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近80%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近70%的儿童参加课外培训班……
2020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发布的《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20》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基础教育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184亿元……
这两份报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基础教育俨然变成了“产品”,为之买单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
作业过多过难;重复式抄写;机械式刷题;作业一做到深夜甚至凌晨……广大中小学生因为作业负担过重,无暇阅读、锻炼、劳动、发展兴趣特长,这在全国各地已渐成常态。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接受采访时说,学校曾给高一年级学生测试引体向上,结果有132名男孩,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到。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是国家未来,民族希望。
当近八成中小学生连充足的睡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当校外培训支出日渐成为普通家庭繁重的经济负担;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连基础的体育达标测试都无法完成……少年强,从何谈起?!
为中小学生减负,为千万家庭减负,既迫在眉睫,又势在必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小学生减负,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就有10道,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中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减负令”超过50道。如果,再将地方出台的“减负令”算进来,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已然过百。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这些“减负令”,“主战场”大多是在校内,“对症”的基本是“学校病原”。更为重要的是,发布者也基本是教育部门自身。
而2021年7月发布的“双减”政策,迥异于以往: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一次明确“主战场”既在校内,更有校外,既减作业负担,又减校外培训负担。
这两个“第一次”,引发的是中国基础教育格局之变,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治理开始走向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格局。
光阴迫,转眼是一年。
这一年,作为基础教育大省的湖南,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的决策部署上,在持续推进本省“双减”工作走实走深上,在营造基础教育良好生态上,在建设湖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上,都干了什么,又干得怎么样呢?
A篇:“一号工程”的湖湘蓝图
2022年5月7日,一则消息在湖湘大地广为传播——
本年度湖南高考报名人数总计65.5万人,比2021年增加7.6万人,报考人数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此前,参照往年数据,相关部门预测2022年全国(不含港澳台)高考报名人数有望达到1100万人。以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分母,可以预测出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平均值约为34.38万人。
湖南,高出均值30万人。
一方面,报考人数排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本科录取率在全国排名并不靠前。这是湖南作为基础教育大省,在“走到”高考这一出口时,所面临的现实状况。
这一现实,加剧了湖南基础教育的“内卷”。
几年前,记者在湘北某地采访时,曾随机问过几位初中生,“写作业到晚上11点”“周末要上辅导班,比上课还累”“很少有时间看书和打球”等,在他们眼中,已成常态。
校内,中小学生的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大量机械、重复性刷题,挤占了孩子们的运动、睡眠时间;校外,各种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冲刺中考”“培优辅智”等为宣传口号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贩卖的,是焦虑;挤占的,是孩子们的课余、周末时光;盯住的,是家长们的钱包。
如此情境,在湖南14个市州,并不鲜见。
而当我们把眼光从一校转向一地,观测到的,更是一种教育的深层问题。
为了本地中、高考成绩的亮眼,为了本地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各级学校不断抢挖外地优质生源、优质师资。当市州生源向省会聚集,县城生源向市州城区聚集,乡村生源向县城聚集后,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城镇学校越来越挤,乡村学校越来越空。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阻滞了一省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破坏了一省教育的生态环境。
且湖南还有自己的省情——多丘陵,散布在大山里的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等。
据了解,湖南之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有自己的“教育省情”。但无论省情怎样,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补习过多、家长过于焦虑等,已成为普遍性问题。
怎样系统解决?
新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这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是,这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仅靠教育部门,已难以解决。
2021年7月24日,中央出台的《意见》印发,中小学“双减”政策落地。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事关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随即,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双减”文件要求,把落实“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教育部党组和教育督导的双“一号工程”。
湖南迅速行动起来!
省委常委会会议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时任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强调,要切实紧盯中央明确的时间节点,抓紧推进全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核查和变更登记、重新办理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手续等工作,确保各项“双减”工作一体推进、同步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发挥校内主阵地作用。同时,研究制定湖南“双减”实施方案。
2021年暑假,湖南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疫情过后,秋季一开学,在时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现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卫江的主持下,全省“双减”工作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推进会召开。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和把握“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会议指出,要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和公益属性,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克服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问题,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会议提出,要用心用情、从严从实,推动“双减”工作见行见效。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坚持课堂加质量、课后加服务,切实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和考试压力,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家校社协同联动的乘数效应,不断祛除教育中的顽瘴痼疾,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2021年8月13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现任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乌兰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审议我省“双减”实施方案。
2021年9月1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湖南“双减”实施方案。
2021年9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许达哲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湖南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
此次会后,全省14个市州随即召开市州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制订本市州“双减”实施方案。
稍早前的8月20日,省教育厅已组织系统内召开了一次全省“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推进会,对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双减”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内容详见下图)。
紧锣密鼓间,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全省快速构建起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是一把手抓“双减”,时任省委书记许达哲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双减”工作,审定通过“双减”实施方案。现任省委书记张庆伟,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工作,部署在全省开展“教育优先发展”专项督查,将“双减”纳入督查的重要内容。
二是成立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第一副组长、24家省直单位为成员的“双减”协调小组。省教育厅新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配备6名编制。
三是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双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文明确,将“双减”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和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
四是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将“双减”工作纳入对市、县两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指标,定期向市州政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报“双减”工作排名;省教育厅将“双减”工作定为全省教育系统“一号工程”,纳入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五是市州、县市区对标省委、省政府,建立健全“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履行“双减”职责,全省迅速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双减”工作体系。
2021年10月9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对标中央《意见》,湖南《方案》在“双减”落地落实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细化。
如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用1年时间,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管控,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实现全面覆盖,规范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工作任务如期完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到2024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校外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如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中明确提出,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要控制书面作业总量,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通过控制作业总量,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个小时、初中生达到9个小时。
如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中明确提出,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和湖南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题资源和学科资源。
如《方案》共计7大块28条,其中有23条明确列出了责任部门,涉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科技厅、省体育局等20个部门。
随着省级《方案》的出台,长沙、株洲、湘潭……立足本地、更加细致、更具操作性的市州实施方案陆续出台。
省会长沙,依托创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契机,重点打造智慧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大力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学和智慧研训,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中小学生在校内“上得好、学得足”,从根本上减轻课业负担。
郴州市充分考虑到乡镇和农村地区的交通现状,提出乡镇和农村地区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要与学生所乘坐的校车、公交车、客运班车等运营时间相协调。
湘潭市加快“潭教云”平台建设,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省级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中小学网络联校,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
2021年10月,省教育厅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应运而生,明确其5项职能: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会同有关方面拟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含线上线下)准入条件、办学规范、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指导各地做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负责线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核和监管;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及时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
这一职能处室的设立,对标的,是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标志的,是湖南对校外培训监管机构的升格和监管手段的创新。
至此,湖南“双减”工作的落地实施,有了更为清晰的图景——对“内”,有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牵头,相关处室参与,推动学校教育减负增效;对“外”,有省教育厅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对接,协调相关部门联动,推进校外培训回归正轨。
2021年10月30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推进“双减”工作视频调度会。这是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成立后,省教育厅召开的第一次调度会。
在这次调度会上,时任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强调,要把“双减”工作作为教育部门的“一号工程”抓紧抓实。要锚定“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总目标,重点抓好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培训治理3项任务的落实落细。
此次会后,省政府教育督导办的半月通报和专项督办制度(定期向各市州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政府通报“双减”工作进展情况,并对突出问题实行重点督办,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全面推开。
此次会后,省内各地陆续建立起党委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协同,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宣传解读,凝聚社会共识,为“双减”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省教育厅迅速联合省直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省“双减”问题监督举报长效机制的通知》《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为规范校外培训提供了政策保障。
根据国务院督导委员会的通报,湖南的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监管等主要指标排名全国靠前,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3次点名表扬湖南,多个典型经验入选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也相继进行宣传推介。
但,“双减”工作要落实落细,校外培训要持续“降温”,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
“太难了。”这大半年,记者到了十几个县市区采访,提到“双减”,大家都这么说。
难在何处?
——减作业量,一些家长不干,说“小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回家不就放羊了?”
——减少培训,部分机构和家长甚至老师都有反对的声音。机构讲歪理:“给孩子搞点课外辅导,犯了哪门子法?”家长有焦虑:“你能全部取消?别的孩子偷偷在搞个别辅导,我家孩子就吃亏了。”个别老师也有想法:“家长和孩子都愿意参加培训,为什么要硬性规定叫停?说我们课内不讲课外培训讲,那是极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再难也要搞下去!
正如副省长何报翔在2022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各地各校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顽强的作风,推动本次大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早见成效。
B篇:校墙外的雷霆行动
“在这里我也呼吁广大家长朋友,主动配合‘双减’工作,寒假期间少给孩子报班培训,多陪孩子锻炼身体、参加实践活动。”
2022年1月18日,站上湖南两会期间专门设立的“厅长通道”,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特别提到,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双减”政策,认识推动这一政策的落地实施,是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是要推动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攻坚
早在2021年7月中央“双减”政策一发布,湖南便部署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培训专项整治行动。
培训机构数量最多的长沙市,协同联动教育、公安、市监、民政、城管、住建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5次,发布通报5期,共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95起,其中予以行政处罚的有99起,取缔无证机构70家,关停或者转型1231家。参与校外培训的中小学生人数下降至3.6万人,较整治之前减少了80%。
郴州市北湖区,拥有校外培训机构200多家。虽然数量不多,但种类杂、点多面广。特别是校园周边大大小小的无证培训“作坊”,如同城市“牛皮癣”,管理混乱,群众投诉量大,却又屡禁不止。北湖区从“清”“整”“改”3个环节入手,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清理行动,查封无证无照校外培训“作坊”83所,其中学科类培训机构28所、非学科类55所。
邵阳市北塔区除了成立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之外,还成立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两套专班分别由区委副书记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担任组长,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总结,全面统筹推进治理工作。
2022年1月,全省中小学生迎来为期约一个月的寒假。
前一阶段整治成果能否得到巩固,“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的首个寒假是否平静,至关重要。
寒假是学生补课培训的旺季,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已将2022年定为“整治校外违规培训攻坚年”,计划开展两轮集中整治,其中第一轮就是整治寒假期间的校外培训乱象。
1月12日,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校外培训机构禁止性事项负面清单》,并以清单中明列的50条禁令为依据,动员部署全省上下“回头看”。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强力推动,各部门和街道(乡镇)社区迅速行动、协同配合、工作联动,一种重拳惩治校外违规培训的强大声势,已然形成。
在这一轮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集中整治行动中,绝大多数市州、县市区党政领导,带头研究、部署、动员,还有不少市州、县市区党政领导主动带队开展排查整治。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组建了集中整治工作专班,联合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伍和社区力量开展整治。对排查发现的违规培训行为,统筹多部门力量,依法严肃处理到位。
整治之外,各地还对照“清单”全力推进常态化监管,建立健全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落实“四级包保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组织中小学教师签订“双减”承诺书,引导校外培训行业加强自律。
娄底各县市区在寒假期间开展了两轮整治行动。其中,冷水江市关停无证机构1家;涟源市关停无证机构2家;双峰县关停无证机构42家;新化县对12家机构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关停无证机构16家。
长沙市开福区相关部门在督查过程中发现,弘知教育(青竹湖咨询点)门市现场有大量学科资料。且该公司有照无证,涉嫌无证开展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经查实,督查组责令其停业整顿,退还7名九年级学生费用,清除涉及教辅的所有资料,并将该机构纳入高风险名单进行管控。
在常德市鼎城区,有4名九年级学生家长与翰硕学堂培训学校的老师私自协商,于周末在该机构进行了两次家庭作业讲解。区教育局接到举报后,立即开展行政执法,对涉事机构举办者进行约谈,要求立行立改作出深刻检查,并全区通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整治校外违规培训,越往后越难。
明面上的违规培训机构,在前期整治中,已基本被查处。还有一些机构,则在躲避整治中,逐渐摸索出“经验”,诸如“一对一”、上门家教,特别是在职教师的补课现象,隐蔽性较强,查处难度大,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
加上不少家长教育理念短时间难以转变,“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种“供需关系”的存续,客观上为违规培训提供了土壤。
阻断乱象,还需从源头防范。为此,全省各地加大政策宣传,通过媒体、主题活动等途径,进行正面引导。
2022年寒假前夕,省教育厅先后向家长发出抵制校外违规培训公开倡议书、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签订“双减”工作承诺书,引导家长和教师转变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同时转发了教育部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强调禁止在职教师违规开展培训。
全省14个市州也通过召开校长会、教师会,组织教师和培训机构作出承诺等,力求将校外违规培训遏制在源头。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摈弃“张贴=宣传到位”的传统办法,从教师、家长、学生真正关心的角度出发,简洁明了地解读政策。发挥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以微信推文、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为“双减”落地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
怀化市以漫画形式宣传“双减”政策,制作了《证照齐全机构辨别指南》《选择校外教育培训六个必须》等读物。这种通俗的形式,大大提升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认识,帮助他们科学辨识校外培训违规行为,提高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避免陷入违法违规培训机构的陷阱和骗局。
对于那些习惯“假期补课”的家庭来说,新的问题是,如何填补寒假“空窗”?
怀化市教育局给出的方案是,学校引导家长、学生,假期合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由教师来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孩子假期生活,比如,体验传统节日的亲子活动,用“多种选择”填补寒假“空窗”。
湘南的临武县为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用上了“老办法”:县教育局组织了一场“千师访万户”活动。
该县第一完全小学四年级班主任黄娟,走进学生佩佩家后发现,在广州工作的佩佩父亲,因感受到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不免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爸爸严禁佩佩画画。
得知情况后,黄娟充当起“讲解员”。她结合“双减”政策,与佩佩爸爸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告诉对方,该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并最终赢得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双减’的有效执行,需要学校教育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家长思想的转变。”这次将近1个小时的家访,让黄娟感触颇深。
据了解,临武县本次家访,共出动教师2000余人,走访家长2.4万余人次,并“对症下药”就部分学生做了跟踪调查。
“寒假喜欢干啥就干啥,音、体、美等兴趣爱好,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感觉跟爸妈的关系更融洽了。”在后续反馈中,孩子成了最大受益者。
这一场寒假整治行动,自2022年1月中旬开始,至2月下旬结束。其间,全省共组织3万余人次,在各地开展地毯式排查,相关部门出动2800余人次开展联合执法,共拆除违规广告2300余条,整治有资质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3100余起,取缔无证无照培训机构1060余家,查处“一对一”等地下违规培训200余起,处理违规参与培训的中小学在职教师12人。
治乱
寒假攻坚,是湖南聚焦关键节点的一场雷霆行动。攻坚之外,着眼“双减”全局,湖南如何做好省域内8000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避免昔日乱象重演?回顾这一年,在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过程中,湖南主要分六步推进。
第一步:“营改非”和“备改审”。
根据中央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在2021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且不再新审批新的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这说明,中央坚定校外培训回归公益属性的决心,学科类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态势将得到很好的遏制,资本也逐步流出教育培训市场。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中央精神,联合发文要求理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流程,从严把关,逐步解决学科类培训机构过多过滥问题,积极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发展、转型发展。截至2021年12月底,我省的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完成“营改非”登记,全省线下压减机构4400余所,压减率达78%。
同时,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等六部门发文规定,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且2021年底前要对原备案培训机构全部进行重新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2021年底,我省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注销或转型,压减率达到100%。
第二步:组网。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湖南引导符合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到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登记注册。目前,在平台登记且合规的湖南校外培训机构一共8072家(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其中非学科类6497家,学科类1574家。
第三步:风险管控。
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转发了《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了教育、银保监、银行三方联动监管机制,全面监管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和资金流动情况,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
以长沙为例,全市9个区县(市)均已建立了资金监管平台,综合采取最低余额或保证金、资金滚动拨付和大额资金预警等多种方式,监管账户开设率达到100%。
其中,岳麓区采用“互联网+监督”模式,通过创新预收学费“滚动划拨”监管规则,既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又坚决防范机构“卷款跑路”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例如,需消费者一次性缴纳3个月学费的培训机构,银行分4次拨付,第一次在学费入账当日拨付应缴学费的20%,第二次在第一次拨付后的第25日,拨付应缴学费的20%,第三次在第二次拨付后的第30日,拨付应缴学费的30%,第四次在第三次拨付后的第30日,拨付应缴学费的30%;缴费不足3个月的培训机构:以当次报名的学习时长平均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依次拨付应缴学费的40%、30%、30%。
而浏阳市早在2019年就与中信银行合作,搭建了全省首个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家长和学生,兼具政府权威、专业服务、行业监管功能的民办教育公共应用平台。该平台对机构的日常管理实施“账户最低余额保证+资金动态监测”制度,每个机构必须在监管银行开设专门的监管账户,并留存“最低余额”不少于5万元。
2021年上半年,平台预警一所英语培训机构资金异常,浏阳市教育局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科及时启动预案、冻结资金、主动干预,使得64名家长的预交费用全部退还到位,避免了矛盾纠纷的产生。这一措施,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消费者的申诉权利、强制商家退款的权利等。
除此之外,这还是一个兼具政府权威、专业服务、行业监管功能的公共应用平台,集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家长和学生于一体,“打造规范有序、风险可控的校外培训管理体系,让学生家长吃下‘定心丸’。”浏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朴说。
平台为每个审批办证的合法培训机构设立了专门界面,其名称、地址、办学条件、专业特长、课程特色、收费标准等都有详细介绍。家长和学生能通过手机终端,轻松了解附近有哪些机构,开设哪些课程及上课形式,如何缴费等。
同时,平台还设置了“黑名单”,第一时间向学生家长公示,让无证培训机构时时曝光、无处安身。平台上线两年,就完成机构登记321家(33家停办),信息统计4000余条,政策通知发布70余条、公布黑白名单6个批次、处理社会投诉175起。
此种“身份认证制”,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方面,管住收费风险;一方面,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认识自身具备的公益属性,并通过“政府指导价”敦促他们转向。
湖南下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10人以下、10—35人、35人以上3种班型,分类制定学科类校外培训基准收费标准,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省14个市州全部正式发布学科类校外培训政府指导价。
在收费标准最低的郴州,县市校外培训机构10人以下收费不超过25元/课时、10—35人收费不超过20元/课时,35人以上收费不超过15元/课时。
收费标准最高的长沙,以上3种班型的课时费分别为50元/课时、45元/课时、30元/课时。
全省综合测算,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整体收费标准相比指导价出台前,降低30%以上。
第四步:分类管理。
2021年12月22日,省教育厅印发《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实施办法(试行)》《湖南省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标志着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哪些合规,哪些涉嫌违规,在湖南有了鉴定标准。
同时,按照“分级指导、逐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
在长沙,市本级与各区县(市)相继成立了分类鉴别专家委员会,并制订评审方案和评审标准,共审核课程4343个,鉴定学科类培训课程2239个,非学科类培训课程2104个。
在郴州,宜章县实行课程备案“三审”制(机构初审、专家复审、委员会审定),对授课内容进行严格比对,坚持把减轻学生负担放在突出位置,坚决纠正“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现象,解决校外培训的短视化、功利化等问题。
……
第五步:专项整治在职教师违规培训。
地处湘西的保靖县,针对校外减负工作,把“是否从严查处中小学在职教师违规从事校外培训”作为督导重点,每月至少到校督导1次。县“双减”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完善的工作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工作滞后或不作为的单位。公开曝光不作为、慢作为,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培训等典型问题,以及校外培训机构重大违规违法行为,对舆情反映、群众举报强烈的典型问题,进行挂牌督办。
保靖县提到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培训”,并非个案。调研中,多地群众反映这一现象,这也引起了省教育厅高度重视。
2022年5月6日,省教育厅发布通知,决定从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在全省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校外违规培训专项治理。
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校外违规培训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凡发现在职教师涉嫌从事校外违规培训线索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对涉事教师先暂停工作、再调查处理。
同时,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办把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校外违规培训,纳入真抓实干激励事项考核指标,以及对市州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评价指标。对有投诉举报但零查处的地方,将在考核评价中视情况予以扣分。
第六步:从行政监察迈向社会监督。
经过1年时间的压减、规范、整治,下一步落实日常监管,仅靠行政监察远远不够。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尤其社会监督,对于推动“双减”走实走深,确有助益。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全省各地相继研究出台了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举报办法,聘请了社会监督员。
如,邵阳市聘请36名同志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岳阳市教体局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和宣传单等方式向全市公布了“双减”工作举报邮箱、电话和网址,充分借助“朝阳群众”力量,监督和举报各级各类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在落实“双减”政策中的违规行为,做到有报必查、有违必究。
常德市鼎城区通过畅通社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隐形变异等违规校外培训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治理氛围。2021年秋季以来,通过网络和电话受理群众举报线索20个,并全部处理到位。
强执法
宜章县玉溪镇学校是一所拥有3000多名学生的乡镇中心校。虽然地处城乡接合部,但“双减”之前,位于其辖区范围内的校外培训机构,也达到13家。
在管理过程中,为解决教育部门人手不足的问题,该县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下沉至学校,形成了由学校带头“侦查”、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其他行政部门联合执法的“战术”布局。为此,玉溪镇学校委派专人到县教育局“双减”办负责部分工作,参与联合执法行动,校领导利用周末时间,对校外培训机构“明察暗访”,也已成为常态。
“我和学校纪检委员李新祥,经常周末的时候去河边‘蹲点’,看见背着书包的学生就跟着,看他去哪里。”校长胡本孝说,因为前期对家长做过抽样电话调查,发现仍有20%的家长有学科类培训的需求。为了阻断这一源头,他和同事每周末会在街上寻找疑似去参加培训的学生,最终“摸到”暗藏的违规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劝说,并将掌握的情况上报给教育局,由县委组织开展联合执法。”
“相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更贴近学生,了解他们课余时间都在干什么,也能第一时间掌握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办学行为。”宜章县教育局民成职站站长谭仕华说。
“双减”后首个寒假的攻坚行动,“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
“5个县市区和2个园区,目前只有2个县市成立了单独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股。”据湘潭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力量、执法能力、执法经验,都较为欠缺。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科、股),是目前省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第一个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但因为刚创建不久,人员也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缺乏专业行政执法经验,对行政执法流程、处罚文书、行政强制等业务不熟,对于如何执法心中无数、底气不足、腰杆不硬。
且校外教育培训市场体量大,涉及多方利益主体,情况比较复杂,违规培训禁而不止,监管执法难度很大。
类似情况,不仅湘潭市有,也不仅湖南有。
2022年1月29日,为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重罚,扎实推动“双减”落地见效,教育部、中央编办、司法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以解决部分地方存在的执法统筹不够、合力不强等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此意见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健全校外培训监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执法、协同、衔接机制。
中央“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但从办学审批法律权限和近期中央相关部门的政策表述看,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联治共管,且由教育部门牵头是基本趋向。”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刘静,在谈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分类管理时表示,在实际监管中,教育部门必须担起责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主动联系、主动沟通、主动推动。
按此要求,湖南建立了“双牵头”机制,即教育部门负责牵头,治理规范“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查处由中小学在职教师组织、参与的违规校外培训以及“无证无照”违规办学黑机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牵头,查处未办理营业执照的校外培训机构以及价格欺诈、虚假广告、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2022年寒假期间,怀化市建立全市集中整治违规培训情况日报制度,各地机关单位、学校、乡镇、社区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分类形成校外违规查处线索。
其下辖的通道县,由县教育局牵头,发动各机关单位、街道、社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等部门,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摸底排查,形成工作台账,摸排出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7家。在双休日、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县教育局还安排干部开展巡查和暗访60余人次,校外培训违法违规线索,一经发现,立刻处置。
在岳阳市,各级教育部门充分调动单位行政和社区干部力量,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着力整治、查处了70多家违规办学机构。岳阳楼区构建了“街道(乡)、社区(村)、网格”常态化摸排与整治机制,对摸排到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整改时间表,制订整改措施,逐一整治,逐一销账;华容县则实施“县区包乡镇、乡镇包社区(村)、社区(村)包小区(组)、小区包楼栋”的“四级包保制”,组织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全方位、无死角。
益阳市赫山区采取“双线三级包保制”,全面排查与常规治理同步进行。一线是指乡镇、街道,实行乡镇街道包社区、社区包小区、小区包楼栋的三级包保制;另一线是指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实行教育、市场监管、公安部门班子成员包乡镇街道,乡镇中心学校党总支、城区责任学校和各乡镇街道派出所、市监所班子成员包片,学校教师包班级的三级包保制。
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湖南坚持重心下移,由市县属地管理,同时严格执行《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充分发挥督学作用,对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力、校外培训治理不到位及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情形的,依法对被督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省教育厅表示,湖南将推动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意见,探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路径和办法,全面提升校外培训监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据了解,首场针对全省教育执法队伍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已于2022年5月完成。
C篇:主阵地的担当作为
“双减”是一场持久战。
当校墙外的雷霆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校墙内,教育的主阵地,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正聚焦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省教育厅提出的要求主要有——
积极探索“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模式,落实作业校内公示和作业管理教师承诺制度,构建学生作业负担问题家校协同治理机制,把作业管理抓得更精细、更规范;
坚持自愿原则,合理安排时间,严格收费管理,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公益资源、积极拓展线上免费优质资源、审慎引进校外培训资源,确保年底前全面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和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到“优”转变;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课堂教学与考试管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高中招生考试改革;
……
湖南,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双减”的根本目标,以标本兼治思路,推动中小学校教育减负增效,有力彰显了主动作为的使命和担当。
力推“五项管理”
减轻作业负担,“减量”容易,“提质”才是难题。
2022年2月,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公布年度工作要点。其中,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和考试管理”,描述如下:全面落实“五项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作业统筹管理制度和作业公示制度,出台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推动各地各校通过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举办作业设计大赛等,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大幅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提高命题质量,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自有学校教育始,作业就一直存在,其形态也基本以书面为主。在“双减”政策牵引下,作业要减量,教学质量要提升,怎样兼顾二者、科学设计作业,学校和教师的困惑,其实挺多。
采访中,记者收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为什么同等量的作业,A学生1小时可以完成,B学生需要2小时?
不同学科的作业,怎样做到“量”的相对均衡?
非书面作业,怎样设计,才能既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
长沙市也曾在2021年专门开展了一次中小学作业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时间控制难、难度把握难、题量设计难、形式创新难,成为全市中小学作业设计和实施中的“四大难”。
从记者采访到机构调查,从一市到一省,“四大难”问题普遍存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如果只是单纯在“时间”“题量”上做减法,却回避这些难题,作业减负就无法实现从“治标不治本”向“标本兼治”的飞跃。
但,若想仅凭某位教师、某所学校,解决这“四大难”问题,可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专门针对作业设计,以区域为单位,组织教研人员开展研究并下校指导,在湖南全域迅速推开。
长沙市教科院组织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结合具体的基础题、拓展题、实践题样例,为各学校讲解校本化作业设计的方向、思路和基本原理。同时,开发“智慧作业库”——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编写,以单元(章节)为整体、以课时为单位,遴选开发与教材配套的作业库。其“智慧”之处在于,每道题都有预估完成时长、得分率,供学校使用时参考。
衡阳市先是召集全市近百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开展“小学数学3—6年级如何优化设计课堂课后作业”交流研讨活动,再举办首届中小学优秀作业设计案例现场展示答辩活动,收到30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至少有五六名教师参加,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初中数学、英语,高中物理、历史等多门学科。
作业设计,要注重适度性和多样性结合,层次性与趣味性结合,要因人而异,凸显实践性、思维性、价值性,要做到时与量相结合、独立与合作相结合……
研讨的,是作业;点燃的,是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的激情。
而这样的研讨与“激情燃烧”,在湘潭市岳塘区、株洲市渌口区、湘西州吉首市……渐成常态。
在区域教研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管理,合理确定各学科、各年级作业比例结构,确保作业总量合理。同时,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时间,以确保小学生、初中生睡眠时间达到10个、9个小时。
告别了原来“多刷题、反复练”的作业布置思路后,越来越多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成为各校作业的主流。
2022年初,株洲市天元区隆兴中学,推出了一组项目化作业——寒假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什么?真的没试卷作业吗?”2108班的谢芸陈依激动也好奇。挑选课题时,她一眼就选中了《双减政策下株洲市天元区七年级地理寒假作业布置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什么都是第一次,尤其前期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不停地‘折磨’指导老师,一次次开碰头会、视频会……磕磕绊绊,改了又改,历经3周,终于将准备工作做好。”谈起“困难重重”的初体验,谢芸陈依恍如昨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时,经常为了一个段落、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词,不分白天黑夜地与组员讨论。”
“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成长。”被谢芸陈依和组员反复“折磨”的指导老师任天南说,“接到任务后,我结合任教的地理学科和当下教育热点,确定了此主题。”
为了辅导好学生,任天南做了如下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队伍培训,自学,认真研究“双减”政策,了解本区城区学校的划分,查阅社会调查实践和项目化学习的专业书籍,等等。
最终,从制订研究框架,到优化完善,再到定稿,任天南和学生们如期完成了此次特别的作业,并在学校获奖。
目前,隆兴中学已开展两期社会调查。一个月的假期时间里,大到查找主题相关资料、撰写实践报告,小到确定调查所需样本人群结构、选择线下问卷发放地点,师生们共同努力,成就一个个优秀的项目化作业。
如果说,任天南是在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平衡中,寻求优化作业设计之道。那么,宜章县五岭镇太平里小学教师杨伟华,便是在兼顾优等生和潜能生之间,寻求作业分层之法。
这是一所安逸而偏远的乡村学校。
“笨鸟先飞”,是在这所学校任教的杨伟华曾经根深蒂固的理念。作为六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他所教班级的语文教学质量,在全镇名列前茅。“当时我觉得,时间多凑一点,作业多练一点,是有效果的。”
“双减”政策落地,学校突然要求减少作业量、取消期中测试,家长焦虑,杨伟华也十分着急,“这会不会更跑不赢城里孩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布置作业时发现,有几道题已有不少同学会做,随即从备用的练习题中,挑选了几道难度较大的题,没想到,这些学生并没有因有难度而抵触,甚至挺开心。
“语文学科是否也可以尝试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与评价,让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想到学校曾申报并结题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使用研究”课题,杨伟华立即请教课题组的教师。
“我把学生按知识掌握程度分成四个等级,让上一个等级的学生批改、辅导下一个等级的学生的作业,不仅为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还设置小组固定、临时交叉、自由搭配等作业分层评价方式。”一个学期下来,杨伟华用“愿学、乐学”这两个词形容学生现状。
经过近一年的持续推进,汇总到省教育厅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作业的总量和时长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分层设计、精准布置、精细批改等,已成为学校作业管理的新思路。
与此同时,以“无纸化”为特色的考试改革,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及家长的支持。
2022年1月12日,岳阳市岳阳楼区枫桥湖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以“开心大闯关”为主题的无纸化考试,便是一次成功尝试。
最初听到孩子期末“不考试”,“恐慌”成了很多家长描述自己心情的首选词。
作为学校校长,刘新堤刚知道考试模式要改革时,有两点担心:学生是否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师是否会因此降低自身专业要求。
学校把这一问题列为2022年的教研工作重点。从前期组织动员、方案制订,再到道具准备、人员分工,老师们把握每一个细节,还动员家长志愿者加入,让他们转变角色,成为考试的参与者,亲身体验,也给孩子通关增添勇气和信心。
学校教导主任李喆文说,当学生的能力不再以冰冷的分数和排名呈现时,当学生不再成为僵硬的“学习机器”时,他们优点更能凸显,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在改变。这些,家长们都看得见。
“三点半”全覆盖
课后服务,是推动“双减”走实走深的重要一环。
2021年10月28日,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部门联合制订并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双减”之后,官方怎样带娃,湖南给出了具体要求——
课后服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后服务,学校要唱主角;
课后服务,坚持自主自愿、公益属性、全面育人、主动公开四原则;
课后服务,2021年秋季学期实现全覆盖;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课后服务,需增强吸引力和有效性,可补习答疑,但不得讲新课;
课后服务,可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可在区域内均衡配置师资,可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可适当引进优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
课后服务,各地按照“一校一案”审定学校工作方案;
课后服务,收费政策、经费来源、绩效核定等,相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提供保障……
《办法》的出台,为湖南各地开展课后服务提供了基本规范,受到了广大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家长的欢迎。
城区“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
在长沙、株洲等城市,课后服务开展较早,无论是师资、覆盖面、课程设置,还是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都已相对成熟。
比如,株洲市天元区,早在2018年便率先在城区小学开展课后服务试点工作。2020年,该区“三点半”课堂全面升级,并于当年实现课后服务覆盖所有城区中小学校。
比如,长沙市雨花区,早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就实现了“三个百分百”:课后服务公办中小学100%开展,有需求的学生100%参加,有午餐需求的学生100%落实,并因此入选教育部首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是湖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五大门类20多种80多个小组。”2022年4月,记者在沅江市政通小学采访时看到,美食、剪纸、泥塑、武术操、阅读、书法、计算机编程等各种特色班让学校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报名要抢。”校长徐炳泉介绍说,学生们每天都盼着特色班上课时段。
然而,在农村地区,因为各种原因,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落后于城区。
以汉寿县为例。
该县2020年春季学期,8所城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近2万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了90%。与此同时,占到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70%的农村学生,基本没有参加课后服务。
这一群体,人数超过4万。他们没有参与,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课后服务,甚至在他们的家长看来,农村孩子更需要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广大的农村地区,孩子如果想发展艺体等兴趣爱好,除非学校有相应课程,很难在校外找到,即便有,费用也让很多家庭承担不起。
2021年初,汉寿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将农村集镇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纳入全县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当年春季学期,汉寿县正式启动农村集镇中小学免费课后服务。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决不能只关注城区的一小部分学生,应将教育发展的福利更多惠及乡村学生。”汉寿县委书记周功表认为,要真正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就得让城镇和乡村学校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政策福利。
统计显示,2021年汉寿县义务教育阶段,8所城区学校和45所乡镇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参与学生53628人,参与率94%。全县课后服务采取“作业辅导+兴趣活动”的模式,各中小学则根据学校实际,在提供作业辅导的同时,开设乒乓球、美术、手工剪纸等兴趣小组。
从一纸文件到落地实施,不仅汉寿县,湖南很多的县市区,都在为“2021年秋季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而努力。
2022年1月24日,全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公布:湖南课后服务,实现学校100%覆盖。
接下来的任务,是怎样实现高质量的全覆盖。
作为服务提供者,三湘大地上,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应自觉担当起课后服务提质升级之责任。
2022年的春天,一场中小学生课本剧比赛,在永州市零陵区上演。
零陵区阳明芙蓉学校,将课本剧与戏曲相结合,选择《梅兰芳蓄须》作为参赛剧目——孩子们惊艳亮相舞台,尽情演绎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的故事。
“学习课文时,我知道了‘梅兰芳’的名字。通过这次排练,我才真正走进‘梅兰芳’,体会到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主演何睿说。
“我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能继续在校园内,用好戏曲、传承戏曲,和孩子一起满腔热情、理直气壮地在戏曲中讲好中国故事。”学校校长何会英说,此次比赛能有如此精彩的呈现,学校戏曲课后服务社团功不可没。
阳明芙蓉学校,立足课后服务主阵地,聚焦“传统文化特色”,构建“基础”+“拓展”课程体系,开设包括戏曲在内的剪纸、武术、国画、经典诵读等12门兴趣拓展课程。
课后服务提质升级,有人选择“凸显特色”,有人选择“优化课程设计”。
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设有“劳动与创新”课后服务课程。谁也没想到,这门最初报名学生仅有20余人的课程,如今,却成了全校最“热”的社团——吸引了1111名学生参与。
学校小学部教师袁昭说,如此超级大反转,得益于隆回县教育局组织名师团队与学校共同完成的课程优化设计:开发两本教材,《劳动与创新》和《非遗·探究·创意》;配备每节课所需教学资源包、优秀教案设计和课件PPT;录制示范性微课。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融合地方传统文化与特色手工劳动,依托当地劳动教育基地,构建了“小主人”日常家务劳动、“小传人”文化传承劳动等“8小”劳动课程体系。
以“小传人”文化传承劳动之制作隆回县传统小吃水密花粑粑为例,老师会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先认识水密花,然后到劳动基地亲手采摘水密花,再回到劳动教室制作粑粑,最后搭建水密花粑粑“吆喝大赛”卖场。
从体验简单劳动到自主创意劳动,从了解、体验劳动过程到享受劳动成果,参与其中的学生全程兴奋不已。
隆回县教育局和学校的“倾力合作”,还有一个典范,不得不提——将“非遗文化教育、非遗创新教育、非遗劳动教育”合一的隆回非遗科技劳动教育。
这门课程的资源研发工作,与万和实验学校“劳动与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由学校——桃花坪街道群贤小学团队,与县教育局组织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名师团队共同开发完成。
从2020年9月开始,该课程就在群贤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开展课后服务。不仅如此,2021年,群贤小学劳动教育项目负责人,教师马柏容,曾多次在当地中小学送课,较好地发挥了城区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
“给滩头镇三面九年义务制学校上《滩头年画风——环保购物袋》,给花门街道城西学校上《环保袋上的年画》,给岩口铺镇藕塘完全小学上《非遗立体画的创作》示范课……”
马柏容回忆着去过的学校与上过的课程,“我从农村学校成长起来,再次回到农村学校,看到年轻老师渴望成长的模样,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感到格外亲切。他们年轻,他们乐于思考、善于创新。与其说是示范,不如说是互相学习。”
2022年春季,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联手打造,省内外知名专家、名优校长和一线教师精心研发,专为全省小学课后服务量身定做的精品阅读资源——《悦享课堂》正式发布。
与戏曲、滩头年画等基于本校校情研发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不同,《悦享课堂》是一套借助阅读形式,涵盖理想信念、多彩生活、壮美山河、文化传承、生命之美、历史时空、科学探索、自然之美8个主题,潜移默化浸润学生心田的课后服务资源体系。
湖南省新华书店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遵循公益性、开放性、服务性、便捷性原则,集成《悦享课堂》在内的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众多优质出版资源,建立由德育修养、人文传承、数理逻辑、艺术审美、科学实践、体育竞技6大板块构成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聚焦教育行政管理、学校实施、教师上课、家长选课服务4个向度,将于2022年下学期正式推出集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线下资源、培训支持“五位一体”的智趣课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出版人、教育人的责任担当,把他们连在一起,催他们步履不停,持续推出有温度、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优质产品,让孩子们在快乐自在的课后生活中逐渐获得适应未来生活的高阶思维、科学素养、劳动技能,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用足45分钟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后,如何切实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玉清说,这是“双减”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难题。只有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能,才能确保减负后的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2022年,全省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重点有三:完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
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都要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省教育厅将对各地的质量监测结果,逐市逐县进行对比分析,并以适当方式公布,同时将监测结果作为有关评价考核、评优评先、经费分配的重要参考。
不仅如此,各地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水平、经费投入力度等情况如何,亦将在全省范围之内,以适当方式分析比对。
目标所指,已然十分清晰——更好地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离不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双减”的政策目标,与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的阶段目标,至此融合。
坚持五育并举、坚持学生为本的课堂改革,大势已起。
先知先觉者,先行先试。
早在2016年,湘潭市雨湖区就提出了“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主题,其基本思路,一是理念的改变,让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二是策略的改变,物理空间建设、课程建设等悄然进行;三是设计的改变,通过自学、互学、展学环节突破重点难点。
“这与‘双减’的政策要求完全一致。”雨湖区教育局局长谭先玉颇为自豪地说。
5年来,雨湖区邀请数十位省内外著名课改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构建了“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团队培训机制。全区中小学校形成了各自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课改氛围越来越好。金庭学校、风车坪学校、云塘学校、江南学校、湘锰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走班式教学。韶西逸夫小学组建课改核心团队,带动教育生态圈内的学校推进课改工作。立云学校通过“小课题微研究”破解课改推进难题。熙春路逸夫小学通过课堂教学管理与教师绩效评价挂钩,确保每一堂课的实效性。金庭学校遴选班级运用信息化打造智慧课堂,利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一批学校建立了特色课程体系,如曙光学校的七彩课程,风车坪建元学校的STEAM课程,金庭学校的卓雅课程,风车坪学校的“1+N”课程和韶西逸夫小学的Trips特色课程等。
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智慧教育应运而生。
2021年12月16日,湖南省“智慧教育赋能课堂学科教学创新发展”主题研讨会,在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报告厅举行。会上,该校副校长蒋玲丽以“智慧赋能课堂,减负增效提质”为主题,分享了学校的智慧课堂。
一中双语建校仅4年,但各项教育教学指标稳居长沙市芙蓉区前列,这源于学校班子成员从建校之初就确定的观点——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才算真正踏入了深水区。
在此思考下,一中双语依托“智慧教育”,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实现了减负增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
智慧课堂,是什么模样?
教师可以运用智能设备开展教学,可以在智能课堂后台采集汇聚教学行为、教学结果相关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生成各类数据统计结果。
具体以数学科目为例。
经过“智慧”分析,学科课堂作业,人均用时、提交人数、平均正确率、正确人数、错误人数等数据,一应俱全;考试结果运用,学生失分原因,是审题不清,数学基本技能不足,还是知识结构不全面,一目了然。
“运用智慧课堂后,对比学校2020级660名学生两次考试结果的数据,共438位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且平均成绩提高11.67分。”蒋玲丽说,这就是运用智慧课堂推动教学改革的直观效果。
这样的智慧课堂,正在长沙市不少学校推进。
“双减”之下,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长沙市提出了“智慧赋能”“规模化因材施教”“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主题。当“智慧教育”与实效课堂建设紧密结合,老师能对每个学生的学情都做到心中有数,且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布置个性化的练习。
这样的智慧课堂,彰显的是技术赋能教育、赋能“双减”,给课堂45分钟带来的新变化。但,与技术革新相比,作为课堂教学行为实施者的教师,其理念、方法的革新——从“我讲你听”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键。
永春中心学校,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乡村学校,也是一所有着121年历史的学校。
历史需要传承,但那些落后的方法、理念,该舍的,亦需舍弃。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总也提不高?因为大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主导着讲、细细地讲,“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言堂”“满堂灌”“一问一答”,普遍存在。
2021年10月,学校教师正在积极准备参加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2.0考核,以及2021年度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在线集体备课大赛。
恰逢“双减”提出,学校教师唐雅娜和她所在的语文备课组一致认为,要趁此机会改变,要将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学堂。
“这次,我们备课组选择上文言文。”决心已定,但唐雅娜仍有些担心,“以往,在教师们的印象中,七年级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薄弱,翻译课文的能力较弱,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畏难心理。另外受年龄限制,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容易停留在表面,缺乏质疑能力。”
担心归担心,先试试再说。
在教师努力“放手”后,学生给了他们惊喜:“他们甚至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就能提出一些连我们都没预想到的问题。”包括唐雅娜在内,所有的语文老师雀跃着,“课堂存在质疑,说明学生在动脑筋,不正是我们想要打造的、有‘辩论声’的课堂吗?我们为什么不坚定地摒弃传统教法?”
无数次对课标的深入研读分析后,备课组对教案进行了4次修改,并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小组讨论中轻松地完成全文学习。
课堂上,学生“金句”频出,掌声不断。课后,学生围住唐雅娜,“老师,原来文言文那么有趣!”“老师,我已经可以背出全文啦!”“老师,其实我们还应该这样做……”
这节课,是学校所提倡的“掌声、笑声、辩论声”高效课堂的一个缩影,也为永春中心学校在“2021年度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在线集体备课大赛”中,赢得了二等奖。
“学校12支队伍参加,竟有7支获奖,这在乡村学校很不容易。”唐雅娜骄傲地说道。
技术或人,方式或理念,课堂改革的核心,始终是学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融五育并举于课堂,越来越多的学校,构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
“桃花纷纷夜来央,沩江唱晚是滨江。”
一首改编后的《少年中国说》,拉开了宁乡市白马街道滨江小学2006班“道德讲堂”思政课堂的序幕。学生谭咏琪的妈妈,用一幅幅图片,用一个个动人的真实事件,用自己身为医务工作者丰富的一线抗疫经历,给孩子们上了生动而有意义的一堂课。
“我班每周都有一节‘道德讲堂’,课堂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讲亲身经历、红色或励志故事。”班主任何晓曦介绍。
学校副校长颜凤的描述中,类似思政课,在宁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红花”课堂,它和“小健将”体育与健康课堂、“小才子”美育课堂、“小能手”创新探究实践课堂、“小帮手”劳动综合实践课堂,共同被称为“五课堂”。这既是宁乡落实“双减”的创新之举,又是该市对标五育并举的落实之策。
在株洲市天元区凿石小学,则将“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理念,贯穿于课程建设全过程。
每天午间15分钟,是凿石小学琢玉微课的直播,这源于学校美育系列“琢玉微课”——涵盖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语言艺术(诗歌、故事、戏剧、小说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歌剧、音乐剧等)四大块内容。
美术老师丁小钰,擅长国画。2019年,正逢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她发现孩子们特别爱看这部影片。电影里,那些中国风元素,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她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开发了水墨系列微课。
在制作过程中,丁小钰经历撰写脚本、制作课件、设置分镜头、录制微课、剪辑与配音等多个环节。
“起初,我们并不熟悉视频剪辑软件。”丁小钰说,学校专门调动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师资对他们进行培训,细心讲解了“绘声绘影”等系列软件的各项功能与操作技巧,解决了技术上的燃眉之急。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眼界大开,艺术鉴赏能力有了提升,还掌握了一些基本艺术知识与技能。
从教研组集体备课落实内容,到音体美老师整合资料,再到确定脚本、制作相关微课视频,“琢玉微课”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美育的最大效用。
“除了开阔眼界,培养审美能力,说不定某一堂微课,还会成为学生寻到自己爱好点的契机,为他们的明天创造无限可能。”这是凿石小学副校长彭仲飞的憧憬,也是“教育”应有之义。
课改路上,已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D篇:生态圈的良性回归
“双减”治标,评价治本。这场“双减”战役的背后,是对教育规律的理性回归,其最终指向的是教育生态的重构。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在湖南全省,借助“指挥棒”的力量,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一场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的“生态战”,正在进行中。
评价改革的“湖南方案”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工作,他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其落脚点在于回到“人”,回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
2020年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龙头之战”“升级之战”“最硬的一仗”来部署和推进,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具体到湖南来说,高规格部署、高起点谋划、高要求落实,成为教育评价改革深度推进的战略要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被列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连续两年被列入省委深改委工作要点、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措施重要内容和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任务……
2022年全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国贤再次要求,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高规格部署之下,教育评价改革一跃成为年度热门话题。
这“最硬一仗”究竟怎么打?如何在落地实施过程中结合实效讲好“湖南话”?怎样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一道道思考题摆在了湖南教育人面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2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立足湖南的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是全省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刻体现着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倾向,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
——以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构建评价体系引导育人理念更新,遴选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出台《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开发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改进评价方式完善教育质量考查,注重突出多元评价、过程评价、智慧评价、诊断评价;突出减负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亲子关系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围绕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等方面,由长沙市等5个市、衡南县等13个县市区承担教育评价改革地区试点任务,由衡阳市等9个市州、长沙市芙蓉区等64个县市区承担项目试点任务。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见效。
从高起点谋划到高要求落实,桩桩件件事关教育评价改革的举措推行,湖南成功获批全国评价改革试点省,教育评价改革的“湖南样本”有了更清晰的模样。
就拿长沙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来说。
2013年12月,长沙市被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自此,一场围绕稳妥推进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拉开帷幕。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实施教育增值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实施、注重结果诊断改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一条大道”,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2020年,《湖南长沙:“增值评价”改变区域教育生态》入选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长沙是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要想区域推进这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这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究竟该从何处着手?面对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等不同类型的评价主体,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待二者之间的差异?
“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这是长沙给出的答案。所谓“增值评价”,即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学校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学业质量增值变化,分离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经济地位等不可控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计算学业“增加值”和学校“净效应”,实现“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进而客观精准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
如此一来,仅仅只是“升学率”高的学校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眼中的“天之骄子”,越来越多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因“增值评价”的施行,一跃成为长沙教育版图上的一颗颗闪亮“新星”。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办学者有了更多的底气与勇气赛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推行“增值评价”的同时,长沙市教育系统乘着信息化技术的东风,借大数据、人工智能之力提升教育综合评价质量,撬动整个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长沙在全国首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电子地图”,实现评价大数据全息纳入,将采集到的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结果数据等分类整理、分级储存、分层呈现、分权调取,集成学生数据社区,打造以服务为导向、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评价”,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和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动态科学依据。
一方面,以长沙为代表的省内发达地区,教育评价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另一方面,即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市州,同样未曾停下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脚步。
在怀化市,探索完善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考核机制,围绕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来重构地方教育生态,早已成为当政者的共识。
自2020年以来,怀化市每年制定《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方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党委政府履职情况、年度教育重点工作和奖惩项目三个板块,分别占20分、70分、10分。以过程管理、年底资料核查和现场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每年抽取三分之一的县市区进行现场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列入县级政府绩效考核依据,作为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奖惩、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有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紧箍咒”,这一方教育的风景也有了更多“青山绿水”——各县市区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格局,落实教育职责成为当政者的第一要务;各地党委政府日渐形成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观,不再简单地以升学率来考核教育局长、校长和教师;一线教师从育分走向育人,“自由呼吸的教育”随之而来。
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都踏上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之路,以勇气,以热血,以谋略,高要求落实政策精神,共同绘就教育评价改革的“湖南方案”。
招生改革撬动生态之变
重点班仍巧借各种名目存在,不过是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跨市州“掐尖”招生屡禁不绝;城市学校“内卷”严重,一场场事关优质教育资源的“装备竞赛”愈演愈烈;乡村学校优秀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县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令人担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排名情况不容乐观……
上述种种,一度是湖南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无论是“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还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湖南行动,所有的改革与探索,无不与立足省情的教育生态之痛息息相关。
“双减”之下,教育何为?
这是湖南教育人所面临的一场直指人心的重大考验。
当教育焦虑日渐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努力寻求破解之道,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当然,也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事实上,早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之前,湖南教育系统便以高位推进的姿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政治担当”,回应百姓关切,致力于重构省域教育生态,还这一方教育以灵动之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掐尖”招生现象屡禁不止。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涌向县城,县城里的“尖子生”向市州聚集,各市州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则奔向省会城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现实的语境之下,教育焦虑在无形之中被传导,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以某种异化的方式寻求更优的教育资源成为大势所趋。
乱象之下,利剑祭出。
2020年4月,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公办学校划片入学,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跨市州招生。公办普通高中由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在所辖区域内划定招生范围。未经省教育厅批准,公办普通高中严禁以任何名目跨市州招生。未经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公办普通高中严禁以任何名目跨县市区招生。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办同招入学等政策,坚决遏制“掐尖”招生行为。
这是立足长远的教育发展之谋,如同一把利剑,斩断了跨区域“掐尖招生”的生源输送链。市州之间、县市区之间赫然立起一道禁止生源无序流动的高墙。高墙之下,“生源大战”被按下了暂停键,从涵养水源出发,重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抢跑”被明令禁止,从教育规律出发,为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跑道”……
事实上,早在政令颁布之前,就有不少地方在尝试着进行改革,成为营造地方教育生态的先行者。
“名校决不能是少数人的名校!”早在2014年,桃源县就对省示范性高中桃源县一中的招生政策进行改革:指标分配,分校划线,等级入围,艺体计分,择优录取。
在当年,将80%的招生指标下放到学校,这是一个足以改变“桃源教育版图”、惠及子孙后代的“大招”。在此之前,桃源县一中招生凭的是一张卷子,依据中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一些乡镇学校能考进一中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甚至为了不被“剃光头”,办起了重点班“拔苗助长”,将其他孩子甩在了一边……
招生指标数的下放,如同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活了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池“春水”。乡镇学校学业成绩出色的学生不再一门心思地往县城挤,重点班也不见了踪影,地方办教育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教师也有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县域教育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焕发出勃勃生机。
办成一流学校,固然是使命使然,但营造地方良好教育生态,同样是办学者立足长远、力促教育均衡发展的胸襟与担当。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从桃源县一中的先试先行到指标生招生政策在全省层面的陆续落地,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加入了教育生态建设者的行列。
前不久,长沙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2022年长沙优质高中指标生计划将提高到60%。换言之,区域内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按60%的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同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每一所初中学校的学生,只要在校内表现突出,都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学习。
无独有偶,又一项中考招生改革政策重磅袭来。
从2022年开始,长沙市教育局取消集团化办学的“直升生”政策,所有初中毕业生都以中考成绩为凭据参加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在肯定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扩充教育优质资源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严控办学规模、建立退出机制、强化内部管理这“三板斧”成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利器。
……
名校的光环效应减弱了,学区房“降温”了,百姓心中的教育焦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自信力与获得感。
多元评价推动五育并举
经由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行,省域教育生态正在潜移默化间发生着改变。紧盯着分数、排名的学校少了,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多了;对教育教学成绩的衡量不再“一言堂”,多元评价主体带来了多元视角。
多元视角下,究竟什么样的学校算得上一所好学校,有了更多元的回答。
嘉禾县,湖南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县之一。
“试点就必须勇于破解难题,为推动全省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嘉禾样本’。”用嘉禾县教育局副局长王伍英的话来说,敢于攻坚克难,正是试点县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学校评价无法具体量化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嘉禾教育人迎难而上。
嘉禾县教育局督导室与教科院联手,构建学校教育管理的“三色”评价指标体系。所谓“三色”,即保持教育本色、塑造校园景色和创新发展特色。其中,保持教育本色,涵盖师生思政教育、校园安全保障、校务财务公开、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指标;塑造校园景色,包括现代教育治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业进步等指标;创新发展特色,指的是可申报一项学校特色,如集团化办学实践、教师实力评价改革、促进学生个性成长评价尝试、主题文化建设等。
很长一段时间,一说到教育评价改革,不少校长、教师有顾忌,不敢试,不想试;一谈到特色发展,就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下滑。对此,嘉禾县教育局“正本清源”,明确表示,学校特色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突出某一项教育活动来引领带动各项教育教学,最终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博雅学校“武术进校园”活动远近闻名;石桥中学开辟菜园、花园、林园和果园,大力发展劳动教育;文家学校引导学生立君子之德,以崇高品德绘就人生底色……学业成绩不再是评价学校发展的唯一标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每一所学校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在构建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区域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在某种意义上“倒逼”学校做出改变。
早在2010年,岳阳市便将体育列入中考必考科目,满分为100分,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在这里,体育被视为和语文、数学、外语同等重要的科目。常言道,看重什么,就考核什么。当这根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从考试一百分到健康一百分,学校的教育生态也发生了改变——清晨,学生围着操场晨跑,迎接第一缕朝阳;大课间时分,武术操、探戈舞、传统游戏等五花八门的课间活动一一呈现;体育课也不再随意被挤占,强身健体的意识融入每一个教育人的心中。久而久之,“小眼镜”“小胖墩”的身影越来越少,孩子们拥有了强健的体魄,也多了一份阳光与自信。
在不断完善学校评价制度的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亦不容忽视。
怎样才算好老师呢?
高尚师德,一直是我们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比如申玢彦,这位全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这位邵东市第一中学教师,便是一位有着高尚师德的基层教师。
身为特级教师的她,早已年过半百,本可过着舒服的日子。然而,申玢彦却毅然提出援疆申请,也自此开启了她的支教生涯。在鄯善县第一中学,申玢彦成为当地化学教学的“标杆”,并以一对多的方式培养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正当她全力援疆的同时,同为教师的丈夫却被确诊为癌症。开学季,一边是携手半生的丈夫需要照料,一边是边疆学子渴望老师早日返校,两难之际,申玢彦决定“带着丈夫去援疆”,再次踏上支教之旅。
与申玢彦一样,邵东市还涌现出长年“以背为桥”接送学生上学的“走遍中国·最美教师”刘力平,以大爱之心智救煤气中毒学生与家长的朱雄军、许卫东,十年来独自撑起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李艳春……这些近在身边的优秀教师,成为邵东数千教师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该市开展“纯粹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评价改革,从正心、养德、铸魂、赋能四个维度出发,让教育像教育的样子,让教师像教师的样子,营造一方纯粹教育生态。以铸魂为例,邵东市推行以“党员+典型”双引领,一方面持续实施党建质量巩固工程,号召党员教师用过硬党性锤炼过硬师德;另一方面,对教师群体中的优秀典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推介,编印《叶的事业》《我是老师我自豪》《花开的声音》《邵东教师》等书刊,感染带动全体教师潜心育人。
有了甘愿扎根教育这片热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学生评价而言,它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守护。
对常德市第六中学而言,以评价改革促五育并举,正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学校党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明确各自职责——党委书记牵头德育评价改革,校长牵头智育评价改革,3名副校长分别牵头美育、劳动教育、体育体质评价改革,既各自主政一方,又相互协调配合,并面向全体教师召开“评价体制改革推进大会”。
“我们一改过去以智育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将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从‘一指独大’到‘五指平齐’,才能将五育并举真正落到实处。”在常德市第六中学党委书记程光明的理解中,优化教育评价改革办法,是打赢这场教育生态守卫战的关键一役。
为此,常德市第六中学且行且思,变单向评价为全面评价、变抽象评价为清晰评价、变共性评价为校本评价、变松散评价为捆绑评价。
虽然智育评价简单,但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要想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评价标准,却并非易事。
怎么办?
为解决评价抽象化、模糊化的问题,常德市第六中学对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评价实行分数制呈现,各项考评的基本分均为100分,并纳入学生学期学业成绩予以评价考核。例如,德育基本分100分,另设置奖励分20分,每学期获得95分以上为优秀等次;体育分过程性评价20分、体能与技能测试项目80分,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为必选项,每学期参加1个必选、2个体能自选以及1个技能自选共4个项目测试;劳动教育按学期赋予学分,三年满分100分,修满60个学分才能合格。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德体美劳评价结果将同步纳入对年级组、班级、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绩效考核范畴,实行捆绑考核,与年级组评优评先、月度“最美班级”评选、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绩效评价紧密结合。
从抽象到具体,从松散到紧密,以评价改革促五育并举,常德市第六中学正以自己的生动实践续写着果敢与创新的精神特质。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贴标签’,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醴陵市左权红军小学校长刘名伟这样理解学生评价改革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作为醴陵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改革实验校,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左权红军小学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探索出“红+绿”学生评价体系。这里的“红”,即红色素养,强调以德为先、德行并举,具体包括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行为习惯四项指标;所谓“绿”,即全面发展、个性飞扬,涵盖文化素养、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技术、爱好特长五项内容。上述评价内容,教师不再是学生评价的“主裁判”,更多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激励者,在评价过程中,同学、家长和学生都有各自的“发言权”。
从“分数至上”到“全面发展”,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在湖湘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地或一校,他们的积极探索,他们的攻坚克难,他们的锐意创新,正汇聚成推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湖湘力量。
E篇:记者观察
自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公布实施以来,记者每到一地采访,都会和当地家长聊一聊,聊“双减”带来的变化,聊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聊他们对教育的期盼——
“现在周末时间很充裕,带孩子到博物馆看看,既能放松,也能增长见识。”
“自从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放学接娃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参加课后服务后,我儿子上学比以前更开心,学习兴趣更浓了。”
“在家里做作业时,孩子有很多不会的题,我也没法解答,现在学校里有了课后服务,老师会解疑答难,孩子的学习更轻松、更愉快,我也可以更安心地工作!”
“我家孩子之前在校外托管,接娃加晚饭再加作业辅导,每月开支1500元左右,‘双减’之后,这笔费用可以节约下来。”
“周末不用总是奔波着去上培训班,当然好,但前提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有更大的提升,让我们真正觉得,没必要去校外‘开小灶’。”
……
于这些朴实的语言里,不难读出,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方面,家长们是高度认可的;在缓解焦虑情绪方面,家长们给出的,是正面回应。
这与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开展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结果可形成呼应——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双减”一周年,无论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还是学校教育减负增效,成效,有目共睹。
“双减”一周年,在连续数次雷霆整治之后,教育人需要思考的是,这场持久战,这场渐进式改革,这场从外部压减逐渐走向内部提质的综合治理,未来,怎样真正走实走深?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是件容易事。
但,梳理“双减”这一年,以及“双减”前几年,湖南推行的一些重大举措,或许能寻找到一些线索。
一是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双减”强基。
2016年,湖南超额完成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中,涉及教育2项: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目标任务500所,实际完成1229所,为任务的245.8%;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目标任务200所,实际完成236所,为任务的118%。
2018年,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当年,全省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18168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4.9%。
2019年,减少义务教育大班额1.4万个以上,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2020年,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39.15万个,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2021年,全省已建成101所芙蓉学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13.5万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5%。
2022年,湖南两会召开,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另一方面,湖南持续加大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力度——
2020年,湖南实施高中起点本科层次乡村初高中和中职专业课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11所省属高校共招生5703人,加之初中起点招生计划,当年公费师范生总招生规模达到1.4万人以上;
2021年,全省仅初中起点各类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招生计划就达到8626人,全年共录取公费师范生14505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省份;
2022年的最新消息是,全省初中起点各类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招生计划为4853人。
持续加大以学位和师资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内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双减”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亦是湖南各级党委政府这些年的积极作为。
二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双减”赋能。
湖南,以丘陵地貌为主,这几年在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过程中,那些在大大小小山里,分布着的、众多的教学点,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湖南有多少教学点?以永州为例,直到2021年以前,该市还有教学点1150个。全省有14个市州,由此推断,规模不会小。
这些教学点,普遍存在优质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等问题;
这些教学点,是保证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最薄弱环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必须保留的存在。
怎么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答案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继2018年底省政府印发《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后,2019年,省教育厅主动递交了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项目申请,成为全国第一个试点省。经过两年建设,到2021年,全省实现了100%“网络到校”“终端到校”。
至此,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中部省份湖南的主动探索——
以农村网络联校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把农村网络联校建设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鼓励各实验县根据需求,组建乡镇网络联校、县域网络联校或跨区域网络联校,主校与分校的构建可以采用“1+N”或“N+N”方式,确保所有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纳入网络联校体系;
以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领衔人,以学科、学段为组建基础,在省级组建不少于200个、市州组建不少于500个、县市区组建不少于1300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名师网络教研联盟”,带动农村学校教师参与名师引领、网络研讨、资源开发、资源应用等活动,实现义务教育学科及教师全覆盖;
全力打造“我是接班人”中小学生思政育人网络大课堂,构建起“1+3+N”(现为“1+100+N”)授课模式:“1”为主校,设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演播厅;“3”为互动分校,每堂课轮流接入3个县市区的各1所学校,与主校进行同步互动教学,分校以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为主(“100”是指100所芙蓉学校);“N”为全省其他学校,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和电视频道同步收看课堂。借助这一模式,全省城乡1万多所中小学校,近千万名学生,实现了同步收看;
……
当然,随着信息化2.0试点省的深入推进,“教育+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城市与乡村的教育,以及教育的样态与内涵。
智慧课堂、智慧作业、智慧教研,大数据为考试画像、大数据生成评价报告……“双减”这一年,我们看到,湖南多地在落实政策的实践中,在学校教育减负增效的探索中,主动拥抱着信息化,并借助着它的力量,扎实推进“双减”改革落到实处。
三是持续推动招生制度改革,为“双减”护航。
“双减”能有序推动,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招生改革。
从省级层面上说,招生改革能做到的,只是基础教育阶段。在湖南,小学招生已基本实现就近入学,初中也是以微机派位为主,那么,招生改革的“主战场”,就是中考。
事实上,湖南针对中考的招生改革,探索从未止步:等级制、特长生、综合素质评价、艺体计分……各地先后出台了相应政策。如长沙,2006年就开始全面推行等级制、中考单科前千分之一优惠政策、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招生录取依据等做法,并于2016年在全国进行经验介绍。再如岳阳,早在2010年就将体育纳入中考必考科目,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分值相同,均为100分。
仿佛能预见“双减”。
四年前的2018年1月18日,湖南省颁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省范围内部署招生录取综合改革。《意见》要求,此项改革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重点从改革中考计分科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依据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确定长沙市、株洲市先行一年试点。
此次改革主要聚焦以下两点:
——进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共13个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加大体育艺术与实践能力综合考查力度,如衡阳,体育中考分值大幅提升,2022年将由60分提高至80分,2023年开始提高至100分。如郴州,除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操作考查外,增加了英语口语交际考查项目。如长沙,2021年在继续保持现有学科计分的框架体系下,确立各学科的录取分值,将原6A调整为6个120分,录取总分合计为720分;地理与生物继续在八年级考试,各40分;体育中考测试40分。再如,普通高中除划线招生外,还实行指标生、特长生、推荐生等多样化招生政策,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就在记者即将完稿之际,省教育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合理设置指标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努力提高指标生整体录取率,2022年应达到85%以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关怀、谆谆的嘱托,鼓舞人心,振奋人心。
“双减”,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实践。
“双减”,就是回归教育本质,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双减”,既是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更是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双减”,需要创新思维。
“双减”,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绵绵用劲,需要久久为功。
持续推动教育“一号工程”走实走深,持续推动民生改善,湖南敢为人先,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