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2400封家长回信

2018-07-27 11:47:10 来源:《湖南教育》2018 8A

 

    2400封家长回信!这是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教师詹晓玲最宝贵的收藏品。从2005开始,詹晓玲每接收一个新班级,就会给自己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在第一个学年,每周都要写一封“给家长的信”。13年过去了,这些“给家长的信”不仅成了詹晓玲的育人秘籍,更成了连接家庭与学校的“彩虹桥”。

 

“越教越难教”引发的思考

  1989年,天生喜欢孩子的詹晓玲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很多人眼里,班主任是个苦差。但是,从教29年就当了29年班主任的詹晓玲却乐在其中。在她看来,班主任工作繁杂,但繁杂中能体现充实;班主任工作辛苦,但用辛苦换来的学生成长会给她带来快乐;班主任工作压力大,但正因为有压力才具有挑战性。

  2005年,詹晓玲又接手一个新班级。开学一个星期后,一位多年的老同事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教!

  学生为什么会越来越难教?回想起教室里那些停不下来的小手,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嘴巴,那些自己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规章制度,詹晓玲意识到,教育单靠教师的力量远远不够,得与家长形成合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实现与家长随时沟通、有效交流呢?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微信……詹晓玲摇摇头。这些现代化的交流虽然方便快捷,但很难打动人心。何不用传统的书信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

  说做就做。詹晓玲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写了一封长达3700多字的《遇见——给家长的第一封信》。在信中,詹晓玲通过“你们准备好了吗”“请不要为您的孩子代劳”“您可以这样辅导您的孩子”“你我要这样沟通”四部分内容与家长进行了交流。

  在信的结尾,詹晓玲写道:“每周五我会将‘每周一信’放在文件袋内,希望能在下个周一的时候收到您的回信,与我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是我给您布置的家庭作业。有时间多聊聊,没有时间就三言两语,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回信中直接告诉我。很高兴在最好的时光里,我们有幸遇见,希望接下来的路我们和孩子一道,一步一个脚印,共同走好!”

  周一早上,班上几乎所有孩子都带来了家长的回信。当天晚上,詹晓玲把所有家长的回信都认真看了一遍。“看完詹老师的信很感动,在人们几乎都不愿意动笔写信的当下,这些书信显得是多么亲切、温暖!”“您一封用心良苦的《遇见》,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思考在新时代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努力。”家长的话语给了詹晓玲无穷的信心。“每周一信”从此成为了她与学生家长最美好的“约会”。

 

当好家长的教育引路人

  詹晓玲班上曾有一位名叫罗天颐的学生,她成绩优异,被评为湖南省十佳少先队员,岳麓区优秀学生,区优秀少先队干部。这样一个在旁人眼中非常优秀的孩子,詹晓玲却敏锐地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小天颐下课时间很少离开教室,整天抱着课外书啃。

  通过家长回信,詹晓玲了解到,原来小天颐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妈妈注重分数,孩子的周末几乎都泡在课外辅导班,光奥数班就上了好几个,妈妈还陪着一起听课;而爸爸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孩子多才多艺,能经常去打球健身,出去旅游。

  如何让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正当詹晓玲在寻找契机时,小天颐的爸爸在家长回信中讲了一件家庭教育的难事:他想带女儿学游泳,可孩子妈妈却怎么也不同意,认为一周三次的游泳练习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

  怎么办?詹晓玲专门找来了小天颐的父母谈心:“你们俩这么重视孩子的教育,的确都是优秀的家长。分数固然重要,但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兴趣、习惯和性格,是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谈话结束,小天颐的妈妈答应了小天颐学游泳的要求。

  如何平衡运动与学习的时间,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詹晓玲认为,这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当天晚上,她以《等待、询问、鼓励》为题给家长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詹晓玲特别要求,每个家长都要做好三件重要的事:“第一件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既包括学习兴趣,也包括学习之外的兴趣。第二件是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二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三是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第三件事是孩子的性格养成,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

  “碰到詹老师,是孩子的幸运,更是我们全家的幸运。”学生家长罗峰说,他每次读完詹晓玲的“每周一信”,都大有收获。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诚信是为人之本》《做靠谱的家长》……詹晓玲的“每周一信”总是聚焦不同的教育主题,为家长指引方向。很多家长把“每周一信”当作自己的育儿秘籍。

   

与家长共成长

        “给您每周一次的回信就像赴约,一位教师与另一位教师,一位母亲与另一位母亲的美好约会。”

  “很高兴收到您的‘每周一信’,每次都会反反复复看很多遍。这次从您的信中,我又有了新的收获。”

  ……

  翻开一封封家长回信,扑面而来的都是信任与感动。只要收到家长回信,詹晓玲总是第一时间阅读。她坦言,每一次读家长的回信,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成长。

  詹晓玲曾经带过一个特殊的学生小伟(化名),他情绪不稳定,上课会无故叫喊。而且,他做事非常急躁,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并大打出手。在第一次看到他家长的回信后,詹晓玲才得知,原来小伟是一名多动症儿童。

  经过几次交流,詹晓玲发现,小伟的母亲是一个有耐心也很用心的家长,每次回信总是好几页纸。詹晓玲说,看着小伟母亲为孩子所做的努力,她也意识到,“善待孩子的每一次犯错,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不仅是家长该做的事,更是每一个教师要做的事。

  有了爱作为养料,有了信任作为基石,有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詹晓玲工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她收获了“少先队优秀辅导员”“长沙市优秀班主任”“岳麓区‘四有’好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而她所带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市、区、校级先进集体,所带少先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少先队特色中队称号。

    一封封书信无不串连着家校情,流露着詹晓玲真挚的爱。现在,这份爱还在继续……

 

热稿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