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学前教育 > 美丽幼儿园 > 详情

探寻魔力之源

2022-05-23 09:03:26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这是一所有魔力的幼儿院!”

魔力到底有多大呢?

“从实习第一天走进这里,就被吸引,就决定要留在这里。”这是教师的感言。

“我崽崽自从上幼儿院,像变了个人似的!”这是家长的发现。

“为什么这个幼儿院的老师下班了都不愿意回家,自愿加班加点?”这是保安的不解。

“为什么老师能如此兢兢业业,为什么孩子能如此安静而活泼?”这是专家的兴奋。

带着探秘“魔力”的心情,我来到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一幼儿院(以下简称“省一幼”)。

大气、美观的省一幼新院外景.jpg

方向,在摸索中确定

“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做什么。”省一幼院长罗红辉诚恳地说,“如果硬说做了什么,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价值认同,描述共同的愿景。”

寻找价值认同?有这么重要吗?

时间回到2007年。

彼时,从事幼教工作20年的罗红辉成了省一幼院长。这所幼儿院,创办于1952年,前身为“国贸幼儿园”。半个多世纪过去,这所幼儿院“老”了。当时的情况是经济底子薄、办园条件差、队伍相对落后。

“连招生都很困难!这在省、市公办园中是不敢想象的。”罗红辉说。

有人看到的是困难,有人看到的却是特色。上任不久,罗红辉就把每个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对每个老师的工作能力、长项、短处摸了个底:“总体来说,人很淳朴,其中不乏人才,卧虎藏龙。”

人才是第一位的。罗红辉觉得,眼下要找到一个抓手,使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个抓手应该是上层的、精神的、理想信念方面的东西。”后勤副院长贺卫萍感觉。

“怎样认识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意义?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去培养孩子?怎样设置课程去培养孩子?以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老师去培养孩子?”大家脑子里冒出一串问题,在无数次琢磨的过程中,办院理念也在解答问题和摸索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清晰。

“健康是基础,良好习惯是根本,快乐是基调。”

“遵循教育规律,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就这样,省一幼确立了“做有素养的人,办有品质的园,育有灵性的孩子”的办园总目标。

“园所文化是幼儿园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价值体系。”罗红辉带着团队为园所文化建设作了很好的顶层设计。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制度,让敬业成为习惯

“2007年的时候,老师们常常来找我,要调岗。”罗红辉回忆。

教学岗的想去保育岗,保育岗的想去后勤岗,后勤岗的想去做保安,什么岗位轻松想去什么岗位。

没有敬业奉献的教师何来优质的教育?没有敬业奉献的教师,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有素养、有灵性的孩子的目标只会沦为空谈!

为此,省一幼开始了大胆的制度改革。

改革,首先从人事制度开始。这必定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为了让改革顺利推进,我们开设了‘院长接待日’,罗院长全天接待教职工,听取关于改革的意见、建议。”参与制度制定的业务副院长侯俪介绍。

有过激烈的辩论,也有过诚恳的商议,最终,改革得以推进。以岗定薪,竞聘上岗,薪酬向重点岗位倾斜,每个人找到合适的岗位,多劳多得。从此,省一幼全体教职工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改观。

有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一群群年轻教师结伴而行回家,边走边唱着快乐的歌谣。罗红辉回忆说,老师们的那种状态让她想到了孔子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们不再害怕辛苦,不再逃避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获得了满足、幸福。

夏季的一天,离园时分,大雨。天像破洞的天池,水直往下倒。雨水漫过幼儿院的进出通道,孩子们无法通行。老师们立刻找来扫帚扫水、撮箕舀水,连食堂师傅刘胜明、梁新华也加入这场不期而至的扫水护幼行动中。教职工们的身上一根干纱都没有了,都不回去换衣服,坚持为孩子们开路。

“老师们的主动补位让我很感动。我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将让我们幼儿院无惧困难、勇往直前。”贺卫萍说。

从2007年至今,省一幼的管理制度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办院理念、岗位责任与使命担当的根植于心,使敬业奉献成为教师的自我要求,而制度则让敬业奉献从外在的强制要求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敬业意味着奉献,也意味着无私。

“我不想当你的儿子,我想当你的学生。”一天,儿子冷不丁地对担任大三班班主任的邓艳艳说。“为什么呀?”“因为当你的学生,你就会陪着我,就会对我更温柔。”邓艳艳听了心头一酸,眼泪在眼眶打转,“亏欠了儿子,但我不后悔自己把更多的时间、温柔和热爱给了幼儿院的孩子!”

教师上课 (2).jpg

环境,无声的磁场 

“差的环境可以让人堕落,好的环境可以给人美的熏陶。环境就像一个磁场,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存在其间的每一个人。”基于这样的认识,省一幼着力进行环境文化建设,将价值理念融入园所环境,办有品质的幼儿院,滋养着师生和家长。

“从门口进来,映入眼帘的是刻在石头上的梁启超的名言‘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楼梯台阶、走廊墙壁上有关于美德修养、家庭教育的金句……”侯俪细致地介绍着幼儿院的环境建设。

“我们的环境建设充满童趣而不落俗套,突显品质与特色,即使再过50年也不过时。”保教主任龙霞很自豪。

把办园理念物化成一块块石头、一个个汉字并不难,投入一些经费就可以实现。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了让环境文化建设不至于沦为摆设,使价值观念与环境巧妙相融,使之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省一幼颇花了一些心思。

孩子进园,家长先进校。“幼儿院为什么这样安排功能分区,为什么呈现这些教育名言,甚至为什么这条长椅高那条长椅矮,都与我们对儿童、对教育、对儿童与游戏的关系的理解有关。”侯俪在家长培训上细细解说省一幼环境建设的初衷。

“本以为上幼儿园就是找个有人看护的地方让孩子玩,没想到老师为孩子们花了这么多心思,每一处的环境都有学问,感谢老师们的用心。”一位家长在家园联系册上写道。

“孩子入园报名时,主持报名工作的老师还会与家长沟通,介绍幼儿院的情况和办园思想、教育理念。”年级组长、大三班班主任邓艳艳补充道。

环境影响的不止家长,更有长时间工作其中的老师。如何让环境浸润老师?“首先要让老师注意到种种富有内涵的环境创设,然后要让他们懂得其中的深意并践行。”罗红辉说,“比如‘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是我们对学前三年的认识,学前三年是人生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要懂得幼学的地位和意义。”

现中三班班主任张品已经在省一幼工作10年了,她觉得幼儿院的一砖一石、一字一句都提醒她看见孩子、相信孩子、培养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写在老院子走廊墙上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张品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更落实到行动中。

悠悠(化名)是个漂亮、温和的小女孩。她嘴巴甜,惹人爱,就是有一个令人头疼的毛病——拖拉。午睡起床,其他孩子衣服都穿好了,她还在发呆;午餐吃饭,其他孩子都吃完要出去活动了,她还是满满一碗没动;美术活动涂颜色,其他孩子一节课可以完成的,她三节课也涂不完。怎么办?张品先是观察、记录悠悠拖拉的事情、表现,了解拖拉的原因,分析这种性格的影响、利弊;然后家访了解悠悠在家的情况、父母的应对方式等。在父母的配合下,张品采用正面评价、同伴刺激等方法,花了4个多月时间,让悠悠再也不是童话里那只“慢吞吞的小熊”了。

IMG_8054.jpg

游戏,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如何培养出健康快乐、有素养、有灵性的孩子?

省一幼的答案是,把游戏还给童年。

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相继颁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逐步建立。10余年前,幼儿园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高瞻课程”“奥尔夫音乐”“黄金阅读”……令人眼花缭乱。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园所价值理念、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外部环境的热闹浮躁,没有扰乱省一幼的初心,他们坚定地提出开展民间游戏的园本课程。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现在是一个游戏精神失落的时代。”罗红辉说,“童年太珍贵了,要把游戏还给童年!”

民间游戏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红辉认为省一幼应该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的使命。

就这样,省一幼开始了以民间游戏为园本课程的探索之路,至今已有10年。

搜集、整理民间游戏,构建民间游戏资源库,是迈开民间游戏研究步伐的第一步。通过实地采风、查找文献、访谈民间艺人等方式,省一幼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游戏215个,如滚铁环、跳房子、翻花绳……

“这个太简单了,我都会了。”“玩来玩去都一样,没意思。”……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渐渐从孩子口中听到这些话语。于是,省一幼开始探索民间游戏的新玩法。

“我们派骨干老师外出学习,把民间艺人请进幼儿院展示表演,与孩子一起创新游戏材料与玩法。”科研员罗秋彦介绍,“如跳绳,最简单的是单绳跳、长绳跳,我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单人带器械跳、花样跳长绳、长绳双跳等多种新玩法;斗鸡游戏则创新了撕名牌、夺红旗等玩法。”

创新使民间游戏更具挑战性,也更激发孩子的兴趣,民间游戏也因此“容光焕发”,生命力昂扬。

除创新玩法以外,省一幼还将民间游戏贯穿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他们将民间游戏融入体育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户外活动等活动中,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放松环节是体育活动的常见环节。教学中常用的放松运动是抖手踢腿。但幼儿对这些运动兴趣不高,被动机械参与,放松效果无法保证。怎么办?省一幼体育老师将运动量较小、有助于肌肉放松的民间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融入放松运动。

这天,兜兜(化名)自告奋勇地扮演“熊”,其他幼儿扮演“木头人”。幼儿分散站立,一边大声念着儿歌“山——上——都是木头人……”,一边拍手往前走,当听到“谁动就是大狗熊”后,大家赶紧保持不动。兜兜过来挠了挠泽泽(化名),泽泽没忍住,动了一下,被“吃掉了”,泽泽暂停游戏。如此反复,不一会儿,幼儿额头上的汗珠渐渐消失了。“‘我们都是木头人’具有情节性和趣味性,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达到慢慢放松身心的效果。”体育老师邓涛说。

“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做什么。”

一所幼儿园的文化魅力,甚至魔力,绝不是“刻意”做得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中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生长出来的。

罗红辉真诚的话语背后藏着的是园所文化建设的真谛。

打水仗 (2).jpg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