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出生在千禧年代的美国年轻人为例,从介绍“三种错误观念”入手,揭开了他们被过度保护、监管和宠溺导致性格脆弱、保守的原因,并对此给出了诸多建议与方案。
学会如何走好路
我们可以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就是经验——他们必须经过经验的千锤百炼,才能成长为坚韧的、自主的年轻人。
——《娇惯的心灵》,第330页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这是本书扉页的第一句箴言。铺路,显然是从成人角度出发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走路,则是孩子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行为。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体验丰富、多元的文化。教育的意义之一在于不断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成长。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生活世界就是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将教学的最高原则视为“感觉印象”。感知经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意味着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成为一种“全身心”的活动。职业院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多为非独生子女,因各种原因存在学习和心理上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自主规划能力、自我判断能力。风险管理大师纳塔勒布认为,人们能够通过摔打和磨练变得更加强大。一个“反脆弱”型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变得理性正直,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与手把手地教学生或替代学生做事相比,教育更好的方式是鼓励学生试错,让学生在法律与道德范围内尽可能地尝试,在犯错中汲取经验、教训,能够从容应对挫折、失败、冲突,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
培养学生的智性美德
这所学校的日常运转,基于三个核心价值而展开:思考的文化(勤提问,求甚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认识你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并培育自觉意识),开放与尊重(努力营造一种强烈的共同体意识,致力于培育合作、赋权,以及自觉地接纳并尊重他人的思考)。
——《娇惯的心灵》,第343页
智性美德是成为有判断力的思考者、高效的学习者所必备的品格,包括好奇心、开放的心态和思想上的谦逊。175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公共福祉来说,重中之重莫过于培养和教化青年的智慧和美德。在我看来,人的智慧和美德,才是一个国家力量的源泉,其势能远远超过任何财富或武器,因为一旦为无知和邪恶所控制,金钱和武力往往只会带来毁灭,而无法保障一个民族的安全。”作者在书中指出,培育智性美德必须趁早开始,等到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再开始,一切都晚了。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更好地培育下一代,培养青少年的技能和美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提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职业精神、健全人格等。不论是学科育人,还是活动育人、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都需要职业院校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技并修的理念,将学科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锻造“校园精神”
我们越是强化共同的目标或利益、无法割裂的命运,以及普遍的人性,就越会以彼此为手足同胞,同舟共济,更能看得到每一个小我对大我的贡献。
——《娇惯的心灵》,第360页
作者提到,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增加,自杀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被剥夺的探险时光和家长全方位的保护,使他们变得愈发脆弱。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设备、社交软件及新媒体迅速兴起,呈现出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趋势,学生面对多种文化的交织与冲击,内心变得迷茫与彷徨。因此,有必要加强孩子们的反脆弱能力,让他们学会走好路,并培养他们的智性美德。这也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院校要建设积极的环境,构建具有高信任度的社群,塑造校园文化、锻造“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文化、重点企业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对学校文化元素进行优化整合,创造富有深刻精神内涵的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符号识别系统,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职业院校文化特色,使学校发展精品化、特色化、优质化。“校园精神”锻造需要职业院校将学校文化系统与具有智性美德的价值体系相结合,营造具有包容性、信任度高、有韧性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上的舒适,变得更加坚强、更有德性,内心富有安全感。
(本文作者高瑜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国高研究所所长,高级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点评】
特约主持人涂三广: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养育孩子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代家庭的教育危机,父母的娇惯是造成孩子性格脆弱的主要原因。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保护孩子的问题上,成年人做得太多了,他们把手伸得太长,用错误观念培养下一代。
作为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也是这种错误教育方式的实施者,却丝毫没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怎样才能让孩子的明天变得更好?我想,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改变错误的观念,铭记“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并始终在实践中践行,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自由,由衷地认为“我是一个‘放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