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先声观察】一所山旮旯里的幼儿园为何能饮誉全国?

2022-03-09 16:03:40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饶超 余杏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湘西边陲,地处湘黔边界,是名副其实的山旮旯。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县城,却有一所闻名全国的幼儿园──新晃侗族自治县幼儿园(以下简称“新晃县幼儿园”)。从2021年4月起,这所山旮旯里的幼儿园迎来了4000余位同行前来“取经”。

一所山旮旯里的幼儿园为何能饮誉全国?近日,记者来到新晃县幼儿园,探索其办园育人经验。

IMG_6452.jpg

一引一促,让孩子亲民俗

新晃侗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侗族自治县之一,居住着侗、苗、回等25个少数民族,侗语、侗歌、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是一座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的侗乡小城。

“我们很多老师都是侗族的,但有些老师连侗语也听不懂,更别说现在的孩子了。”新晃县幼儿园园长李奕直言,年轻一辈对侗族传统文化近乎陌生,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挥幼儿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用好侗民俗文化这本“活教材”。

“民族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侗族娃!”李奕语重心长地说。

为此,新晃县幼儿园从引进来、促落地两方面下足了功夫──

早在1994年,新晃县幼儿园就尝试引入侗民俗文化。但那时幼儿园对引入侗民俗文化缺乏系统思考,老师只是偶尔带孩子背诵侗族歌谣、合唱侗族儿歌。

直到1997年,新晃县幼儿园成立“幼儿侗族艺术启蒙教育”课题小组,将印染、扎染等侗族艺术纳入常规性教育活动,侗民俗文化才正式“常驻”该园。

为厚植侗民俗文化沃土,新晃县幼儿园又于2015年系统构建起“1+1+1”特色课程体系,即基础游戏课程(70%)+侗民俗文化课程(20%)+生活课程(10%)。其中,侗民俗文化课程涵盖侗族概貌、侗族音乐、侗族服饰、侗族建筑、侗族工艺五大主题。

“第一步,用海绵刷蘸取颜料;第二步,用海绵刷给手帕上色……”闻声走进教室,一件件富有侗族气息的手工艺品摆放得错落有致,老师正在给孩子们示范印染的操作流程。原来,这间教室是新晃县幼儿园为引入侗民俗文化特别创设的“侗艺室”,老师们隔三岔五便会在此开展侗族艺术教育。

IMG_5916.jpg

侗民俗文化引进来后,新晃县幼儿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侗语,每一个角落都有了侗民俗元素:过道旁的墙壁被设计成侗民俗文化墙,展示着侗族的美食、服饰、习俗等,班级区角也放置着老师们收集、制作的侗族手工艺品,仿佛在“教”侗乡幼儿认识侗民俗文化。

“要让民俗文化深入持久地影响孩子,光引进是不够的,重点在落地。”于是,新晃县幼儿园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活动、民间游戏,带领孩子们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力促民族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每逢节假日,新晃县幼儿园会举办侗民俗文化活动,让孩子们跳起侗族歌舞,吹响侗族器乐,品尝侗族美食,自制侗族工艺品等。

“这是孩子们去年元旦做的傩戏面具。”教学副园长姚昕说,侗族傩戏以惊险神奇著称,随意模仿存在危险,“于是我们给每位孩子发了一个白色面具,让他们发挥创意,将五颜六色的黏土粘上去,动手感受侗民俗文化。”

“你看,这是我做的银手环,很漂亮吧!”孩子们把锡纸揉成细条状,环绕成一个手腕大小的圆圈,再用胶水粘上纽扣作为装饰,一件形似侗族银饰的手工艺品就做成了。就在这个过程中,侗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历经20多年的探索实践,“新晃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侗族艺术启蒙教育基地”于2019年在新晃县幼儿园“落户”。该园编制的园本教材《幼儿园侗族艺术启蒙教育》,也让侗民俗文化课程在全县推广有了模板。

2020年11月,新晃县幼儿园成为首批安吉游戏国家级试点园。

试点要想成功,绝不能生搬硬套。“新晃有侗族的民俗文化、有侗族的民间游戏,我们何不加点侗族本土属性进去呢?”

李奕决定引促并举,做有“新晃味道”的自主游戏。

“加油,再使点劲!”户外活动区传来一声声助威呐喊,只见孩子们两两组成一对,蜷着双腿跪在泡沫垫上,互相顶着脑袋向前爬行。这是一项名为“斗牛”的侗族民间体育活动,原本是侗家牧童在山上模仿牛打架玩的游戏,现已发展成孩子们常玩的自主游戏。除了斗牛,踩高跷、骑竹马、赶花猪等民间游戏也陆续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在游戏中解放身心,收获成长。

“玩一点侗族游戏,学一些侗族文化,侗族人当然要了解一些自己民族的东西。”围观的家长很是认同。

一草一木,让孩子亲自然

走进新晃县幼儿园,映入眼帘的是满园的桂花树,它们姿态挺拔,在寒冷的冬季,翠绿依旧。

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美,新晃县幼儿园的孩子们时时处处都能享受得到。

“看到没有?这种随处可见的枯枝其实也是自然界的一种艺术。”李奕指着教室内的枯枝摆件介绍道。

2021年冬天,新晃县幼儿园举办了一场枯枝创意比赛,让每位老师将几根枯枝、几颗松果作为原材料,制作用于点缀各班教室的艺术装饰品,让孩子们从中发现自然之美,感受美的教育。

自然之美的背后,其实是现实的无奈──新晃县幼儿园坐落于并不富裕的偏远县城,与大城市相比,教育资源捉襟见肘。

“新晃山多、石头多,树多、木头多,唯一的出路是物尽其用!”面对要钱没钱、要物缺物的窘境,李奕决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打造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环境。

“幼儿园是孩子的世界,要有孩子的声音,要让孩子有时间玩、有地方玩、有材料玩、有权利玩。”李奕说,新晃县幼儿园的一草一木都是孩子的教育资源。

“前段时间下大雪,有棵树被大雪压倒,我们就把它拖到‘木工坊’,让‘小木工’们体验锯木头的乐趣。”李奕表示,这些源于自然的木头,既是孩子天然的玩具,更是万能的教具。

“我们做的这个‘蛋糕’是不是超级大!”在活动区,三两个孩子围拢在一起,用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木头制作“蛋糕”。正方形的大木块做“蛋糕坯子”,小正方形木块做“奶油”,再竖起一根长条形的木头当“蜡烛”,一个“蛋糕”成型了。

“木头的玩法可多着哩!”据姚昕介绍,孩子们经常发挥奇思妙想,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垒高木块搭城堡,有的平铺木块做跑道,有的围封木块修栅栏……不知不觉中,孩子对数字、形状、方向等都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

这些亲近自然的游戏,也吸引了众多家长。“在假期,家长、孩子经常全员出动,扛着锄头,拿着麻袋,上山下村,收罗木桩、树枝、石头、簸箕等材料。平时忙于工作的爸爸们都参与其中,争相自制各种游戏材料。”大班年级组教研组长申思说。

除了“伸手”向大自然要资源,新晃县幼儿园还对既有自然环境进行了合理改造,让孩子们当起了“农学家”。

在幼儿园顶楼搭建的露天种植园地上,香菜、白菜等数十种蔬菜长势喜人。在这里,孩子们亲身参与翻地、点种、盖土、浇水、施肥等各个种植环节,观察和了解各种作物的颜色、形状、果实。小山坡旁的果园也栽上了枇杷树、杨梅树等10棵果树,成为孩子们春天拾花、夏天闻果、秋天尝实、冬天护树的乐园。

不止于此,有些班级的孩子还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化身“气象员”,每天通过绘画和口述等形式,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中三班孩子灿灿(化名)的天气记录本里写道:“今天有风还有云朵,风很大,云朵把太阳遮住了,太阳很难过。”

“这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观察、探索和实践。”李奕道明了教育回归自然的初衷。

一下一上,让孩子亲生活

大班家长开放日当天,一位高个子的男家长弯着腰、低下头,稍显吃力地翻看着墙上的一日生活记录本。

过去,校园文化墙通常设在墙面1.5米以上,显得“高高在上”,幼儿看不到,也看不懂。如今,新晃县幼儿园小班文化墙设在1.2米左右,中、大班文化墙设在1.4米左右。这样,孩子们可以低头受教育,抬头受感染。

“孩子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如果按照成人的高度进行设计,那都是给大人看的,孩子们都看不到。”李奕认为,幼儿园应该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布局,于是,她将大部分装饰都“下移”了,以此拉近孩子们与环境的距离。

校园文化墙上都挂了哪些装饰呢?是宣传标语吗?是学习挂图吗?不是!新晃县幼儿园墙上挂的是孩子们的“生活”。

“今天我和同学画了奥特曼,然后它出血了。”“今天妈妈给我编了辫子,同学说非常漂亮。”“今天起风了,花瓣落下来说:‘你别吹了。’”……在新晃县幼儿园,孩子们会先画下当天的生活故事,再口述经过及感受,老师只是作为记录者,辅助写下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姚昕表示,孩子们通过自主游戏、阅读故事等,在玩中学、学中玩。一学期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可以收获三本生活日记。

除了将文化墙“下移”,新晃县幼儿园还将很多物品“上挪”了。

用泥土将平地往上填,堆成一个小山丘,供孩子们冲刺奔跑;将水向上引,创造出滴水穿石的景观,让孩子们领悟其中的哲理;在树上搭建索道,让孩子们攀爬上树,再借索道环滑行。这些都是新晃县幼儿园“上挪”的探索。

索道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上挪”游戏之一。不论天晴下雨,都有孩子身着安吉服,经由轮胎爬上大树,双手抓住索道环后,双脚一蹬滑向泥沙地。

李奕说:“孩子哪怕是摔跤了,也只会拍拍泥沙继续玩耍,这能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生活观。”

小一班班主任姚盼对此感受良多。凡凡(化名)刚来幼儿园时,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欠缺,只会对着老师叫“妈妈”。现在凡凡成长飞快,特别是玩过这些“上挪”的游戏后,他在同学有需要的时候总会第一个主动帮忙。

“我以后要在幼儿园修一个游泳池,栽一排大树,让孩子们下水游泳、上树攀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李奕希望将新晃县幼儿园打造成湖南省最美丽的乡村幼儿园,让美丽幸福成为侗乡幼儿一生的注脚。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