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扫一下地都不愿意。”近日,记者在岳阳市平江县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学生劳动意识日渐淡薄,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趋于边缘化,给教育带来了不少问题。
“提升下一代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是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家庭幸福的原动力。”一线教师呼吁,加大劳动教育力度,提升对劳动教育的战略认识,营造劳动创造价值的人生发展观,已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学生劳动意识较为淡薄
平江县长寿镇邵阳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农村完全小学,这些寄宿学生中90%是留守儿童。学校对三至六年级80名寄宿生进行内务卫生整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三年级20名学生只有1人会自己洗衣服,有两名学生家长每天晚上到学校来为孩子换洗衣物。四年级20名学生能自己洗衣服的只有5人,五年级8人会洗衣物,六年级12人会做家务。原来,这些学生的脏衣、鞋袜大多在周五放假时带回家由家长清洗。
这样的现象不只在邵阳学校出现。平江县第一中学教师张从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实践课之前,老师要提前来的8个学生打扫卫生,并告诉他们卫生工具在教室外面。结果,8个学生都跑出去了,只有两个学生拿着扫帚回到教室。原来,为了逃脱这项劳动任务,其他6个学生选择躲进卫生间。
更令张从军惊讶的是,不少学生连锄头都不会用。他说,有一次组织学生对公共区进行卫生大扫除,借了一把锄头,学生把锄头举得很高,却不能将杂草铲除,原来他们根本不知怎样用锄头除草。
平江县三市镇三市中学教师余民强说起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某班举办了一次“我是妈妈的好帮手”主题班会活动,借此让学生互相学习,鼓励劳动。但是,很多学生却把自己在家如何不需要劳动,父母如何“爱护”自己当成了主题。一名学生说,自己不用做事,因为妈妈说“只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就行了”。
许多班主任表示,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最大的劳动量居然是每天下课后的那次值日工作。孩子不热爱劳动的表现千奇百怪,比如不肯擦黑板,理由是满手都是粉笔灰;不会缝扣子,理由是不会穿针眼,新买一件就可以了;扫地不干净,理由是没有教过怎么扫……
劳动教育在家校均逐渐淡化
谈起劳动教育,不少教师表示,劳动教育是自己求学时美好的人生回忆。然而,现如今,这项教育在校园里逐渐淡化。
平江县龙门镇泉水小学教师王再兴说,当下的学生都是家庭的“掌中宝”,留守儿童占比高,隔代教育更是乡村学校的主流,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缺乏。某校开展卫生大扫除,通知一出,就有许多家长打电话给学校,某学生体质弱,不能碰冷水、不能擦玻璃,甚至不能扫地、不能参加卫生劳动。
安定镇安定中学的现象是学校劳动教育变化的一个缩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定中学还在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学生们到农田收割水稻、拾稻穗,到山丘采摘山茶子。他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感悟。2001年,安定中学还开辟了4万平方米学农基地。
现如今,学校安全利剑高悬,家庭劳动教育意识淡薄,安定中学学农基地于2010年前后变得荒芜,呈现一派草长莺飞之景,至今卧于山丘之中。
安定中学副校长李荣升说,2012年前后,学校不仅开设了劳技文化课,还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课中。“这时学校的劳动教育已经脱离了大众化,脱离了生产劳动,变成了纯课堂劳技文化教育。这样的劳动教育是无根的教育。”
“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有必要,但实际情况与师生意愿并不相符。”对于学校劳动教育,余民强说,虽然学校每周安排有劳动教育课,但这些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存在虚化现象,学校也基本没有学生劳动实践的场所和器材。
还有不少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缺失是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在邵阳学校教师刘想看来,家长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第一,孩子参与劳动,有时越帮越忙,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干省心。这在无意间挫伤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第二,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第三,鄙视普通劳动者,导致在孩子的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成为不体面的下等活,躲避劳动、轻视劳动,成为必然。第四,现在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第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些家长把做家务活作为惩罚手段,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
劳动教育破局,亟待合力突围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王再兴认为,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感知劳动的辛勤与光荣,体验收获的喜悦。“劳动的缺失即是教育的缺失。劳动教育重返校园,刻不容缓。”
为此,王再兴建议,要加大劳动教育宣传力度,提升对劳动教育的战略认识,营造劳动创造价值的人生发展观,把提升下一代劳动技能当成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家庭幸福的原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还建议,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技能就是给予学生面对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学校要时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探索符合学生教育实情的课程。
平江县汉昌学区副主任熊准先建议,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开展劳动教育关键在于家长要走出认识误区,树立家教新理念。”平江县教育体育局体卫股股长李杰认为,首先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其次要树立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创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