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学,从此便入江湖。”开学第一天,来自天津的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孩子的背影,并配上这样一句话。每逢开学季,总有家长成为老师身边的“熟客”,或请客送礼,或攀谈甚欢,借此期望孩子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家长花式“求关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如何缓解父母的教育焦虑?开学季,这一话题格外引人注目。
替孩子“求关注”,家长各显神通
“给语数外老师一人送了一个LV包!”“送红包被退回来、送围巾也没收,最后我快递了一套护肤品直接寄到办公室”……9月3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初一新生家长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老师那里帮孩子“求关注”“博好感”。
其实,为了替孩子“求关注”,家长们早就伺机而动,可谓各显神通。一位家长更是在参与网上家长群的讨论后直呼“脑洞大开”——有家长主动提出为老师的新家提供设计方案,有家长为老师提供名车试驾的机会,有的还能帮老师在核心期刊上刊发论文……
每逢开学季,类似这样花式“求关注”的家长并不鲜见。
松开手,看着孩子独自走进校园的身影,本是寻常生活的一景,可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这样的“目送”并非易事,几丝焦虑和不安袭上心头。孩子能够像在家里一样受到关注么?怎样让老师对自家孩子“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会不会因为父母不通人情世故反而让孩子在班上受到怠慢?一连串问号盘踞在家长心头。
“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或是参加由学生或家长付费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事实上,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早已被列入教育部及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禁令之中,是教师不能逾越的政策“红线”。
一边是白纸黑字的法律规章,一边却是暗流涌动,家长花式“求关注”拷问着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家长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重庆青年报》曾就此做过网络问卷调查。一项以1000多份样本为基准的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受访者表示曾送过礼,其中超三成家长认为送礼是希望老师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关照,仅有15.6%的受访者给老师送礼是想衷心表达对老师教书育人的谢意。
“求关注”实为“求关照”
家长花式“求关注”的背后,无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老师更多的关照。例如,安排座位时能否让孩子坐在“黄金地段”,评先评优时能否让孩子受到额外的照顾,或者能否让孩子担任班干部……诸如此类,无非是希望老师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多花点心思。
“家长花式‘求关注’其实是自我麻醉。说到底,这是一种教育焦虑症。”在郑州市第二外国语中学教师杜建锋看来,“学生是否被老师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作为一名教师,有教无类是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一个班里几十个孩子,哪一个孩子不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哪一个孩子出了问题,老师都得积极解决,都得认真对待。”
“渴望得到关爱,这是人的本性使然。父母亲人之间的相处是这样,师生之间的相处也是这样。”长沙市岳麓区滨江小学班主任梁丹告诉记者,身为教师,她理解家长这份望子成龙的心。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梁丹总会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与家长们开诚布公地聊起这个话题——学生座位定期轮换,与成绩和表现无关,但会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爱好来搭配。孩子的座位安排、评先评优均与父母的地位、收入、是否担任家委会成员没有任何关系。梁丹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家长,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无需家长花式“求关注”。
事实上,在家长为给老师送什么礼、怎么送礼而焦虑的同时,老师也在为怎么拒收礼品而头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时评人张淳艺看来,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不接受家长的礼物,不仅仅因为一纸禁令,更源于心中的那份职业操守。“对于老师来说,如何拒绝家长的好意却并非易事。表达太委婉,害怕被家长误解为半推半就;说话太直接,又担心双方以难堪收场,影响和家长的关系。倘若某些家长费时费心又费钱给老师送了礼,孩子却没有得到格外的优待,难免心有怨气,导致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产生隔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家长与其费尽心思地‘求关注’,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思考一下该如何搞好家庭教育,给孩子树立榜样,别让教育焦虑成为破坏家校信任的障碍。”杜建锋说。
如何应对家长花式“求关注”的举动?二者之间需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对于老师来说,要充分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任何一项正常的教学管理,都可能在家长的内心被过度阐释,理解成老师对自己孩子好与坏的信号。对此,学校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在选拔班干部、评先评优等方面做到公开透明,消除家长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谈及花式“求关注”的应对之举,张淳艺坦言,“对于家长来说,也要理解老师的不容易。学校毕竟不同于家庭,孩子在家中可以是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老师在学校里要照顾全班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对个别孩子百般呵护。与其陷入无休止的送礼竞赛之中,试图让老师的天平往自家孩子那边倾斜,不如还校园一片净土,给所有孩子公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破解家长花式‘求关注’现象,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家长而言,与其一门心思地花式‘求关注’,不如在平日里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并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与老师打好‘配合战’,实现家校共治。”梁丹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时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例如,老师在学校里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家是否按时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要让家校之间真正形成合力,才是家校共育的长久之道。
有关专家表示,其实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最终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不能简单地将尊重老师与向老师送礼划上等号。家长与老师之间,不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共同守护孩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