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文静 吴秀娟 刘秋泉) 谈起她挚爱的三尺讲台,王怀军说:“选择了教书育人,就是选择了崇高,就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从教35年,她将这份对乡村教育的痴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上,用自己的“育人宝典”温暖着山里孩子的心,演绎着对乡村教育的执着追求。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王怀军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更用寻常教育生活中的点滴将这份爱的信仰变成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逢年过节,王怀军总会收到学生吴远明的节日问候。过年回家,他返乡的第一站也总是王怀军的家。吴远明是她在乡村教学点执教时教过的学生。
这份特别的牵挂源自多年前的一次家访。三年级时,吴远明因家贫辍学。王怀军得知情况后,翻山越岭地找上门来劝学。谁知孩子的父亲执意不让儿子继续上学。“王老师啊,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多读点书?家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孩子他妈还在病床上躺着,买药的钱都没有,哪来的钱供娃读书……”
看着这个被苦难折磨的家庭,看着孩子渴望求知的眼神,这一夜,王怀军彻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亮,她又一次出现在吴远明家,郑重许下承诺——每月拿出20元钱来帮助孩子。最终,孩子的父亲同意让儿子重返学校。
其实,当时王怀军每月的工资只有86元,要照顾病中的母亲,要负担家庭的日常开销,手头并不宽裕。后来,吴远明考上石门县一中,王怀军又陪着他搭车到县城报名,并替他交清了一个学期的费用。此后的每个月,她不忘按时给吴远明寄生活费,还联系广东的朋友,给孩子的父母提供外出打工的机会,孩子节假日就借住在自己家。虽然吴远明出身寒门,求学的脚步却从未因此而中断。此后,无论是在广州读书,还是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一直都与自己的启蒙老师王怀军保持着联系。于他而言,这是一辈子的师生情。
事实上,吴远明只是王怀军帮助过的许多学生中的一个。从教35年来,王怀军为近百名贫困学生垫付的学杂费、生活费共1万余元。在她看来,只要孩子们走出了大山,只要孩子们有所成就,她一切的付出便是值得的。
人生“必修课”
如果说以满腔赤诚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见证了为人师者的仁爱之心,那么教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另一种爱的表达。在王怀军的理解中,这份爱更深沉,更厚重。而她,就陪伴在孩子们左右,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7年上学期,王怀军执教四年级英语。课堂上,一名男生忽地站起来,嚷道:“校长,我的一瓶牛奶不见了!”“牛奶不见了?”“看来家贼难防啊!”……班上立马响起细碎的议论声。王怀军见状,打断了孩子们的胡乱猜测,将课上完后再做处理。
“会是谁呢?”作为科任教师,她熟悉班上每一个孩子的秉性,很快锁定了疑似“作案”对象。王怀军私下里找来郑欢(化名),问:“这件事是不是你做的?如果是你做的,要勇敢承认。”郑欢一脸泰然自若的神色:“校长,不是我!”
第一轮较量暂告一段落。第二天,王怀军又把孩子叫到房间里。“拿一瓶牛奶,不能叫偷盗行为。犯错并不可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怕的是,犯了错还要一味掩饰。如果犯了错还不承认,将来走上社会,不但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还会犯更大的错误。”
沉默,欲言又止,再沉默。
“校长,我错了,这件事是我做的。”几经思想斗争,郑欢承认了自己的一时之失,“我会把牛奶还给他的。”
其实,单论成绩,郑欢是班上的佼佼者。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平日里成绩优秀的孩子竟会有这样的举动。此后,郑欢改正了小偷小摸的毛病,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教育不能仅仅为考试服务,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远比成绩单上的分数更重要。”王怀军说。
把教书做到极致
在教学生学会做人之外,王怀军更是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将教书这份事业做到极致。
刚走上讲台那会,王怀军是乡村教学点的一位民办教师。当时的教室是一间土砖房,容纳了三个年级的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没有其他教学用具,更谈不上教学参考书。王怀军高中毕业,没有从教经验,却要一个人执教三个年级的所有科目。望着讲台下几十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她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王怀军初出茅庐,孤身一人扛起一所学校,身边没有可以交流的同行,怎么办?如何让自己在教学上独当一面,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放学后的很多个日子,在雁池乡的羊肠小道上,王怀军带着课本匆匆行走。她要步行5公里,到中心学校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之后又步行折返。
“备课究竟该从何处着手?”“课上完了,为什么做起作业来学生还是不会?”……王怀军找到时任雁池乡中心完小校长覃正日,将自己的疑惑来了个“竹筒倒豆子”。
有了专业人士的答疑解惑,她还是放心不下。第二天,王怀军硬是将覃正日请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王怀军先上了一堂家常课,坐在教室后排的覃正日则开始“解剖麻雀”,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番交流后,她重又走上讲台,将方才习得的技巧、方法贯穿其中,教学效果大有改观,学生随堂测验的正确率从最初的50%提高到90%。
尝到了教学的甜头,王怀军变得愈加发奋。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她自费订阅教学辅导用书,《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与学》等期刊成了案头的“常客”。泛黄的笔记本上记下了思想碰撞的火花,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也积淀下来,化作教学的智慧。
2005年,王怀军在水晶小学担任教导主任。除了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她还是六年级班主任,负责数学、科学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当时学校里缺英语老师,英语学科成为山里孩子求学路上的短板,王怀军狠狠地逼了自己一把,自告奋勇挑起这份重担,执教三至六年级4个班的英语。
年过40的她,重新拾起英语教材,从最简单的音标开始,一边学,一边教。王怀军买来课文录音磁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跟读,走到哪里,复读机就随身带到哪里。一本英汉词典整日不离手,一年下来,词典被她翻得如盐菜一般。除了洗澡、睡觉、上课的时间,她都念念有词。那些日子,王怀军从没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所幸,因为这份努力与坚持,水晶小学的英语成绩一跃而上,位列全乡第一,山里孩子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英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