中游徘徊。不少高中学校受生源、师资流失等因素影响,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不过,常德普通高中最终在危机中崛起。十多年来,该市普通高中群星闪耀,以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澧县一中、常德市一中、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等为代表的优质高中名闻遐迩,全市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这得益于我们对高中教育的全面规划、整体布局和理性定位。”常德市委书记曹志强说,市委市政府把办好高中教育作为市县两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标志性、系统性、基础性、接力性工作,突出“一把手抓教育”,推动各地党政领导争做“教育书记”“教育县长”。“我们的战略,就是绝不搞‘超级中学’,而是要推动全市高中共同发展、整体发展、均衡发展,不落下一个县、一个市、一个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县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共同发展,每个县都有“龙头工程”
2022年,8月的最后一天。
总投资6.4亿元、占地275亩的汉寿县一中,正式举行搬迁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常德市最后一个县域省示范性高中新建(改扩建)项目完成。
走进新建的汉寿县一中,只见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气势宏伟。校长胡浩感叹地说:“县一中搬迁是汉寿县的‘龙头工程’,是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让学校启动了前进的加速器,步入了复兴的快车道,我们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像汉寿县一中这样,常德市每个县(市、区)都实施了“龙头工程”,全市累计完成投资约30亿元,对高中学校进行新建或改扩建,高标准迁建了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临澧县一中、安乡县一中等5所县一中,高质量整合了9所农村高中。一栋又一栋大手笔、高标准的校舍拔地而起,一所所现代化、有特色的县域高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高地”,老百姓眼里的好学校。
“我们考虑的,是均衡发展,是共同发展,是整体提升,是举全力在每一个县(市、区)建好一所优质高中,打造当地基础教育的‘龙头’,让它们立标杆、树旗帜、做示范,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当地教育的改革发展。”常德市市长周振宇对记者说。
桃源县一中,是常德市最早一批搬迁新建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早在2003年,该县县委县政府就启动了一中的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占地面积400亩,位于县城最好的地段。
不仅如此,2016年,县里剥离了学校原有的2.2亿元债务。201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又投资建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体育馆,启动了女生公寓、教师公租房等二期建设项目。
谈到学校发展历程,桃源县一中校长燕立国至今还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从魏立刚、郑弟祥、龚德汉,到汤祚国、周代惠、庞波,六任县委书记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发展。“我们能够走到今天,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并且在高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7年12月6日,时任县委书记、现任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代惠到桃源任职的第一天上午,燕立国就火急火燎地赶到书记办公室,请他为学校教师招聘排忧解难。“当时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气氛有点尴尬,好在周书记理解学校的难处,当即就给常德市人社局领导打电话,商请市里就县一中教师的招聘工作予以特殊支持。”燕立国说。
在市人社局的支持下,当天下午,时任桃源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郑利红、副组长汤赛男,就召集县编办、县人社局等部门的人员开会,现场为学校开通20名紧缺教师的招聘绿色通道。
今天,桃源县一中校园绿树掩映,校舍美观大方,环境优雅,设施齐备,真正成了老百姓眼里的“好学校”。“我们多年持续支持桃源县一中的发展,不仅基于对全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重要性的认识,也是着眼于桃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桃源县委书记庞波表示。
石门县一中与桃源县一中几乎同时启动搬迁。2002年,石门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石门县一中异地新建,整个工程征地496亩。“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才5亿元,累计投入县一中的建设资金却有2.15亿。要知道,石门当年可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啊!”石门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侯宏泉谈起当年学校新校区建设时,仍然满是感慨。
石门县一中校园变化的背后,是石门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打造以石门县一中为代表的基础教育“龙头工程”的担当和作为。多年以后,谈到当年拍板全新建设石门县一中之事,时任县委书记朱晓平还非常欣慰,充满深情:“我从事行政工作几十年,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是作了一个好的决策,建强了石门县一中这样的好学校。”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石门县一中的搬迁新建,让该校真正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龙头”,为这样一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树立了标杆,同时也带来了深层次变化,让石门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让更多石门学子走进了家门口的好学校,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有了真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高质量办学,高品位建设,不负县委县政府的期待,回报家乡父老乡亲。”侯宏泉说。“紧盯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持续擦亮以石门县一中为核心的县域高中教育品牌。”谈及未来对以县一中为代表的学校教育的支持,石门县教育局局长李世辉再次表达出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的坚强决心。
临澧县一中在常德市最早完成校园整体搬迁。早在2002年,时任县委书记吴友云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顶住巨大的财政压力,大手笔推动县一中建设,县财政投入近2亿元,建成了占地580亩,全市校园面积最大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此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干部群众,一方面继续支持县一中建设,一方面省吃俭用偿还搬迁费用。后来,黄清宇、陈章杰任县委书记,接续还清了县一中的建设债务。
2022年,临澧新任县委书记李雨初刚到任,作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拍板新建县一中4栋学生宿舍楼,并制订了《关于加快临澧县一中提质升级三年规划实施方案》,计划在2022年至2024年总投资超2.5亿元,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其中2022年已投入7800万元,完成11人制足球场建设、电力增容、田径运动场维修,篮、排球场改造提质,科教楼楼顶防水及外墙立面改造,校园管网雨污分流及道路白改黑工程等项目,4栋学生宿舍楼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下一步,将完成体育馆、校史馆、校园绿化等新项目建设。
以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临澧县一中为开端,近20年来,常德市各县(市、区)掀起了以省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龙头工程”的学校建设热潮,各地相继启动高中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在澧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曾斌高兴地说,学校实现了“四个翻番”:校园面积从100多亩增加到330亩,校舍面积从6万平方米增加到14.7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从2100人增加到4500人,高考二本以上录取人数更是翻了两番,由一年3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
1959年,澧县一中就被认定为湖南省早期重点中学。学校校址也是国内少有的千年学府所在地,其办学渊源可追溯至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时为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而创办的溪东书院,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溪东书院原址重建为澧阳书院。
由于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常德市少有的没有搬迁的县一中,但澧县县委县政府对该校的投入一点也不少,出台了“松绑输血、加大投入”的政策,坚持用投入与置换等形式为学校化解债务,继投入近6000万元建成两栋学生公寓、更新教学设施后,又启动了120套教职工周转房建设计划。“每年都有投入,每年都在关心。”曾斌说。
他特别告诉记者:“2022年,学校迎来建校120周年,县里投入近2亿元启动了教师公寓、溪东书院教学楼、澧阳书院教学楼、科学馆、智慧校园建设等项目。”
在澧县,还有一所高中的建设也令人瞩目。为整合高中教育资源,优化县域高中学校布局,2013年10月9日,澧县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澧县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在县城东部新区新建一所公办普通高级中学。
2020年8月28日,这所历时7年、总投资5.44亿元、占地238亩、建筑面积11.7万多平方米的新澧县二中正式揭牌,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成为澧县东部新区的地标性建筑。澧县二中的建成,有效解决了澧县城区高中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加快了澧县城镇化进程。
安乡县在常德算是个人口小县,只有42万人口,县级财政很困难。安乡教育界人士眼睁睁看着周边县(市、区)的一中一所所搬迁、扩大,而安乡县一中还在70多年前的安乡简易师范原址的60亩土地上“苦苦挣扎”,心里很是着急。整体搬迁,早日建设新学校,是安乡县一中乃至全体安乡人的教育梦。
2015年初,安乡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安乡县一中整体搬迁”列为全县重大民生工程和“教育攻坚三年行动”重点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标准建设,2017年国庆节,学校实现了整体搬迁。
现在的安乡县一中,占地面积218亩,除土地外总投资近2亿元,规模为75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41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4.6万平方米。“这次搬迁,全部资金不用学校考虑,终于圆了我们的梦。”校长李立新高兴地说。
一个个的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常德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常德素有厚德崇文、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蔚然成风,展现了抓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周代惠说。
在常德,领导重教的故事多不胜数。
“小市也可以办大教育。”这是津市市教育人发出的“豪言壮语”。的确,以人口和地域面积而论,津市市只有21万多人,面积558平方公里,在常德,是名副其实的“小市”,但是对办教育,他们却有着大气的格局、深厚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2022年,津市市委市政府制订津市市一中三年振兴计划,提出“以津市市一中为龙头,打造津市教育新形象”。
“我们要办好以市一中为代表的津市教育,不能让教育成为津市人永远的痛。”针对一个时期教育出现的情况,津市市委书记黄旭峰强势发声,主动提出担任市委联系市一中的责任人。他还满怀深情,在全市议教会、教师节庆祝大会等会上3次落泪,为市一中改革发展鼓与呼。2021年9月,当听说津市市一中施行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时,他又主动为市一中站台,将市几大家领导一个一个地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耐心细致地讲道理,请他们全力支持市一中改革,不要打招呼、递条子、搞照顾,确保学校全员竞聘顺利推进。在黄旭峰的关心下,这项本来“山雨欲来”的改革,结果出乎意料地“风平浪静”,市一中分流教师10人,消化超额编制20个。
“20年,学校经历了三任校长,可县委县政府对县一中的重视没有变,对学校的关心与支持没有变。”曾斌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时讲述了两位县委书记的故事。
2015年,时任县委书记邹如龙到任不久,就来到澧县一中向大家表态,“我是搞教育出身的,来到澧县这个教育大县,一定要为教育尽职尽责”。他还充满深情地和教师们共勉:“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澧县教育特别是以一中为代表的高中教育,打造成享誉三湘的品牌。”
2022年,大年初六的早晨,漫天大雪,校园白茫茫一片,时任澧县县委书记王兆铭冒着寒风,来到学校建设中的溪东书院教学楼,了解施工进度和学校的相关情况,叮嘱校领导注意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确保工程如期如质完成。当得知学校新建的澧阳书院教学楼顺利交付使用后,10月30日,他再次来到学校,与教师们分享工程竣工后的喜悦,勉励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让澧县一中这块千年学府、百年老校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在汉寿县一中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汉寿县委书记周功表、县长王时雨等县领导多次专题研究调度,在风雨之中举行项目竣工百日誓师大会,在40℃高温之下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新校区督导检查工程质量,现场解决难题,并品尝学校建成后食堂点火的“第一餐”,体验“舌尖上的一中”。
临澧县四中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近年来因为县域生源减少,教师老龄化严重,学校硬件设施老化等,面临着发展瓶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任县委书记指挥调度,两任教育局局长蹲点调研,在政策上、资金上、队伍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扶持,新修了运动场、教学楼、学生食堂,“三化”(硬化、绿化、美化)了校园,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短短几年,学校就走出低谷,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多年来,由于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很多县中的建设资金主要靠自筹,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但在常德,各地积极解决县中的债务问题,累计化解债务8亿多元,县中普遍实现了轻装上阵、减负前行。
2017年,汉寿县为全县公办学校化解债务2.1亿元;鼎城区近三年累计化解、置换高中学校债务3849万元;桃源县三所高中的债务已全部由县政府接管;临澧县普通高中共有负债1.23亿元,其中已通过债券资金置换债务8734.18万元;石门县委县政府化解高中学校运行债务共1030万元,统筹解决危房整治、薄弱学校改造和化解历史债务资金2.7亿多元;澧县于2017年底,对全县高中学校的债务全部进行了置换,共计1.21亿元,债务主体由原来的高中学校变更为县财政,高中学校“无债一身轻”……
在常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祖国看来,高中崛起需要优良的双循环驱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县域城乡教育发展、优良的办学条件及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是高中崛起的内循环系统,而党委重视、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关怀是高中崛起的外循环系统。党委政府要对教育有战略性思考,舍得投入,更要重视人才,尊重办学规律,培养好校长,建设好班子。“这几方面,常德都做得比较好。”胡祖国说。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质量建设,“龙头工程”引领常德高中发展风生水起。一所所县中各展风姿,一个个县域均衡发展,成为湖南高中教育的一支劲旅。
规范发展,每一项办学行为都有“红线”
如果说,“龙头工程”为常德高中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那么规范办学行为,则让我们看到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针对普通高中办学普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观念性、体制性障碍,比如无序招生、不按计划招生,抢挖优秀师资,不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锻炼少等问题,常德市早认识、早谋划、早行动,在2008年就制订了一系列政策,设置“底线”,亮出“红线”,规范教育行为,维护教育秩序,确保各高中学校有序运行。
生源,是办学的基础。十多年来,常德市坚持公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严肃查处违规招生行为,不管是县域高中,还是市直学校,都坚持阳光招生,较好地控制学校“掐尖”冲动和学生“择校”倾向,为常德市高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
“每年的暑假都很安静,手机都不用关机,根本不担心被打扰。”这是鼎城区一中校长蒋金海的话,谈到中考招生,他一脸的轻松。
他告诉记者,根据“等级入围,分数定人”的原则,鼎城区一中的中考招生操作自如,流程自然,轻松自在,校长不会有过多的烦恼,“一切都按程序,很规范”。
他透露,2017年暑假,在全区三级干部大会上,区委书记明确要求,任何人不许通过任何途径要求区一中录取任何一个线下的学生。“显然,这是给学校最好的减压、松绑,自己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已是我们中考录取的常态。”鼎城区教育局基教股股长杨建文接过话题,“我们完全按分数从高到低,从省示范性高中到区普通高中的序列进行中考录取,面向全区22个乡镇33所初中学校,确保这项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在石门县,同样如此。“连续多年,我们坚持‘三个不’,即不录线下生,不招择校生,不收‘条子生’。”石门县一中的招生让我们领会到“规范”的含义:每年,学校都按县教育局的文件要求落实招生工作,确保如质如期。
侯宏泉向记者介绍,学校在规定的招生范围内严格依据“等级入围,分数定人”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按招生计划数直接录取,其中指标生数量为招生计划总数的60%,充分考虑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社会因素。除此之外,录取工作严格做到“不照顾,不补录,不调剂,不挂靠”,录取结果在校园网站上公示,并通过县融媒体平台等向社会公布,真正落实了阳光招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县域高中如此,市直高中也是如此。常德市一中是市直省示范性高中,也是一所有着120年历史的名校。按理说,该校拥有在全市“掐尖”的能力和“政策依据”,但是,该校党委书记唐会荣却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从来不‘掐尖’,不买卖生源,不超额招生,也不越政策界线,近十年来,我们都持之以恒地坚守和坚持。”
不难看到,井然有序,规范严谨,已成为常德高中招生工作的一个特色。这既源于各学校的清醒认识、自觉担当,也因为常德对招生政策的严格规范。10余年来,常德市持续深化阳光招生政策,在全省较早出台了有关规范招生的文件,杜绝“掐尖”等违规现象。
让我们来看看常德市2022年市直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方案。这个专门针对中考招生的“方案”,全面、详尽,涵盖“招生原则”“招生范围”“招生计划”“招生办法”“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各个方面。
在“招生范围”上,常德市明确规定:市直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武陵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市直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和在外地就读回常德市城区参加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初中毕业生;民办普通高中面向常德市城区(含市直、武陵区、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范围内招生。市一中、市二中、市七中、外国语学校、芷兰实验学校面向常德市城区招收少量特长生;市一中面向省内6个市(州)招收60名“空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学生。
一句话,就是市直普通高中学校只可以在城区招生(空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除外),从政策上杜绝“掐尖”现象。
“这是我们自2008年来,坚持了10多年的政策。”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覃道勇说,整个招生录取过程中,除了为家长和学子提供全面的服务,市教育局也设置了一条条纪律“红线”,确保阳光招生,对那些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坚决说“不”。对违反招生纪律的学校,市教育局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罚,并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行政记过处分。
“我们这样做,就是要立规矩、守底线、把分寸,维护招生考试的严肃性,确保这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绝不搞乱教育秩序,搞乱教育生态。”覃道勇说,实施阳光招生政策以来,绝大部分县(市、区)都按规矩办事,招生计划执行得较好。
在常德,教师招聘十分规范。市直高中学校不到县中抢挖教师,县中不到初中学校抢挖教师,成为常德市各学校不成文的一条规定。
常德市一中带头践行。唐会荣坦率地告诉记者:“虽然想来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但我们从不去挖外县和其他市直学校的老师,新教师都是通过引进公费师范生和公开招考的方式进来的。”
各县一中跟进。这么多年来,桃源县一中没有在县内其他中学挖过一个教师。“因为其他高中本就难以招聘到高水平的教师,一旦桃源县一中将他们的骨干教师挖走,他们很可能会转向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挖教师。这样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就更加薄弱,势必导致整个义务教育质量下滑,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燕立国这样说。
在汉寿县一中,除了2022年龙池实验中学顺应“民转公”政策要求停办高中,一部分高三在编教师并入汉寿县一中外,汉寿县一中基本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补充教师,从不挖乡镇中学和农村高中的“墙脚”。整个教师招聘工作一直规范、透明,县编办、县人社部门根据学校需求给计划,县纪委全程监督。
临澧县一中同样如此。该校363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有92人,近三年将退休50人,预计2023年就有25人退休,即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如许压力,临澧县一中也从不去乡镇初中挖教师,而是坚持自主培养,规范引进。近五年,学校通过校园招聘,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师范类毕业生7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9人。
“在市级层面,我们坚决遏止抢师资、挖墙脚现象,绝不‘自毁长城’。”胡祖国说,师资对办学育人起关键作用,教师缺了,都是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定向培养等方式补充,建立健全普通高中专业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而非只顾眼前利益。
维护教育秩序,对常德来说,还有大会小会都在强调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的教育秩序不乱,办学行为不乱,关键在办学思想不乱,我们从评价‘指挥棒’入手,通过10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普通高中质量评估体系,发挥了非常好的评价和导向功能。”覃道勇告诉记者。
覃道勇所说的“指挥棒”,就是2008年11月,常德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实施监控与评价的通知》,这份文件按照“办学行为”“文化成绩”“全面发展”对全市所有高中学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导向非常明确,就是指向素质教育,做到“三全”——抓全体(面向全体学校、全体学生),抓全程(面向基础教育全学段、全过程),抓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份文件堪称常德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南’。”常德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谭绍清介绍,它既单独考核区域质量,又对不同类别学校分类考核;既考核文化成绩,又考核综合素质;既考核学校现状,又考核学校发展和提升情况;既考核学校是否关注全体学生,又考核学校是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上级教育部门出台的中小学评价改革方案精神不谋而合,走在了整体改革的前面。
年度评价结果和排名将在每年一度的常德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公布,这也成了常德高中教育界的一大盛事,每次都能引发全市高中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的高度关注,那些进入优秀“榜单”的,看到一年的辛勤付出有了结果,喜不自禁,笑逐颜开;一些存在问题或者排名靠后的,受到现场批评,在红红脸、流流汗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把“被鞭策”的滋味。
记者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11名学子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居然没能排进前三!”一位校长感叹,在2012年常德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年会上,一所知名省示范性高中看似获得了丰收,但评价结果却出人意料—学校的总分跌出了前三,“谁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确是如此。”
原来,按照评价指标打分,这所学校虽然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数不少,但高考平均分、优秀率并不高,也就是说,尖子生可以,但学生的整体成绩和有的学校相比,并不乐观,因此考评分数没上去,自然也就没能进前三。
“仅仅关注尖子生,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也不符合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覃道勇态度明朗,“我们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完全是分数,从长远看,育人比育分更重要。”
10多年来,通过普通高中质量评估政策的持续实施,常德成功地把广大校长与教师的办学思想引到了正确的办学轨道上来,“不走歪门邪道,要走正道大道”,已经成了常德教育人的广泛共识,也成了常德教育最宝贵的财富。
高中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政策的出台,在常德引发了连锁反应——教学常规、招生行为、师德师风、学考平均分和优秀率,所有列入评价指标的,都受到各县(市、区)教育局和高中学校的全面关注、普遍重视,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治学育人,必正其风。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常德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朱方武说,学校把清廉学校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障,始终绷紧全面从严治党这根弦。通过完善评价制度、制定汇编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白皮书”、落实党务校务财务公开、落实关键少数“述廉述职”制度,让学校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为教师的职业成长构建了公平、安心的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该校扎牢制度的“笼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生理想信念,使“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取向深入人心,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安全零事故,未出现一起因师德师风和评先评优问题引发的信访事件,学校各类项目建设无账款纠纷、无安全隐患、无行风投诉,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常德,考风考纪也是规范教育行为的一个着力点,成为考试机构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些学校的期末考试就是一道风景。”谈起考风考纪,常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李高松颇为欣慰,有的学校实施无人监考,但考风考纪依然十分严谨。
他用“早、严、实”三个字概括了他们的做法。“早”,就是抓得早,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诚信考试的习惯;“严”,就是抓得严,比如,对待学考,就像对待高考一样,一点也不马虎,连安检都像机场的安检一样,严格、细致;“实”,就是抓实处,抓落实,一旦个别地方有“风吹草动”,就立马查源头,追线索,快速处置,就地解决,做到万无一失。
“歪门邪道堵死了,才能走出阳光大道。”面对记者,李高松满是自信,“考风考纪是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考风,有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也带动了教风学风的好转,最后带来的是党风行风的可喜变化。”
特色发展,每一所学校都有广阔空间
如果说,常德高中教育是一支乐曲,那就是大家的协奏,旋律优美,令人沉醉;如果说,常德高中教育是一幅画作,那就是大家的描绘,色彩鲜艳,赏心悦目。
这里,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者都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每一所学校都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朝着未来的方向行走,在教育的“华山”论剑,在实践的“舞台”探索;
这里,市直高中和县域高中共同发展,省示范性高中和其他普通高中错位发展,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和谐发展,每一所高中都有其特色,构成了整体向上、全面发展、风格鲜明的生动画面。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生机蓬勃的局面?
“我们抓全体,一个重要内涵是抓全体高中。”覃道勇说,常德有省示范性高中、市示范性高中、一般高中,有公办高中、民办高中,无论哪一类学校,在抓质量问题上,一所都不能落下,“如果只抓几所示范学校、几所优质学校,无论它的质量多么高,常德的整体质量都上不去。一个县也是这样,仅靠一所一中,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常德市教育局本着让学校“带着自己的基因生长”的宗旨,大力提倡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不断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在管理思想上,“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是连续几届市教育局领导班子的集体共识。
在管理措施上,常德市积极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校史研究,凝练办学理念,明晰办学思路,形成办学特色,明确反对千校一面、整齐划一的同质化现象。在评价方案上,将其单独纳入“特色办学”内容。在每年一次的全市教育大会上,对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校提出表扬。
正因如此,10多年来,常德高中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明显,每一所学校都获得了广阔发展空间,进而整体提升了常德高中教育质量。
常德市六中有历史积淀,有光辉岁月,也有在低谷徘徊了10年的困境:2009年,“湖南省示范性高中”的牌子被摘,让学校发展跌入谷底,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直线下降,高考、中考几乎年年排在市直学校倒数第一。
2018年初,常德市教育局一纸调令,将程光明调到市六中,担任校长。上任伊始,他就把家搬进学校,一头扎进师生中间。在校园里几圈走下来,程光明不由得心中沉痛:多年复牌无果,人心散了一地,面子碎了一地,更令人忧心的是,看不到精气神,看不到希望之光。
程光明是师范专业出身,多年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经历,帮助他敏锐地捕捉到教育宏观政策的变化趋势。早在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普通高中各具特色的发展局面”。
此后,省教育厅作出决定,不再新发省示范性高中牌匾。这表明,市六中要重回原路、申请复牌,政策层面已不具备条件。
从更加务实的层面看,十年间,学校招生以“三类生源”为主,初中部的中考成绩基本排在市直学校的末尾,高中部的二本上线率常年在20%左右徘徊。教学质量上不去,即便可以新发省示范性高中牌匾,学校也几乎无复牌可能。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2019年,担任校党委书记的程光明,和校长李井岗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反复思考研讨后,对市六中的办学目标做出了战略调整,坚决停止复牌步伐,重新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初中,走优质均衡发展之路,致力于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高中,追求错位特色发展,致力于打造符合市六中校情的人文特色普通高中。
只是,学校人文特色该体现在哪里?
“学业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在成人上一定要齐步走!”市六中最终确定以“德育素养”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素养与成人。用他们的话说,叫“养良好习惯,提文明素养,强自理能力,铸家国情怀”。
这几年,六中人还真动了不少脑筋,陆续推出如下举措——
构建大经典、大讲堂、大银幕、大课间、大舞台、大阅读等六大核心素养平台;追求最严考纪考风、打造最强护校护学团队、首创最快心理干预“心灵120”;最美升旗仪式、国歌校歌大声唱、“向神圣国旗敬礼,为最美班旗喝彩”、“习近平用典天天见周周学”、白云影院、班级志愿服务队……
德育创新难,一项项夯实更不易。市六中的各项创新正在“挂果”。2019年,六大核心素养平台项目荣获湖南省首届学校文化创新提名奖;当年年底,荣获全省中小学校“党建+德育工作”融合创新十佳优秀案例,常德市仅此一例。
从“终止复牌之梦”到“追求特色办学”,从追求“面子”到更看重“里子”,市六中走出低谷的突围之路,愈渐清晰。
没搬迁、没换教师,生源也依然如往。但几组数据,彰显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4年间,市六中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39个百分点,较2017年翻了一番多;2022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100%,再创历史新高;两项大考提升幅度居全市第一。
如果说,相对薄弱的市六中是因为走特色发展道路而实现了突围,那么,常德市二中、市七中就是省示范性高中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而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榜样。
走进常德市二中,科技探索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无人机创新实验室、航模创新实验室、3D创客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场馆让人倍感震撼。多年来,常德市二中聚力建设科技特色高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教育成果。
“我们建构起科技教育体系,科技讲座开眼界,培养学生浓厚的科技兴趣;科技课程长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科技活动搭平台,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党委书记朱年生边走边介绍,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更是学生的盛大节日。学生们参观科技基地和高科技企业,感受科技的巨大魅力;参加航空模型制作飞行、电脑科技绘画、3D创意设计、化学晶体制作、生物模型制作、天文摄影、斜摞书本、纸桥承重和科技小发明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中体会到科技创造的成就感。
现在,市二中“科技教育”声名远扬,学生多次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作品展评一等奖、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金奖、中国3D飞行秀全国普通组冠军等国家和省级比赛大奖,学校也先后被评为教育部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湖南省国家级校园航空飞行营地、湖南省科技体育模型活动基地。
常德市七中自1980年始探索艺体特色教育,与常德市一中等省示范性高中形成了错位发展态势。40多年来,该校为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了近2000名艺体人才,剧作家盛和煜、青年歌唱家陈思思、影视歌星瞿颖都从这里走出。
怎么抓艺体特色?
市七中党委书记李健均告诉记者,学校注重打造高质量专业教师团队,不断完善艺体发展机制,丰富艺体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先拿专业教师团队来说。目前,市七中有音乐教师11人,美术教师16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与市级骨干教师共6人,有近80%的专业教师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脱产进修过。强大的师资队伍,不仅确保全校高质量地开足音乐、美术课,还能对艺术专业生实施专业课小班化教学。
再看看具有特色的艺术课程。在课程开设上,市七中将专业学习的自身规律与文化学习的要求相结合,合理安排专业与文化课程。学校还开发出一整套校本专业教学课程,既有常规课堂教学,也包含专业学习所需的写生课程、舞台演出训练课程等,持续提升专业课程质量。
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也可圈可点。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以系列活动推动特色建设,每学年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社团节、体育节等全校性的节日活动,展演各类艺术作品,举办艺术设计作品竞赛、校外美术写生、学生演唱会、快闪活动和各类公益演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广阔的舞台。
学校还不断改革创新艺体特色教育模式,形成了“三大系列”活动,即每天的美声美术活动、每学期的校园歌手与书法美术摄影展、每学年的艺术作品和节目成果展演;“三位一体”的科学培训机制,即学考后学生外出参加定点的集中培训、寒暑假聘请专业培训学校的优秀教师来校进行实地培训、平时专业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四个同时考核”的质量管理模式,即艺术生专业统考成绩同时考核到年级组、教研组、专业辅导老师、专业培训学校;以及文化课程+艺术课程三年不间断融合式艺术专业生培养模式。
厚积而薄发,得益于40多年来的积累以及近年来的科学管理,市七中先后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
对农村高中来说,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都与城市高中和县一中相去甚远,举目四望,众多农村高中在困境中挣扎。但在常德,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汉寿县二中、石门县二中、澧县二中、桃源县二中、津市市三中等都实现了突围,并指向了一个共同路径:多样化发展。
汉寿县二中前身是私立弘毅中学,创建于1942年8月。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儿童健康人格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
作为一所市示范性高中,多年来,该校录取高一新生的中考名次基本在全县2000名之外,但翻看学校近几年的高考成绩册,我们可以发现汉寿县二中不断实现了自我突破,本科录取人数一年上一个台阶。这些成绩固然无法与省示范性高中耀眼的高考成绩相比,但也创造了属于汉寿县二中的“神话”。
“在现有的生源质量基础上,是艺体特色让我们学校发展打开了局面。”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肖文敏说,学校创新思路,从实际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以文化课为骨架,以艺体特色为两翼”的办学思路,打破以高考升学为“指挥棒”的评价模式,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这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曾经,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甚至高二后,才开始接触专业培训,导致他们专业素养提升的难度大;专业教师人才短缺,学校各年级的舞蹈专业生培训,一度只有一名器乐专业教师,也不能满足专业生多元化的需求;各功能室场馆的配备严重不足,舞蹈训练房设备简陋,师生要忍受夏天的酷热与冬天的严寒,声乐与器乐训练房均只能设在办公楼架空层,阴暗潮湿;体育专业生队伍庞大,田径操场满足不了日常训练需求,雨天甚至要在食堂架空层临时开展训练……
尽管十分艰难,但是汉寿县二中坚持一点一滴地推进。高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年级部牵头组织本年级学生进行音体美等学习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意向,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抽出专门时间,指定专任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和个人能力。学校组织举办各类文体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热情和执着追求的生命张力。高一年级下学期,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意向,征得学生家长同意,为学生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编入专业班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探索创立了“前期校内打基础,后期校外促提高”的专业培养模式。高二年级下学期,学校组织音美专业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考前专业集中培训。
与此同时,该校每年上学期的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分年级举办的班级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现了蓬勃昂扬的精神风貌,培养了班级荣誉感,有效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现场书画大赛,数百名学子齐集弘毅广场,妙笔生花,笔走龙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文艺晚会,师生同台演出,网络同步直播,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向社会打开一扇了解学校的窗口。
正是学生自身强烈的成人成才欲望,与学校“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的订单式培养机制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促进了艺体专业生的全面发展,激励了汉寿县二中师生排除万难,砥砺前行,创造了“低进高出”的教育奇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全市教育人多年的精心打造,常德市各普通高中以各具特色的风格,形成了春色满园的靓丽风景。
安乡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成告诉记者,在安乡,县一中是省示范性高中,以提升质量为主,县三中、县五中则走特色发展之路。县三中是音乐和舞蹈特色,县五中是美术和体育特色,错位发展后都成效显著。
汉寿县有4所高中阶段学校,分别是汉寿县一中、县二中、县五中以及汉寿县职业中等专科学校。该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政告诉记者,在学校品牌创建方面,县一中是省示范性高中,县二中创办了市示范性高中,县五中完成了农村高中提质,县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成为职教名片,各校均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B篇:强大“造血能力”从哪里来?
记者在我省各地采访时,曾听到很多县中校长的诉苦声:好教师不愿来,来了留不住。个中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县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高考考不过省会高中,教师很难获得职业荣誉感;二是县中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待遇比不上省会高中,教师生活幸福感不强;三是县中评聘高级职称指标较少,教师工作获得感上不来。
常德市各普通高中也同样面临着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在桃源县一中,燕立国告诉记者:“有一年,全校物理骨干教师一次性被挖走6个,如果把这些年学校流失的优秀教师集中起来,可以再办一所一中。”
“近10年,优秀教师走了100人。此外,近5年,还要退休80人。”澧县一中原常务副校长曾昭玮说,学校只有不断地培养教师,才能跟得上办学的实际需要,目前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到40%。
“近5年,仅数学组的教师就走了十几个。学校数学组原来是很优秀的,走的都是优秀骨干教师,对数学组影响很大。”临澧县一中教务科科长曾友元扳着手指头一算,近4年,学校流失了40名优秀教师。
常德市教育局人事科给记者的一张骨干教师流失情况汇总表显示:2020年至2022年,常德市共有114名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流失到外地或其他系统。
但在这样“失血”的背景下,常德却诞生了一个奇迹:10多年来,该市始终保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稳定。
凭什么?
这与常德市普通高中强大的“造血能力”分不开。
机制强校:推进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
深入分析常德市普通高中强大的“造血能力”,我们发现,不能简单地从教师培养、培训入手。如果说,教师是源源不断地为常德高中教育输送“营养”的“红细胞”,那么,健康的肌体,则是常德源源不断产生优质“红细胞”的根本。
这其中,很关键的一项改革就是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2018年,此项改革在常德市六中试点。
市六中新的党委班子深入剖析了学校由辉煌进入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他们看来,在市六中传统管理模式中,党委会形同虚设,决策过分依赖校长个人能力,导致重大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办学方向容易走偏,且难以纠偏纠错。
因此,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成为学校新党委班子的第一件大事。
突破口从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开始。在决策层面,市六中全面强化党委领导,党委会负责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党委会讨论,并实行党委书记末位表态制度;校长办公会负责落实党委会决策。
学校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把支部建到了年级,年级主任担任党支部书记,真正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落实。班子成员各领一线、各负其责、各自争先,分别联系一个年级和支部。
目前,市六中构建起党建+德育创新、党建+教学改革、党建+学科强基、党建+师德师风、党建+思政建设等五大模式,全面探索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
同时,该校还建立了以职代会为核心的民主管理机制、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学生自治自理制度、以最好的方法教家长等“五最”理念为核心的家校合作沟通机制,全面构建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学校治理体系焕然一新。
短短几年,市六中实现了低谷崛起。“党委集体领导、行政执行落实、支部引领带动、党员先锋示范”的党建模式,也已推广到常德市一中、市二中、市三中和市七中等市直普通高中。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常德各县(市、区)在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截至2023年3月,已全部成立了县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从2020年起,常德市在全市123所中小学全面开展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还建立民办中小学校党建指导员选派制度,彻底实现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能够有效克服常规管理的不足与弊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学校治理的效能。”胡祖国说,事实证明,此项改革强化了党委领导与党建引领,优化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促进了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能量。
“全校师生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朱方武说,常德外国语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党建优先”发展路径作为学校“五大”发展路径之首。通过以抓关键少数、落实“五会”制度、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严抓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实支部“五化”建设、党建工作和学科建设双促进活动,形成了落实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学校党建工作新格局。
现在,该校教职工勇挑重担、服从大局的趋势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申报班主任岗位的教师持续增多,全校51个班主任岗位,最多时达到98人主动申报,成功化解了学校班主任短缺的难题;在每年暑期进行的竞聘上岗和人事安排时,连续多年,无一人向学校讲困难、谈条件,全校教师均满教学工作量上岗,且服从学校工作安排。
民办学校同样如此。
“学校创建以来,就如何引领学校的发展,我们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悟出了一个真谛:民办学校也要始终坚持党建工作的统揽作用。”常德朗州高级中学校长闵安忠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近年来,学校保持董事会、行政班子、党支部良好的互动,以“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组织作用,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学校发展中的坚强堡垒,促进了学校向好发展。201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牌为“省级民办骨干学校”。
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只是常德近年来的一项生动实践。实际上,构建起普通高中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始终是常德市的一项重要工作。10多年来,常德市坚持破除“管”的思想,推动简政放权,突出专家治校,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制度机制等各个方面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我们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办学自主和日常工作上坚决‘不为’。”胡祖国告诉记者,市教育局对学校订购资料、采购物品、教师聘用等工作,只要政策允许,绝不掺和,并且对学校不进行轰轰烈烈的检查达标活动,评估学校不能“一刀切”,尽量少发文件,尽量减少会议。
“市教育局对自身的各种要求,名为‘不为’,实则是‘有为’,是为给学校办学自主权,是为鼓励学校自主办学,是为支持校长安静办学。”覃道勇这样理解“不为”的内涵。
这样的“不为”,落实到了每个县(市、区)。
“在常德,每个县(市、区)对一中都给予了保护政策,不能随意进校检查。”常德市教科院党支部书记毛善新介绍,以澧县一中为例,他担任该校校长时,凡是要进澧县一中的检查,都要得到县委副书记批准,“那时候检查不多,一年就三四次,没有引起我的不适。我主要的任务是听好课。”
“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行政有行政的规律。”桃源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易际兵认为,教育局是行政机关,是服务者,学校则是办学主体,因此决不能用行政思维代替办学思维,“只有各行其责,才能把工作都做好。”
易际兵对记者表示,桃源县一中选人用人全部由学校自主;内部管理、中层干部提拔,充分尊重学校的意见;在内部分配上,只要不违反有关纪律规定,方案怎么拿,都由学校决策。“只有校长才最了解学校。”
津市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柯的话语更是掷地有声:“校门之外的事,教育局来协调;校门之内的事,由学校做主。”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教师招聘上。多年来,教师招聘在很多地方都是由其他部门主导,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主导权,很多时候导致想要的人没招进来,招进来的人用不了。但是常德市各省示范性高中,都实现了学校自主招聘。
“去年我们在著名高校招聘了11名教师,全部由学校主导,现场签约,教育、编办、劳动人事、纪委等部门现场参与。”李立新告诉记者,这批教师进入学校后,迅速融入工作。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安乡县一中,在桃源县、石门县、澧县、汉寿县、津市市、临澧县、鼎城区等地省示范性高中,都是如此。“学校拥有教师选人用人自主权,学校发展就有了更强的底气。”李立新说。
当然,也要“有为”。
“市教育局的‘有为’,主要是在办学方向和关键环节上主动作为,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胡祖国说,常德市教育局的工作重心,是要求学校立育人之德,教师立为师之德,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因此,在校长选人用人上,常德市十分看重专家治校。“常德市校长选拔任用非常规范,有一套专业的标准。”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林说,常德充分发挥名优校长专业优势,既注重择优培养,实施校长梯队培养计划,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又做到举贤用能,全方位支持,零干扰服务,让校长放手管理、专心教育。
他告诉记者,为保证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常德市委领导多次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学校绝不能成为安排干部、解决级别待遇的地方。”为此,常德市委组织部下发文件明确规定推动校长专业化。
翻开全市40所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简历,可以发现,其中36人是从学科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副校长等岗位上摸爬滚打上来的,均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更引人注目的是,数十年来,常德市没有从外面引进过一名校长,他们均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土专家”。校长的轮换也并不频繁,不少校长在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甚至近20年。
燕立国就是一个代表。1986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就一直在桃源县一中工作。37年来,他从一名物理教师做起,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处副主任、副校长、校长,学校里的“官”,他几乎都做过。
为了当好班主任,燕立国全身心“泡”在班上,吃在食堂,睡在寝室。由于长期熬夜,用眼过度,1995年1月,他的眼睛得了玻璃体混浊症,眼底出血。即便如此,他仍不愿停下自己的工作,直到校领导命令他住院治疗,才无奈地离开讲台。可病未痊愈,他又回到了学生们中间。由此,学校师生赠予他“舍命王”的称号。
当副校长期间,他每学期都找学生谈话超过100人次,早操天天查,寝室天天看,课经常听,还坚持一线教学。任校长以来,他坚持每天和学生一起晨跑,经常与学生交流,每学期听课超过100节,坚持在一线指导教学,老师、学生甚至家长都称赞他是桃源县一中的“实干家”。
他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常德市首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荣膺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和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资格。
这并不是个例。采访中,有一个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津市市一中校长韩宝诚上任时,津市市常委会专题议教,市委书记黄旭峰强调:“我们一定要让听得到枪炮声的人来指挥战斗。”黄旭峰的话,凸显了“专业”在常德各地党委政府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推进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起健康的规则十分重要。在常德,各地普遍给学校建立了一道“防火墙”。
“关系成风,办不好学。”在临澧县一中党委书记陈德谦看来,县城就是一个关系社会、熟人社会,关系网错综复杂,学校办学摆脱不了讲关系,“条子”成灾,就办不好学校。
根据他的观察,不搞关系,建立起良好的办学规则,是常德高中办学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有很好的传统,我们学校干部里没有一个关系干部。只要有一名关系生、关系干部,对老师都是一种伤害。”侯宏泉说,石门县一中的干部全部是本土干部,都是从一线岗位实干上来的,干事有成绩就有平台。“因此,石门县一中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家团队,特别了解教育,知道教育问题在哪、课堂问题在哪。”
不过,不搞关系,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常德教育人经过“艰苦斗争”争取来的,各学校大都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党委政府对学校“不搞关系”给予了坚强支持,才迎来了常德教育风清气正的局面。
2006年,燕立国刚担任校长时,“关系”缠身,不胜其扰。那时,招生,有人讲关系;招老师,有人讲关系;分班,有人讲关系;提干部,有人讲关系。这些关系当中,有领导、有亲戚、有朋友、有同学……最多时,“条子”超过了300张。
这让燕立国忍无可忍。为此,学校立下规矩,实行“五个不搞关系”:招生不搞关系;分班不搞关系;进老师不搞关系;提拔干部不搞关系;当然,“后勤服务更不能搞关系”,燕立国在出席一次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燕立国的“铁面无情”,一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有人背后骂他,有人给他施加压力,有人甚至发来威胁短信。桃源县委县政府坚决地站在了学校这边——在招生方面,县委召开常委会讨论,提出决不能扰乱县一中招生秩序,县委书记带头承诺不签“条子”。
“桃源县一中是名校,肯定有很多人找我们,但大家都顶住了压力。”桃源县副县长汤赛男坦率地说,桃源靠近沅水,县委县政府唯一比防汛看得还重的事情,就是县一中招生秩序,“可能我们得罪了很多亲友,但是没有得罪一中。”
澧县一中也有着同样的经历。毛善新回忆说,“条子生”曾让他非常苦恼,2011年,他刚任校长时,几天就收到了70多张“条子”。每到招生时,他就东躲西藏,“门都被踩烂过”。
他跟县委书记、县长汇报,县委决定,2012年起,在全县实行阳光招生,书记、县长带头不搞“条子”。在县委县政府坚强支持下,学校经历了极其艰难的一年,毛善新和家人甚至受到了人身威胁。但到2013年,学校局面就豁然开朗,“条子生”一个都没有了,事业发展从此迈上更为健康的轨道。
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常德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存在的问题,敢于改革、大力支持改革,这是常德高中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2016年7月,对创建于1922年的鼎城区一中来说,是个“郁闷的七月”,学校一本录取率18.5%,学考优秀率40.07%,高考综合排名在常德市11个省示范性高中里垫底。更令人担忧的是,外地一些学校纷纷向优秀教师伸出“橄榄枝”,骨干教师队伍不稳;全区中考前300名的学生,近一半选择去了周边学校,生源质量不保。一时间,人人在谈论鼎城区一中,个个在惋惜鼎城区一中。
作为百年老校,鼎城区一中要重振雄风,须有一流人才。通过各方推荐,综合考量,湖南省特级教师、常德市首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担任临澧县一中校长11年、已经卸任且即将到龄退休的杨建宇引起了鼎城区委区政府的注意。作为湖南省老牌重点中学,临澧县一中也有过“走麦城”的经历。正是杨建宇带领一班人一步步走出低谷,重塑辉煌。临澧县一中能够重新崛起,鼎城区一中也一样能走出低谷。
2016年9月9日,倾盆大雨。时任区领导专程到杨建宇家拜望,提前陪他过教师节,真心实意请他“出山”。领导礼贤下士,让从教42年“想休息”的杨建宇“松了口”。考虑杨建宇已经退休的事实,鼎城区聘请他担任区政府教育顾问,主持鼎城区一中工作,实行协议工资,标准比照区内公有制企业负责人的最高报酬,让人才功有所值、苦有所得。
鼎城区委区政府尊重杨建宇的意见,同意他除一年一度的全区教育工作会外,可以不参加任何区级会议,把他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陪学生,让他可以每天早晨6点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到校;让他可以晚自习后,准时出现在校门口,送走读生离校,日复一日,陪他们成长;让他可以一过上午8点就能走进教室,腾出时间陪年轻教师,听年轻教师上课,课后共同研讨,年复一年,伴他们成熟。
学校想开展人事制度改革,阻力大,压力更大。鼎城区政府又成立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现场办公,强力推进。学校中层骨干全员竞争上岗,年级组长自主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自主聘用任课老师,打破吃大锅饭、利益均沾的模式,让真正付出的人、有成绩的人得到丰厚的回报,教职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想保证生源质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公开表态,“不批一张‘条子’,不打一个招呼”,支持鼎城区一中严格按分数线招生,宁缺毋滥,确保生源质量。
在如此大力度改革之下,鼎城区一中高歌猛进、后来居上。到2020年,该校各项指标均跻身常德市省示范性高中第一方阵。
近年来,津市市一中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省示范性高中里排名靠后,这让津市市委市政府感受到很大压力。2021年,新一届津市市委市政府把目光投向市一中,做出了“振兴教育、振兴一中”的部署,要求市一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用改革激发活力,用改革促进发展。
津市市教育局原局长韩宝诚受命担任津市市一中校长。那时的津市市一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全校有177名教师,但编制只有128个,超编十分严重,学校人浮于事现象突出。“年龄偏大的甚至有一部分不干事,干事的意见很大。高考质量在常德市省示范性高中里处于落后位置。”韩宝诚说。
“一中要超常规发展,必须改革!”在津市市委市政府坚强支持下,韩宝诚力推全员竞聘改革,将津市市一中教师由原有177人精简为157人,竞聘分流20人,并逐渐消化剩余超编人员,有效解决了人员冗余、活力不足、思想僵化等问题,全面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021年10月,津市市一中与石门县一中成功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合作交流,两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优生培育、班风建设等核心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开放、师生互派、联学联考”预定合作内容。
两年的改革,成效迅速凸显。2022年高考,津市市一中共384名学生参加,特控线以上248人,占比65%,较2021年增长11个百分点;本科线以上365人,占比95%,较2021年增长7个百分点。
专家治校:好校长造就好学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采访中,让我们感叹的是,常德高中涌现出了那么多好校长:张国雄、彭湘云、沈克非、赵绪清、苏光、燕立国、侯宏泉、唐会荣、毛善新、曾斌、杨建宇、黄克勤、朱方武、蒋金海、周相兵……正是这批优秀校长引领着常德高中发展,形成了“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10余年来,常德市一直在坚持建设一支专家型校长队伍。在2015年常德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市教育局局长诸戈文就一再强调:“常德高中教育要永葆生机活力,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支好的专家型校长队伍。”
常德在全省率先全区域性持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校长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完成由行政型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角色转变。
“要说条件,常德并不比其他地区好,同样面临师资流失、生源流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胡祖国告诉记者,常德高中教育如果说取得了一定成绩,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校长队伍,离不开校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石门县一中,说一说校长侯宏泉的故事。
1983年,侯宏泉开始从事教育行业。无论是在农村学校的10年,还是在石门县一中,侯宏泉作为骨干教师,所在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始终位居前列。身为化学教师,他不仅曾在全县化学教学比武中拔得头筹,生物教学比武第一名照样手到擒来。
2005年,41岁的侯宏泉成为当年全省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2013年,他成为湖南省首批18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之一。他还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常德市“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常德市首届市长质量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侯宏泉担任石门县一中校长。
全校347名教职员工,上讲台的298人,女教师116人,校内公租房204套……陪着记者参观“融合自然、徜徉绿色、滋养生命”的校园时,侯宏泉满嘴的数据鱼贯而出。最“狠”的是,他能叫出全校300多个教职员工的名字。
除了读书,侯宏泉说自己没有其他爱好,除了外出讲课、学习,他基本不离开校园,省级劳模的疗养从未参加过。他不会开车,上下班靠步行或骑单车。每天5点50分到校,22点离校,多年雷打不动。不用刻意锻炼身体,全校69个教室、各个岗位每天都要走一遍,两万多的步数常居微信运动榜首。担任校长后,2013年9月起,他没再登台授课,但每周的高三备课组长会议一定参加。他还热衷推门听课,每学期要听100多节课,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课,一个教师的都不落下。
侯宏泉在每天如陀螺般的“转悠”中,对沿途遇到的问题有着狩猎般的精确和评判。他深知,好办法源于师生、用于师生。一旦发现问题,学校立马出台接地气的政策。石门县一中评先评优不投票,量化管理一目了然。他一改之前的末位淘汰制,公开评选“六好教师”。“六好”即课教得好、班主任当得好、教研做得好、学生说你好、同事说你好、家长说你好。其中,学生说你好,由班上前30名学生给老师“画钩钩”,若有9名学生给出差评,即被淘汰;同事说你好,则是为搭建年级、班级教学的优质团队增设一道门槛,意味着“只会教学,不融入团队,也是不行的”。
与此同时,侯宏泉还力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自主设计框架和标准,请信息技术教师编程,将复杂的考评简单化,教育教学质量等级与绩效工资、晋升职称挂钩,通过等级和分数呈现,做到公平公正。这套评价体系放在全省也算独特。
所有充满动态和变量的考核细则均由侯宏泉一手设计,一经推行,总是上下满意,其中之科学和周密,令人叹为观止。“很多人到石门县一中学习,总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曾有教育界人士这样评价。
再把目光聚焦到澧县一中。
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赵绪清担任澧县一中校长。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校长,却有着深厚学养与办学眼光。他认为,办学校,软约束比硬约束更重要。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学校形成了明确的文化导向,师生员工对学校价值追求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管理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因此,一上任,赵绪清就着眼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翻遍学校史料,甚至远赴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文化,率先在常德市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并提炼出“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核心办学理念。
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赵绪清从打造人文校园、构建校园伦理、完善规章制度、充实课程内涵、优化集体活动等五方面,系统地打造了学校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涵盖教育理念、教育追求、教育实践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文化。
这种学校文化理念,不仅得到了继任校长毛善新、曾斌的高度认同,至今为澧县一中所传承和发扬,还在常德市全面推广。
2010年起,常德市在全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雅致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创新校园”为主题,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全面开创素质教育和改革发展新局面。时任常德市教育局局长诸戈文曾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说常德能在补习大战中、生源大战中依然获得佳绩,也许是得益于文化建设吧!”
桃源县一中今天已经是湖南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但燕立国刚担任校长时,桃源县一中还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优质生源、骨干教师大量外流,学校债务缠身,班子出了问题,校内外意见很大。
面对这种状况,燕立国把铺盖带到了学校,吃在食堂,睡在寝室,有时大年初一都还坚守在学校。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他特别注重研究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做法—“情感教育·生本课堂”。
燕立国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育情为目的,包括报国之志、感恩之心、人格魅力、价值观、世界观等。
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丰富和培养学生上述情感内涵和情感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知识的青少年一代。教育的落脚点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上,教育者要把情感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中,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从而产生正确的行为。“学校处处皆有情。有情感才有教育,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燕立国说。
燕立国在桃源县一中力举推行生本课堂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激发师生生命的本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促使学生自觉发挥学习的潜能。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思考,享受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则遵循“排骨理论”做好教学设计,课堂上做到思维权(思)、演练权(做)、表达权(说)和归纳总结权(悟)“四个权力”的全面下放,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保护和开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本能。生本课堂以学生学习的需要为教师教的需要,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燕立国提出,情感教育、生本课堂是相生相伴、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关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没有情感的课堂实际是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生命状态,更多的只有教案预设的执行和认知目标的完成。投入了情感的课堂才会产生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拥有深层的交流和催人奋进的激励,这样的课堂才是温暖的、民主的、充满正能量的高效课堂。他提出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尊师爱生互为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智慧的脑和温暖的心。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同时贯穿于学校一切教学活动与非教学活动中。
“教育是一门科学,最要讲规律。如果一个人消化不良,你还一个劲地喂他吃排骨,他又怎么消化得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应该先喂‘豆腐青菜’,再喂‘排骨’。”燕立国还提出了“排骨理论”“情感过程体验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论”“解放教育生产力论”等理念,并且每一个创新理念都有一套策略方法。在燕立国的大力倡导和引领下,桃源县一中深入践行情感教育,大力打造生本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攀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全省基础教育的一面大旗。
燕立国还致力于推动地方教育均衡发展,力举推行全县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按学生人数和中考平均分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促进了初中学校均衡发展,不用再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其成功经验入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他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学习桃源县一中办学经验。
在汉寿县,“龙池跃龙,龙已高翔。宏开文运,焕作天章……”青山绿水间,创办于1798年的龙池书院培育了一代代贤才。汉寿县一中承继着龙池书院的文脉一路走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学、中华百年名校、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合作学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峥嵘岁月间,变化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汉寿县一中人始终向上、奋斗不止的决心。“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办出最好的学校”,在迈向三湘名校目标的进程中,汉寿县一中校长胡浩的话语铿锵有力。
从1997年进入汉寿县一中,20多年来,有个信念自始至终萦绕在胡浩的脑海:“作为汉寿县一中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让学校发展得更好!”
胡浩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和胡校长是老同事,他的用心和勤勉众所周知。在学生科时,他行政工作加上5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从不抱怨。”教师李锡安回忆起与胡浩共事的岁月,感触良多。
现在,作为一校之长,仅靠个人用心和勤勉显然不够,必须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师生的发展以学校的发展为依靠,学生的成长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教师的成功以学生的成长为体现。”胡浩深知,发展不是揠苗助长,更不是压制逼迫,更多的是顺其自然、依其心性。回顾汉寿县一中过往,又何尝不是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进步与超越的呢?
“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的理念由此而生。这一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即学校、教师、学生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并且与时代、社会同步,服务社会,走向未来。
“自然”即尊重规律,顺乎天性。“快乐”即精神愉悦,心灵满足。高中学生学业相对繁重,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如果能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即使遭遇困苦、挫折甚至失败,也会甘之如饴,从中获得快乐。
“‘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囊括全面,它强调体格的健壮,设施的改善,物质的丰富,生活的多彩,更要求能力的增强,学识的深厚,品位的提升,道德的升华。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的是境界的提升,教育的进步。尤其是,围绕这个理念,我们致力于在改革中和谐发展,成就更好的汉寿县一中。”胡浩说。
如今,在过往辉煌的底色下,这所老牌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正在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以其“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的理念成就着更好的自己。
人才兴校:好学校孕育好教师
令人惊奇的是,在优秀教师大量流失的背景下,常德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却能多年保持整体稳定,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答案或许能从常德教育人十分骄傲的一句话中找到:“一所好学校,不仅要培养好学生,更要培养好老师。”
那么,培养好教师的秘诀在哪里?
首先要说的是,在常德,各地各校普遍确立了“教师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对优秀人才给予格外关注,这是常德源源不断涌现好教师的基本保证。“常德有很好的教师观。教育的发展,一定是教师的发展。”时任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庹朝君说。
刘淼是安乡县人,202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生物、化学双学士学位。毕业时,长沙、深圳、江苏等地为她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父母亲均患有重病,她选择回到母校安乡县一中任教。
为了解决刘淼的后顾之忧,安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每年给予她5万元特殊人才津贴,持续5年,并帮助她申请了公租房,让她和父母住在一起。时任县委书记陈德还表态,要一直帮助到他们脱贫为止。刘淼感动地说:“2020年过年和2021年母亲出院的时候,相关领导都前来看望,大家非常关心我,让我感到很温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更加安心工作。”
刘淼也不负众望,工作一年就当了班主任,第二年就当了年级组副主任,并获得县教学比武一等奖,成为生物奥赛教练。
像这样尊重人才、关心爱护教师的故事,在常德还有很多。1981年出生的黄培仁是石门县一中教师,201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由于妻子生活在山西,夫妻两人分居三年。那段时间,黄培仁并不安心,准备跳槽。时任石门县委书记董岚听说后,协调有关部门,把他妻子调了过来。
2019年,有长沙名校对已经是常德市学科带头人的黄培仁伸出“橄榄枝”,他决定不走。他说:“在石门县一中,我真切感受到了感情留人,真切感受到了人文关怀。”
值得指出的是,在常德,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建立完善的校招、面签等公开招聘制度,打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三年,各县中根据教学需要自主招聘教师1201人,为学校储备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安乡,县委开辟高中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通过校园现场招聘等方式,近年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27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普通高中任教,极大地缓解了该县人才“短缺之痛”。
桃源县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分别发放20万元、10万元的住房补贴,每年还分别发放2万元、1万元的生活补贴,共发放5年。近三年,桃源县一中引进著名高校毕业生5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人。
今年,汉寿县一中通过校园招聘引进知名高校毕业生1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人。县财政对每名硕士研究生给予17万元人才引进补贴。学校为新进教师免费提供面积50平方米“拎包入住”的全新单身公寓。
津市市更是大手笔,从2022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3个1000万”支持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及相关成果表彰奖励,而且重点在高中。
而对全市来说,不能不提到常德市委市政府设立的“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这个2014年设立的教育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人(团队)给予10万元奖励。重奖为常德教育作出较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团队,开全省之先河。
“刚设立时,奖金标准我们不敢提太高,只敢设3万元。”时任常德市教育局财建科科长陈少锋说,但没想到方案报市里后,时任市长周德睿当场拍板,“要么不搞,搞了就不能不痛不痒,要奖到别人眼红,要奖出影响,奖出效果。”最后,奖金额度被提高到了10万元。
重奖奖出精气神、奖出影响力。沅澧大地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和教育团队不断涌现,向身边人看齐的榜样作用不断凸显。截至目前,“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已累计评出67名教育功臣和13个卓越教育团体。“翦伯赞奖对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来说,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唐会荣说。
如果说,人才引进为常德储备了大批优良的“苗子”,那么常德“小磨炼,大循环”的培养机制,就是让“苗子”快速成长为“大树”的“催化剂”,是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难这一“卡脖子”难题的“核心科技”。
所谓的“小磨炼”,就是牢牢抓住“备、教、批、辅、评”五个核心环节,着力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其中的“绝招”,就是集体备课。
“教师之间不仅仅是同事,更是朋友、家人,一个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同伴同行。”在侯宏泉看来,备课组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精神家园。备课组长虽然是“小岗位”,但是承担着“大责任”。备课组长应该是学科教学的“领跑人”,年轻教师的“摆渡人”,学科教研的“点灯人”。
正因如此,常德各校都十分注重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制度,为我们培养了很多优秀教师。”作为一所地处乡镇的完全中学,津市市三中校长申建告诉记者,学校注重培育和深挖现有教师资源,并合理利用周边省示范性高中的资源,让集体备课成为集中学科组全体教师智慧的教研活动。
在该校集体备课中,“老中青”三代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献计献策。青年教师主要担当展示的任务,他们通过现场课堂教学、说课、现场汇报、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呈现集体备课成果。同一教研组的所有成员参与集体听课、评课,多方汇集教师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备课质量,然后将集体备课所得成果汇集,形成学校独有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了迅速成长,2022年下半年,该校有50余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获得了市级以上奖励,参加省级在线备课大赛也是捷报频传,10多名教师在省市级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
尽管具体做法略有不同,但是集体备课在常德实现了在每所学校、每名教师、每门学科、每一堂课的全覆盖。这样一种“传帮带”的氛围,让科研接地气,让学习、研究的氛围弥漫整个校园。
所谓的“大循环”,就是大胆用人,让优秀年轻教师较早跳出“一二一”循环,经历“一二三”循环,也就是从高一一路教到高三,在实战中脱颖而出。
“高一高二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考察,高三是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考察。”在常德市教科院中学研究室副主任、地理教研员余亚洲看来,很多学校高三年级的教师都是有经验的资深教师,不敢让青年教师直接教高三,始终在高一、高二年级循环,这既不利于年轻教师成长,也容易打击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但在常德,各学校都敢于让青年教师直接教高三。”
在桃源县一中,每年会有10余名年轻教师负责高三年级的教学。29岁的汤神奕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就直接从高一教到了高三,成长迅速,所带6名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他告诉记者,从高一到高三,如果不经过这一轮,就很难把握知识的脉络体系和重难点,就很难了解学生“卡点”在哪里。“通透了!”有着同样经历的27岁教师黄甜,在教完高中三年一个“大循环”的课后,收获匪浅,“整个过程,一个一个难点突破,让我迅速得到了提高。”
临澧县一中党委书记陈德谦告诉记者,学校从2005年开始就实行从高一到高三年级教学“大循环”,给全体教师希望,只要认真努力就能教高三。经过多年的实践,青年教师成长快速。年轻教师蔡慧敏2017年进入临澧县一中,因表现优异,从高一直升高三,并连续三年教高三年级。
在汉寿县二中,肖文敏介绍,学校秉持“关心新教师的生活,就是关心他们的业务”的理念,让青年教师有了家的归属感,特别是教导处制订了详细的三年一循环的青蓝工程制度,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该校青年教师谢康在从教生涯的首个“大循环”中成长迅速,参加市级教学比武获一等奖,并获得“2021年常德市教学能手”称号。他说:“这三年在业务能力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获得各级各类的荣誉都与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和帮助分不开。”
即将完成“大循环”的青年教师陈霞同样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帮助,入职第三年学校就安排我任教高三并担任班主任,让我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青年教师要有“好功夫”,缺不了“好师父”引领,在常德同样如此。在覃道勇看来,无论哪里、无论什么样的学校,都有新教师、老教师,都有水平较高的教师、水平较低的教师,怎样才能把知识讲活、讲透、讲到位,达到统一的要求?是教师每人一张桌子、背靠着背、天天忙着批批改改,还是把他们组织起来,以老带新、共同成长?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就决定了一所学校的优劣高低。
常德市构建起“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成长体系,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提高能力和增强合力。
汉寿县一中在积极推进集体备课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青苗工程”“青蓝工程”,把青年教师成长作为队伍建设重点工程来抓。新进教师在每年4月份就到校跟岗实习,学校为每名新进教师安排一名学科主任或骨干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导师制”培养,对这些“好苗子”在思想上引领、生活上关心、教学上指导。
该校数学学科中心主任李婷婷,2006年从湘潭大学毕业,2007年考入汉寿县一中,初入职时也是懵懵懂懂。在学校“青蓝工程”中,她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潘建平结成“师徒对子”。李婷婷在潘建平的鼓励与帮助下进步很快。2013年湖南省第二届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她过关斩将,《基于问题驱动的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获得省一等奖。2016年全国第八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活动,李婷婷获得一等奖。
通过“青蓝工程”,汉寿县一中大量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周亚、郑静、瞿云洁、余湘萍、谢德琼等教师均能独当一面、挑起重担。周亚还成为常德市唯一的省级高中英语网络工作室的主持人。
记者了解到,常德市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设,重视名师队伍的培养,建立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地方性津贴制度,每人每年分别给予10 000元、7000元和5000元的财政补贴,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成为全市教师的“火车头”“领头雁”,持续引领培养年轻骨干教师。
目前,常德市现有在职特级教师72人,其中高中阶段有38人,县中25人;市级教师工作坊43个,其中高中阶段有2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30个,其中高中阶段12个;市级学科带头人200人,其中高中阶段70人;市级骨干教师598人,其中高中阶段201人,高中阶段名师队伍人员占比大、学科丰富、结构合理。
常德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与师范教育科原科长周国辉表示,名师工程严格实行年度考核和届度考核双考核制度,按标准发放工作津贴,为名师搭建平台,全面深化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初步形成了“名师领衔,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梯次培养模式,让全体教师在业务提升方面有了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