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让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

2018-11-01 15:25:25 来源:湖南教育·湖南教育新闻网

  记者 陈文静 阳锡叶

  2018年,长沙市天心区在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又捷报频传:在4月27日结束的第39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天心区参加6个项目的比赛,摘得4金6银2铜;9月15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第三届世界发明创新论坛在广东省佛山市落幕,天心区入围11件青少年科技作品参展参评,共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

  在国际国内各级大赛上频获大奖,对于天心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据统计,仅近三年,该区就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级金奖11项、银奖9项、铜奖12项,国家级金奖31项、银奖58项、铜奖75项,省级金奖182项、银奖170项、铜奖159项,市级金奖247项、银奖338项、铜奖462项。

  从1994年长沙市九中一名老师、几名学生,一个房间、几把榔头起步,天心区推进创造教育已经超过20年。20多年来,该区一以贯之地推进创造教育,从一所学校到区域推进,从一名老师到全体教师参与,从一个兴趣小组到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教育步步深入。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期望的创造教育愿景,正在天心区逐渐成为现实。

  从一校辉煌到区域推进——

  面向每一所学校

  镜头回放到1994年,长沙市九中的一个小房间:屋里堆着铁棒、木头、易拉罐等各类废品,一位戴着眼镜的名叫谭迪熬的中年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叮叮当当地敲打着。

  就在这间屋子里,“三角函数作图器”“带镜子的安全帽”“锄头紧固器”等各式各样的发明诞生了;也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学生每月捧回一个奖项,每年获3项国家专利……

  长沙市九中出奇迹了!

  谭迪熬老师带领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事迹,经过省市和中央媒体报道,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反响。而长沙市九中屡次改名,体制几次调整,也始终没有丢掉创造教育这个特色。20多年来,该校的创造教育收获了累累硕果:该校学生完成小发明4000多项,学生的科技作品获市级奖1102项,获省级奖306项,获国家级奖135项,获国际级奖37项,此外,还有103项国家专利。

  如今,长沙市九中已更名为雅礼书院中学,创造教育也升格为创研教育。校长龙检罗介绍,学校新建了7000平方米的专用科技馆,成功申报了“湖南省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造教育示范基地”,构建了“实践+课程+文化”的创研教育模式,学校特色进一步彰显。

  “九中就像一个火种,引燃了天心区创造教育的熊熊火焰。”从2003年开始就分管基础教育的天心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阳莉如此感叹。

  的确,长沙市九中这把火迅速烧到了其他学校。与九中一路之隔、门户相望的沙湖桥小学,上世纪90年代末面临困境:由于地处原长沙市最大的煤栈旁,校园整天“煤飞色舞”;由于周围多个企业倒闭,生源南迁,学校办学声誉和教学质量一度不佳。

  穷则思变。如何走出困境?

  新领导班子上任了,时任校长周战刚看到隔壁学校创造教育闻名全国,于是与大家一商量,认为发展创造教育占据天时、地利。学校据此确定了发展方向:向长沙市九中学习,以创造教育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拓展“沙小”的发展空间。

  重任落在了科学教师肖宗文的头上。从小梦想当科学家的肖宗文不负众望,迅速把沙湖桥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带得风生水起。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诞生了湖南省首个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湖南省首个全国创新人物奖、湖南省芙蓉创新奖3人、长沙市“星城之星——创新之星”5人、长沙市首届科技创新市长奖2人、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奖1人,涌现出苏航、肖泽豪、张荣景等一大批科技小能手。学校获各级各类集体荣誉100多项,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学校、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实验基地、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等。

  现任校长宋梦珩说,沙湖桥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将融入航天新内容,在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在筹建航天创客实验室,准备开设航天科技课程。“航天科技课程集成了数学、信息、艺术、天文等学科,蕴含爱国主义、自主品牌、民族自信和科学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在这一课程中,孩子们不但可以学到航天科技知识,而且将在项目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能力。”

  几乎在沙湖桥小学开展创造教育的同时,老城区的碧湘街小学也开展起创造教育。这所藏身于僻巷,校园占地只有2000平方米,仅400来名学生、23名教师的袖珍学校,也因创造教育而名声大噪。

  就是这样一所小学校,摘取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的桂冠,成为首批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多件科技作品荣获国际、国内创新竞赛大奖,多件作品申请国家专利,获得省市区奖励的更是数不胜数,多名科技小明星成为长沙市“星城之星——创造之星”,23名教师中有10多人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这3所学校的相继成功,让天心区逐渐形成了创造教育的特色。进入21世纪,在国家大力强调创新、提倡创新的背景下,2002年,天心区教育局决定,以创造教育为特色,大力培养创造性、创新型人才,面向每一所学校,区域性推进创造教育。

  “我们要让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天心区教育局局长张伟介绍,为深入推进创造教育,天心区教育局从组织、制度、资源上进行保障,从2006年至2012年,每年召开一次创造教育年会,每年选择一个创造教育主题进行深入研讨。随着创造教育的推进,从2012年至今,每年召开一次校长论坛,集中力量抓住校长这个关键,推动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创造教育的意义,并从更宏观层面,比如办学特色、教学改革、减负增效等方面,推进创造教育。在经费上,天心区也给予了充分保障,仅校长特色办学经费,2018年就达到308万元。

  梳理该区10多年来的研讨主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心区在推进创造教育方面的路径和力度。

  前六年:2006年,创造教育之操作研究;2007年,创造教育之学科融合;2008年,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之案例研究;2009年,创造教育之推动策略研究;2010年,组织、制度、资源“三维一体”课题结题;2011年,区域创造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后七年:2012年,围绕高效课堂建设讲述教育故事;2013年,减负与提质;2014年,课堂教学改革;2015年,学校特色建设;2016年,互联网+教育;2017年,教师专业成长;2018年,智慧与创新。

  如今,创造教育像春风一般吹拂全区。10月下旬,记者花了两天时间,走访了天心区多所学校,看到的是各校的创造教育已经由单纯的科技发明不断地走向纵深,各校结合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找准结合点,开辟新路径,全区创造教育百花齐放,花开满园。

  黄鹤小学,一所仅有257名师生的乡村小学,位于天心区大托镇内。这样一所郊区的乡村小学,盆景园艺课程却让它声誉大增,在区域特色教育中拥有一席之地,成为美育联动学科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的参考样本。校长蓝建伟说,教师们带领学生通过种植盆景、欣赏盆景、制作盆景、画出盆景等,把盆景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课程教学,特别是融入3D打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中南大学二附小依托中南大学雄厚的科技人文资源,成立了少年科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担任首任名誉院长,延请10多位博导担任课外辅导员。孩子们通过“大小院士手拉手”,与何继善、黄伯云、张尧学等院士面对面;参观访问高速列车研究中心等大学实验室,领略了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副校长丁群告诉记者,学校还搭建了科技学科节等平台,开展优秀“小院士”评选等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文化,让学生从小在心里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西湖小学基于“做一朵快乐的浪花”的办学理念,以“收集快乐点滴,获得幸福人生”为主题,打破传统制度化德育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格局,创建了“小浪花快乐银行”。校长杨明告诉记者,学校开展“快乐币”收支双向引导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将德育管理制度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游戏和活动规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良好表现都可以得到“快乐币”,在学校、班级、家庭的“心愿屋”开支“快乐币”可以实现自己一个个美好的心愿,逐步实现以“导”代“管”,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

  “我们不提倡搞模式,也不主张学哪一所学校,而是要求学校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让创造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骨髓。各校建设主体与特色各有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邹今倜说,如今全区55所中小学校,不管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不久的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创造教育特色,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

  这位深耕天心区30多年的老教育人如数家珍:铜铺街小学的环保教育、桂花坪小学的剪纸艺术、天鸿小学的少年足球、黄土岭小学的青少年法庭、西湖小学的快乐德育、井岗小学的诗词诵读、红卫小学的体艺特色、湘府英才小学的炫彩粘土、青雅丽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程改革等,无不渗透着天心区的创造教育理念。

  从个人专利到全体参与——

  面向每一位教师

  20多年里,本刊记者多次深入天心区采访,见证了天心区创造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谭迪熬老师发端,到多所学校的老师响应,如今,见到的情景又不一样。

  这是沙湖桥小学的一节数学课。

  年轻的数学教师刘盛湘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针对“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容为老师制作教具。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有的用四根棍子做成四边形,再沿四边形的两个对角加一根棍子,变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则在纸上钉了许多图钉,然后将橡皮筋绑在图钉上,变成三角形和四边形……

  “如果直接告诉孩子们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区别,确实既直接又省事,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且无趣。通过制作教具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孩子们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会更有意义……”刘盛湘说,把创新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沙湖桥小学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在天心区,如果你认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科学老师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沙湖桥小学语文教师张童莉莎告诉记者,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写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在作文中,这个孩子提出了一个想法,要发明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来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读完孩子的文章,张童莉莎带着孩子找到了学校的科学老师肖宗文:“能不能把这个想法落地,把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做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在张童莉莎和肖宗文的帮助下,这个孩子真的发明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还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在天心区,不少学校都注重科技创新和学科教学的融合。走进校园,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低年级的语文课,师生一起拼装有趣的机器人朋友;高年级的数学课,老师带领学生了解热量和温度的故事……无论是什么学科的老师,都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以及在未来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其他关键能力与品质。

  在碧湘街小学,时任校长沙靖源提出开发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构想时,质疑声、反对声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有人说:“我们这样的小学校,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何苦去进行这种专家才做的研究。”而她硬是顶住重重压力,坚守着这个并不光鲜的舞台。但是她也在思考:如果仍像过去那样,将开发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任务压在少数人身上,则很难实现普及的目标。因此,反复研究后,学校决定将全校教师动员起来,人人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来,从编写课程教材到授课再到组织活动,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分别下达任务:文字功底强的负责编写教材,教学水平高的负责授课,动手能力强的负责组织科技活动。事实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因人定岗的方式很有效,学校人人都是科技教育工作者,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在碧湘街小学顺利铺开。

  沙靖源的执着感染了碧湘街小学的教师,也感动了碧湘街小学的家长,更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创造发明最佳拍档”。沙靖源被评为“影响湖湘,感动星城——2007年度长沙十大创新人物”。

  从过去的“一个老师的专利”到现在的全体教师参与,创造教育已不仅仅是科学教师的事,更是各学科教师共同的责任,这是天心区创造教育20多年来的显著变化。“从谭迪熬老师开始,到肖宗文、曹晓敏、王微等一批科学教师薪火相传,创造教育的火种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在天心区每一位教师的心中熊熊燃烧。”何阳莉说。

  青园小学万芙校区的美术教研组组长张欣就是其中一员。她在美术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方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判断和创造。“创新不一定是做加法,有时候是做减法。”张欣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联想法、要素重组法、类比法等思维训练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

  “要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要有一批有创新精神的老师。”雅礼天心中学的罗立强是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罗立强拥有20多项国家级专利。他主持的“无线同频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甚至被推广到定点支教的邵阳县。他告诉记者,以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PPT展示时需要在讲台上操作,现在将电子同频技术运用到信息化教学中,就能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幻灯片、学生练习展示、板书等不能同步的问题。

  2012年,“长沙市肖宗文科技创新特色工作室”在沙湖桥小学挂牌,肖宗文担任工作室的首席名师。经过六年的孵化,从名师工作室走出了一大批教师,已成长为创造教育的先锋:信息技术教师杨超在长沙市信息技术赛课中获得特等奖,在长沙市知识产权教育赛课中获得一等奖;陈水章老师多次承担中学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教育与生物教师的国培讲课任务,受到学员教师的一致好评;青年教师黄佳妮在第38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

  2017年,天心区组织开展了有史以来参赛人数最多、竞赛学科最广的“创新杯”课堂教学竞赛,全区近千名教师同台比武。在竞赛中,天心区针对目标设定、内容处理、学习引导、课堂组织、评价反馈等方面对参赛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在目标设定上,要求教师做到学情分析合乎实际,课时目标具体明确、有层次,与学科、学情、内容契合度高,体现新理念;在内容处理上,要容量、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法,自选资源适合学情;在学习引导上,要讲授精练、启发得当,设问具体明确、有启发性,情境创设紧扣主题、有效促进教学,课堂生成运用恰当;在课堂组织上,要面向全体,教学民主,节奏恰当、有张有弛,方法得当,活动有效,板书合理;在评价反馈上,要态度亲切,言行得体,评价及时,激励为主,针对性强。

  在教师评价体系上,天心区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教师“三优联评”,即每学期每位教师围绕“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这个主题执教一堂课、撰写一个案例、制作一个课件;在骨干教师层面,开展“微课题”研究,即围绕学科课程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某个问题组织开展比较系统的微课题研究,进而形成系列可推广的研究案例及研究经验;对于教研员,则要求进行学科课程领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和方法的研究,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资源,总结出可以推广的经验。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邹今倜说,“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在遵循学科课程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立足课堂教学最优化选择,针对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人创造性地解决一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每人创造性解决的是某一方法、手段、行为、操作;从本质上看,提升的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思维方式、教育理念。”

  从兴趣小组到全过程培养——

  面向每一个孩子

  沙湖桥小学六年级学生小何和妈妈去买披萨,他想要一个9寸的披萨,可是9寸的披萨卖完了。店员说,可以用9寸披萨的价格,为他做两个6寸的披萨。小何想了想:“那可不行,一个9寸换两个6寸,我吃亏了啊!”

  在场的人都笑了,大家都夸小何“脑子转得太快”。原来这是一道奇妙的数学题:两个6寸披萨的面积要小于一个9寸披萨的面积。

  “创新,就是要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在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余战勇看来,20多年前,天心区的创造教育,特色还只是一个或者几个兴趣小组,由老师带着搞发明创造;而今天,天心区对创造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更强调的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创造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引领每一个孩子成就未来。

  怎么面向每一个孩子?在余战勇看来,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孩子从认识到实践再到预见的过程。因此,学校必须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平台和空间,探索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育人。

  创新,在不少学校成为学校文化。

  在天心区创造教育的源头——雅礼书院中学校长龙检罗告诉记者,雅礼书院中学一直是天心区创造教育的排头兵。从创造教育的孕育、成长和发展过程来看,创造教育在创新物化层面、办学行为层面和创新意识层面不断深化,创造不仅成了师生的一种习惯,而且师生对创造教育的价值取得了一致性认同,凝炼成学校独特的创新教育文化。而这种日渐浓厚的创新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力量——创新教育文化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师生的发展。

  “人人参与,主动参与,快乐参与”,这是碧湘街小学在创造教育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碧湘街小学教导主任李烨说,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为核心,学校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对孩子们而言,创新活动不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而是全体学生的福利。在各个领域,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变成具有主动性的主角。正是这种全方位普及使创造教育变得更加开放,它带领每一个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创造天地,让创造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课程实施到今天,学生能不能有作品获奖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乐于参与到创造活动中去,在创造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课程仍然是最重要的载体。

  青园小学万芙校区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5年才创办。执行校长柳桢介绍说,青园小学万芙校区坚持“六年服务一生”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发展,实施“特色课程普及推广,优质社团着力提升,分层培养优质创新人才”的创造教育策略。一方面,学校构建了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创造教育特色课程,自编机器人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学校实现了创客类社团课程化常态实施,如创新社团、乐活社团、种植社团、模型社团等,既保证了创造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挖掘出更多创造教育的生长点。该校学生在各类创新竞赛中展露头角,先后获得国际级铜奖1枚,国家级发明金奖2枚、银奖1枚,省市级发明奖58项。

  去年,仰天湖教育集团专门创建了课程研发中心。仰天湖小学执行校长简丽梅介绍,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仰天湖小学在原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湘绣、棕编等“非遗”课程,为学生参与、体验、创新课程提供实践基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雅礼天心中学是天心区一所区级初中,从2015年开始至今,学校每学期开设50多门校本课程,分成知识拓展类、生活技能类、科技创新类、艺术修养类、身心素养类五大类。在这里,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时段让学生自由组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在多样舞台找到自我,树立自信,学会创新。与雅礼天心中学一样的,还有青雅丽发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开设60多门课程。校长丁再南告诉记者,学校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兴趣,实行特长培养差异化,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

  黄鹤小学盆景园艺课程教研小组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编一个故事、做一盆盆景、取一个名字、写一篇日记、画一幅图画、演一个节目”的“六个一”教学模式。2016年,学校的《盆景园艺》校本课程获得湖南省一等奖。目前,盆景园艺课程已纳入全校必修内容,每学期至少6个课时。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还可以自由报读中级班(三至四年级)或高级班(五至六年级),每周1课时。今年,该校还全力投入校本教材(2.0版本)的修订工作,在通用版本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层,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指导。

  评价则成为天心区创造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天鸿小学校长孟新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天鸿小学针对语文和英语两门语言运用类学科进行期末考试改革,孩子们不再是埋头刷题,而是大胆地走上讲台,面向同学和考官进行各种创意展示。以英语口语考试为例,学生有的选择了师生情景对话,面对老师侃侃而谈,有的则选择了英语情景剧、课本剧表演,邀请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共争高分。

  天心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郑灿介绍,该校以“我善表达,我会思考,我懂欣赏”三个维度为出发点,在学生的期中测评中,为低年级孩子精心设计了“奇妙的学习之旅”,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习惯和过程等评价上,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

  “人人皆创客,事事可创新,处处皆空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天心区的创造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却展现出惊人的活力——

  近三年,在全区每年举办的天心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奇思妙想”纸质模型普及竞赛、校园科技节、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模型竞赛、中小学生现场网页制作竞赛、中小学生创客节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人数每年成倍增长。截至目前,全区参加各类科技创新赛事的学生已经突破1万人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仅国际级别的金牌就有11枚……这让天心区成为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