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陆 阳 通讯员︳周 密
湘潭市雨湖区是湖南省首批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省第四批教育强区,因境内有千年名胜“雨湖”而得名。雨湖,也是湘潭市城区的发源地。这里人文历史悠久、科教资源丰富、商贸繁荣兴旺、工业基础雄厚,是湘潭市文化、科教、商贸中心。
2011年,随着鹤岭镇、姜畲镇行政区域规划调整至雨湖区,该区成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地区,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0%,农村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总数的60%,农村学校学生占全区中小学生总人数的30.2%,农村学校教师占全区在职教师总人数的48.5%。
如何破解雨湖区中小学校“城挤乡闲”、教师队伍“城强乡弱”、教学水平“城高乡低”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近日,记者来到雨湖区,专访了该区区委书记白云峰。
记者:白书记,您好!农村学校的发展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质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雨湖区如何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给农村学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呢?
白云峰:雨湖区委、区政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的重要论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四个一体化”构筑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圈的理念。“四个一体化”是指师资配置一体化、圈本研训一体化、基础条件一体化、政策保障一体化。
记者: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不同,怎样才能实现师资配置一体化呢?
白云峰:我区将区域内52所中小学按同一办学层次、不同办学规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划分成强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三类,以1所强校为主导校,与1所薄弱学校、2至3所农村学校结成合作共同体,建立了8个小学教育生态圈、3个初中教育生态圈,在教育生态圈内积极推进师资配置一体化。
一是实行校长任期制。校长每届任期为三年,任期届满,经教育局考核称职的,由教育局重新任命职务,可以连任,也可以调任或转任其他相应职务。这一举措实现了干部任职“能上能下”,使得一批有教育情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校长有了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
二是严格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要求,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控制,引导教师自主从名校、大校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合理流动。特别鼓励教育生态圈内主导校培养教学加管理型人才,将培养成熟的管理人员派至该生态圈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职。目前,雨湖区有10所学校的校长是从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长起来的。
三是鼓励跨校任教。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划分跨校任教片区,专任教师在完成本校工作任务后跨校任教,既确保了教育生态圈内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都开齐、开足、开好专业课程,又充实了乡村教师及城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
四是实行流动定时支教。特级教师和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人均须完成40课时以上的兼职支教任务。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必须一对一帮扶生态圈内1至2名农村青年教师。目前我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已达260余人。
五是推行城乡换岗模式。城区学校和鹤岭镇、姜畲镇学校教师换岗原则上按教师总人数10%的比例,以一学年为时间单位,互换工作岗位,结成伙伴关系,互帮、互学、互提高。2013年至今,每年的交流人数均超全区专任教师人数的10%,并实现逐年增长,2018年达到13%。
记者:圈本研训一体化是什么,您能具体谈一谈吗?
白云峰:前面提过,区内的52所学校按照不同规模、水平、层次,建立了11个教育生态圈。圈本研训一体化就是在教育生态圈内,由主导校牵头,带领生态圈成员校教研、培训一体化发展。按照“国培省培为引领、市级培训为补充、区级培训为主体、校本研训圈内全覆盖”的要求,采取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形式,加强乡村教师“实战”训练,实行全方位订单式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一是建立教学视导制。雨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出台《教研员联点生态圈学校制度》,组织各科教研员定期对农村学校进行教学视导,通过对生态圈内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视导,对教师教学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对学校教学管理进行现场诊断,及时规范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
二是推进一体化研训。我们下发了《雨湖区十三•五期间“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的实施意见》,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圈内每一所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发展。各教育生态圈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培养计划,重点向农村教师倾斜;抓重点、创特色、讲实效,开展生态圈内自主研修教研活动;在学科竞赛评优、教学调研测试等方面实施一体化指导,实现生态圈内成员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目标。在学科竞赛、教学比武等方面实行捆绑报名、综合评奖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生态圈内成员校教师的积极性。
近三年,雨湖区送培农村教师2800多人次,年培训率100%。农村教师获奖人次由2011年的161人次增加至今年上半年的393人次;在科研课题上更是实现零的突破,农村学校15个课题在市级立项,3个课题在省级立项。
记者:雨湖区是老城区,城区内学校的基础相对较好,那么如何保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呢?如何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提升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白云峰: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建设重点转向鹤岭镇、姜畲镇,通过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校园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硬件达到了城区学校水平。在信息化方面,2014年,雨湖区通过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的评估验收,2016年被确认为湖南省“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区域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机制”专项试点区,全区52所学校实现教育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100%,搭建起基于教育生态圈均衡发展思路的集管理、资源、服务、教研、评价、家校互联于一体的人人通“雨教云”平台,全面实现教育信息一体化;开通城乡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同步互动课堂,建成市级以上“1十N”模式的网络联校主校4所,覆盖4个教育生态圈,9所学校成为分校,优质的课堂教学、教研及教学资源以网络共享的方式被推送到教育生态圈内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实现课堂教学同步实施、教师同步研修、教学资源同步共享。
记者:教育生态圈实行有多久了?能够持续这么久的动力在哪里?
白云峰:政策保障一体化是关键。在政策引领方面,2013年,区委、区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教师均衡配置,建立校长工作任期制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跨校任教制度”。同时出台《雨湖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置工作方案》《雨湖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对教师补充、交流方式、评价激励、培训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全力推进教育生态圈工作。在经费投入方面,我区建立了以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为主的教育生态圈动态管理机制,区政府每年拨付教育生态圈基本运行经费120万元,近三年,共发放津贴300多万元。出台了《雨湖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实施办法》,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建设乡村教师周转房163套,投入资金1400万元,让各教育生态圈内交流的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在评价考核方面,以教育生态圈为单位,每年对教育生态圈内学校在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互动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学校共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捆绑式评价考核,变“单位独有”为“圈内共享”。区级以上赛课、论文评比、校长论坛等活动,也以各成员校的平均成绩作为该教育生态圈的成绩,并计入每年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在激励调控方面,我区对各教育生态圈参与均衡配置和交流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每年的教师节表彰设立“最可爱乡村教师奖”“教育莲花奖”,其中乡村教师占比不得低于50%。此外,设立了教育生态圈专项奖励经费30万元,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均衡。
记者:2019年,雨湖区将推进哪些教育改革,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白云峰:教育生态圈的建立,让我们从整体的高度审视整个教育特别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对自身更加精准的定位,形成协调、开放、共享的生态方式,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雨湖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019年,我们将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教育集团建设。借助区域优质学校的核心品牌效应,整合教育资源,将立云学校、月塘学校纳入金庭教育集团,将临丰学校纳入风车坪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实现集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创新工作举措和方式方法,加快优化整合教师、设施、经费等资源,推动成员校在办学目标、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学管理等方面协同一致。二是推进“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进一步加强校长和教师进行深度课改的理念和教学实践培训,并与全国课改先进典型县区联盟,加强互动交流,探索新的课改路径。以教师全员工作坊研修为抓手,通过聚焦课改问题、任务驱动和成果倒推的模式,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主题,坚持线上研课磨课,线下课例示范。三是深化少先队改革。抓实改革任务清单,学校少工委组建率达到100%,把少先队改革纳入学校的党建、教育教学、德育工作中。坚持“工作到中队”,开展好“动感中队”活动,大力开展“创未来”创新创意创造活动、“小小志愿者”等重点活动。四是继续推进教育生态圈改革。探索建立教育生态圈圈本文化,使教育生态圈内各学校在党建、管理、教研、德育、文化等方面达到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圈本文化,实现圈内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