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名虎 张胜利)“将论文写在山林间,将情怀根植泥土里。”近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王森获评全国第二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这份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荣誉,是对他长期服务于乡村振兴所做的贡献充分肯定。
让好吃的“脆枣”,成为小县城的“招牌”
“老李啊,今年有什么新的种植计划吗?”4月30日,王森又给远在祁东的农户朋友们打了通电话,电话内容还是“老三样”——唠家常、问计划、解难题。
王森和祁东的缘分,得从2005年说起。当年,他与导师谢碧霞开始一起研究南方鲜食枣木质化枣吊结果机理与促成技术,试图打破南方不适宜发展枣产业的论断。他们选址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达标的祁东县,并将枣树种植经验在此推广,更是开发出“祁东酥脆枣”。这小小的脆枣,因其皮薄肉脆,核小肉多,口感特别酥脆香甜。很快便俘获不少百姓芳心。
2013年,“祁东酥脆枣”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其推广示范面积已达到湖南枣树栽培面积的2/3,更是大力助推了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仅在祁东,就服务带动4142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
此后,他发明的专利产品“一种亚热带地区枣树坐果剂”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有效解决了南方枣产业坐果率低的问题;起草制定的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南方鲜食枣栽培技术规程》,让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枣产业有标可依。深耕一线十余载,王森让小小一颗枣,有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2019年他被授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获得湖南省事业单位记功奖章。
创新经济林引种理论,让“小小核桃”开花结果
如何破解低海拔地区早实核桃开花结果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王森决定和团队去四川“找答案”,看看如何通过创新经济林引种理论,让石漠化地区的核桃林焕发生机。
在创新理论指导下,他明确将四川作为主要引种方向,并和团队联合四川农业大学万雪琴教授等人,利用寒假和暑假时间,共同制定作业标准、撰写管护技术、发布推进月报……2年时间无数艰辛,他们终于发现,盆地能对引种过程纬度消减,以此能攻克当地冬季气温高影响挂果等技术难题。
不仅于此,该项目还为广西河池低海拔喀斯特石漠化地区200多万亩难以开花结果的核桃林做出成功示范,150多亩示范林改造后第2年挂果率便高达90.2%。有业内人士指出,该项目开创了广西低海拔地区早实核桃开花结果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核桃种植在当地的广泛推广、运用。2021年王森被授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经济林咨询专家。
深耕热带干旱经济林,让“荒漠”迸发绿色生机
“当我到一望无际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海,更加感受到林草科技推广大有可为。”王森回忆,2018年自己应邀来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进行生态产业咨询,眼前的荒漠深深激发了自己的“林业情怀”。
不久后,在他的有力推动下,团队与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育林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林学会、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和印度河大学,共同构建了“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1年至今,王森带领博士研究生数次深入巴基斯坦瓜达尔地区,针对其独特的气候类型、立地条件和植被类型,经反复对比分析,目前已完成了瓜达尔优异种质资源筛选、繁育工作;初步确定圣冠枣、无花果、大花田菁等3个树种作为瓜达尔地区的绿色高质量经济林产业主推树种,将为我国经济林科技创新服务精准脱贫的成功经验在该地区复制与示范奠定坚实的基础。2022年3月,王森被卡拉奇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今年1月,“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他们的努力,也让曾经的“不毛之地”逐渐充满绿意。
王森经常这样勉励青年学子,“知识不运用就没有价值”,但是从“知识”到“运用”是一个艰苦漫长而又充满收获喜悦的过程。“作为科研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深刻融入到祖国林业事业发展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王森说,自己还将继续探索下去,让绿色希望滋养更多土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