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阳锡叶)这是十多年前,长沙一位老职业教育人亲历的故事:为了一个学生能来学校读书,他戴上草帽,骑着摩托车,到一个初中毕业生家里,帮助学生家长收割稻谷整整三天,胳膊都被晒脱了一层皮。一些年轻女教师因不敢独自下乡,完不成招生任务,急得直哭。
回首那段艰难的岁月,这位如今已是特色专业群带头人的职业教育专家,有些自嘲地笑着说了四个字:“斯文扫地!”
与这位老职业教育人有同样感受的教师不在少数。“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尽千辛万苦”——有人用“五千万”总结招不到学生的困境。
采访中,许多老职业教育人认为,职业教育遭遇困境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无特色,学生没出路。
职业教育如何布局?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如何形成特色、增强竞争力?这是湖南所有职业教育人面临的共同问题,亟待所有职业教育人破解。
1.布局调整,精准发力——
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
“湖南职业教育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过程!”这是很多湖南职业教育人的共同感受。因为有那么几年,湖南不少职业院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
很长一段时间,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困境中挣扎。以计算机系为例,2010年,该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3个专业学生加起来才四五十人,教师几乎无课可教。“学生最少的时候,全校不到2000人,学校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
位于株洲的好几所职业院校有过同样的困境。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学校招生跌入最低谷,只招到1200人,全校学生只有4000多人。而同城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曾几经改名,但无论怎么改,都是一所“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影响”的“三无”院校,生源萎缩,生存都成问题。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20世纪湖南农村职业教育曾经辉煌。但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后,大部分学校发展每况愈下,一个县办不好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成了普遍现象。
职业教育人彷徨迷茫,忧心忡忡。
湖南职业教育走到这样的历史关口,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是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新兴产业起步较晚,产业缺乏吸纳人才的能力,职业院校缺乏对接本地产业的“土壤”;二是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读职校也一样出去打工”,家长和学生看不到出路;三是湖南财政供给能力有限,负担较重,职业教育投入相对有限,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但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找到职业教育办学的正确方向。”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余伟良一语道破其中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余年来,湖南始终坚持对接产业布局职业院校。市(州)人民政府要按规划办好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对接湖南3大万亿产业、11大千亿产业、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一核三极四带”发展战略。
湖南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接产业布局,在湖南“一核三极四带”产业区域,重点建设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4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153所,推动重点院校与产业区域布局有效对接。
二是对接产业园区,基于产业向园区聚集的趋势,长沙、株洲、常德等6个市(州)已累计投资274亿元,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基地,30多所职业院校入驻。目前全省在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建设职业院校150余所,有在校生59.6万人,占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8.8%。
三是对接县域产业,整合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建成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61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从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今年1月出台的《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湖南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制造强省”“科教强省”建设规划,做到同规划、同部署。
省会长沙是最早行动的。
早在2008年,长沙就确定了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调整的规划,逐步形成以“河东”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与“河西”长沙职业创业园区为中心、以四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为网点的职业教育布局思路,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占地1103亩、投资14亿多元,2010年就建成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位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园区有职业院校8所。这既是湖南最早与产业园区对接的职教城,也是全国较早的职教城之一。
2010年起,长沙市以建设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为契机,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调整后的专业对接长沙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31%、33.20%、65.48%,基本符合长沙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是全国仅有的继续以“电子工业”命名的学校。“专业升级让学校有了较大发展。”校长李正祥说,20世纪90年代学校曾被授牌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当时录取分数线与示范性高中差不多。进入21世纪,学校开始走下坡路,学生人数最少时不到300人。从2013年开始,学校将电子专业升级为“智能+电子”专业,打造了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装备的“三智”特色。
“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内的8所职业院校招生年年爆满。”长沙职业教育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戴伟军说,每所学校都可以挑生源。
株洲市更是大手笔。
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职业教育科技城。十余年来,株洲职教城已完成投资20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职业院校先后入驻,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
在常德,一座现代化的职教大学城也已初具规模,其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10.39平方千米,目前已投入近60亿元。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等4所学校已建成入驻,在校学生3万余人。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些学校的建设都是高起点、高标准。“学校建设投入十几亿元,汽车实训室等设备应该是全省最好的。”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院长周华领着记者参观学校,言语中满是自豪。
各县(市、区)也把职业中专学校建在产业园区。今年3月18日,在汨罗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开工仪式上,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携手共建的工业园校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将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携手合作,引导化工新材料、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专业领域的行业骨干,在校区内建立企业工作室、实验室,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2.舍而后得,“浴火重生”——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院校布局调整仅仅是“排兵布阵”,职业教育的“作战能力”更多的取决于学校特色,取决于专业建设,取决于内涵发展。为了提升“作战能力”,湖南的做法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曾经湖南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是个什么状况呢?“当时很多学校是专业围着市场转,哪个专业听起来热门,好招生、好就业,甚至投入少、见效快,就办什么专业。”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国华回忆,有一段时间,文秘、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等投入相对较少的专业,几乎每所职业院校都在办。
这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各职业院校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人才质量提高不了,谁也发展不起来,谁也不好招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被浪费,企业难以招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人难求”,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黯淡中有一线亮光,湖南出现了一批改革成功典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民政事业改革,1995年在全国率先开办现代殡仪服务专业,随后又立足行业办学,先后开办了社会管理与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民政信息及智能化服务等6个专业群,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目前,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成为全国开办时间最早、在校生规模最大、专业方向最全的专业。不仅如此,该专业还引领行业标准,输送国际标准,“可谓办好一个专业,引领一个行业”。
“特色办学,让学校飞速发展。”大学毕业后就在学校工作,迄今已整整30年的现任校长李斌总结说。
再把目光瞄准位于道县的永州工贸学校。该校地处湘西南农村,发展最低谷时只有56名教师、170多名学生,濒临倒闭。如今它却是湖南数得着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两起两落。”1988年大学毕业就在学校工作、现任学校校长的尹存成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20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创办12家校办企业,办学一度红火。高校招生并轨大环境下,学校发展开始陷入低迷。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因特色发展再次辉煌。“对接产业,对接园区,对接脱贫攻坚。”尹存成总结是“三个对接”才有了学校的今天。
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给了大家启示。
“没有办学特色,没有校企融合,就办不好职业教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彷徨和摸索之后,湖南职业教育人从上到下普遍形成了共识:对湖南这样财政“吃紧”的地区来说,只有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专业,深入对接地方经济产业,才能用较少的钱办出精品。
“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转型升级有两个深层次的动力,一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发展最忌走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效应的‘三无’之路;二是现实条件的倒逼,钱少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罗先进说,过去大部分职业院校办学都是“摊大饼”,哪个专业好招生就办哪个专业。“学校转型升格之初只有5000多名学生,却开了38个专业,有的专业只招一个班。当时学校收入才3000多万元,还要发工资,几乎不可能投一分钱搞专业建设。结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毕业的学生也没人要。双输!”
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特色化发展。“十一五”以来,湖南推动各所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原则上新增专业和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只能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进入“十三五”,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湖南率先在全国提出专业群建设理念,引导全省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2~3个特色专业群,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2个特色专业群。
一场大规模的专业撤并调整在湖南职业院校铺开。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沙航空工程学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是风光——地位稳固的行业老大,全省第一个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
好景不长。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学校地位“一路下滑”。全省9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它没入围。招生很不景气,“200分,最低控制线就能上学,甚至花钱买生源,还是招不满”。学生就业也成问题。
“最主要的是办学定位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朱厚望说,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姓军为军,为空军服务的”,但当时有33个专业,工、文、经、管遍地开花,其中22个专业与航空、与空军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因为这些专业比较好招生。
为了集中精力走航空这条特色之路,2012年,学校决定,5年内把所有与航空无关的专业全部“砍掉”,以后新增专业全部姓“航空”。
其实,当时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少专业办得很不错,如酒店管理专业与著名餐饮企业合作,学生们不愁就业;网络、物流等专业是省里的精品专业;生物制药专业不仅有价值几百万元的设备,还有从中科院引进的博士后……
“想想确实舍不得。”朱厚望说,可从学校长远发展看,非得“忍痛割爱”“壮士断腕”不可。
两年后,学校开设的专业由2011年的33个调整为22个,专业大类由原来的8个缩减为3个,80多位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专业调整后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更加鲜明,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34项国家、省部级荣誉。2019年,该校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株洲职教城的几所高等职业院校,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有着相似的经历。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8年,为适应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该校朝着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停办8个落后及与化工产业关联度低的专业,对接高端专用化学品(药品)生产,新增5个专业。一减一增,专业由38个调整为30个。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则几乎把所有专业推倒重来。要知道,这样一所以“汽车”命名的学校,是由“株洲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之初,定名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当时只有1个汽车专业、8名教师,所有设备加起来价值不超过160万元。2013年,学校才更名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在确定汽车特色之后,学校通过“撤、并、调、增”等措施实施专业改造工程和专业提质工程,撤销文秘等8个与汽车产业无关的专业,新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0个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专业。目前,学校形成了以汽车专业群为主体、以移动互联专业群和财经商贸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格局。学校招生专业(含方向)为33个,其中汽车类专业群所辖专业数达19个。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学校的改革并不是个案。据统计,仅近三年,湖南对接“四大区域板块”,通过“撤、转、并、增”等措施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新增专业点601个,撤销专业点223个。全省职业院校对接湖南省工业领域千亿产业的专业点达到2125个,占全省专业点总数的49%。
在“壮士断腕”的坚决中,湖南的职业院校实现了“浴火重生”,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快速提升,成为“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加速迈进的重要支撑——
专业改革调整后,湖南职业院校面向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比例为7.3∶33∶59.7,与湖南三大产业结构比基本适应。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对接工业优势产业链的专业点71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40.1%。
专业调整了,专业聚集度高了。目前,湖南省本级财政累计投入20亿元以上,立项建设省级卓越职业院校61所、省级一流(示范)特色专业群262个,打造了一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以及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旅等5大“湘字号”专业群,带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出特色、上水平。
以益阳的两所高等职业院校为例。
湖南近年船舶产业兴起,年总产值近100亿元。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梅成说,在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在全省开设了首个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短短几年,该专业群成为省里首批高等职业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学校也一扫此前发展颓势,去年在校生达9013人。
而同城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之前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学校党委书记余克泉介绍,2006年开始,学校从湖南的传统产业——湘绣入手,走上特色办学之路,并同时传承、发展湘绣、竹艺、根艺、陶艺、侗锦等湖湘民族工艺和优秀传统文化,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该校既建成了2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又带动了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在“黑茶之乡”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刘迪凡从黑茶这个百亿产业中“嗅”到了机遇。2011年12月,安化黑茶学校在县职业中专学校正式挂牌,县内外24家茶企业与学校合作。“既懂生产,又懂营销;既了解茶文化,又会制茶”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专业对口就业率达100%。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在校生也增加到5072人。
而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则积极对接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将原有的25个专业删减至13个。
目前,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完成了专业结构调整,对接产业链构建了292个特色专业群,群内专业点数占专业点总数的80.6%,群内专业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7.3%,实现了对全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全覆盖、全对接。在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发展效应下,2017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获得国家示范专业点立项23个,累计达到35个,年度立项数和累计立项数均排全国第一,一批骨干专业和品牌专业基本形成。
“职业院校专业错位发展、‘一校一品’格局已全面形成。”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说,湖南通过项目驱动、示范引领的方式,推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专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3.产教融合,集群发展——
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
无菌车间,高端仪器,一瓶瓶防晒喷雾、保养面霜被装瓶打包投放市场……这不是在企业的生产车间,而是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中厂”。学生既是在工作,也是在学习。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校中厂”有10多个。
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让人才输出“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是湖南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现特色发展的主要路径。2018年底,湖南先后出台《湖南省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湖南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推进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全方位融合。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是湖南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集群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做法。
何为职业教育集团?就是以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牵头,联合行业内企业和有关科研院所,组建跨地区、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非营利性产教联合体。2008年,湖南在全国率先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
2008年,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职教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目前拥有成员单位141家,其中院校单位28家,科研院所、协会单位7家,企业单位105家。该集团与京东、苏宁等共建学生创业及实训基地。
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也是湖南最早的职业教育集团之一,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10月开始筹建,2009年成立。该职业教育集团涵盖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单位。
“职业院校牵头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就是要让学校在行业内举起旗帜。”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莹介绍,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校企无缝对接,形成了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深度协作机制。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则依托株洲芦淞服饰产业群,重点培育了以国家骨干、省级精品专业——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为龙头的服装工艺美术专业群,牵头成立了株洲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服装专业委员会、全国纺织人才培训基地——芦淞服饰产业园培训基地也同时在学校挂牌。
目前,湖南已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产业联盟)59个,其中,国家级职业教育集团(产业联盟)14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45个,加盟企业达1890家。
第二个做法是建立产业学院。
2018年8月10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学院开设有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五个专业,分别与湖南自兴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应用服务分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9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联重科共建“工程机械中联学院”,双方将共同搭建面向海外的综合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标准+技能+语言+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助力湖南工程机械类产品、服务、人才“走出去”。学院还建有“宁波象山学院”“捷运汽车检测学院”“华为ICT学院”“3D打印顶立学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学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开创“前台后院”办学模式,与湖南教育电视台实现平台整合,资源聚合,以“TV+”“互联网+”思维,目前在实习实训基地、节目生产基地共建、人才师资队伍共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项目、《新思想“潮”青年》及《我的大学》等项目开展合作。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则与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明阳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同成立的“京东学院”,与吉利威睿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吉利威睿汽车学院”等。
目前,湖南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13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088个。
第三个做法是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
2016年3月,湘潭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德国舍弗勒项目。在九华经开区政府的支持下,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协议,探索实践中德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学院建立了“学院—舍弗勒培训中心—企业”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化流程。学院2016级、2017级两届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了德国舍弗勒(湘潭、太仓、南京)有限公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长沙57℃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积极联合湖南省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共同建立世界技能大赛(西餐)训练基地,利用“企校合力?赛学一体”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烹饪(西餐)项目选手麻俊涛。他成为湖南省进入世界技能大赛烹饪项目国家集训队第一人。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校企双主体、双向积分制、全过程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湖南已经支持3个城市、51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125家企业,立项建设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27个;遴选、立项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63个,校企共建“湖湘工匠”培养基地764个、员工培训中心120个、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38个,有效构建起校企人才培养输送机制。
随着不少企业尝到了“产教融合”的甜头,“一厢情愿”变成了“两情相悦”。
湖南自兴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昱峰说,正是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支持下,目前企业每年培养人工智能实用性人才1000余人,为行业解决了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的用人难题。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企业,其湘北分公司总经理王平说,他们已经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订单班12年了。王平所在的企业与湖南的十几所职业院校有合作关系。
“我们最喜欢高等职业院校的开放性,企业要什么人,要开什么课,要增补哪些内容,湖南的学校都能做到。这就是最好的职业教育。”王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