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最美教师”颁奖典礼
常德市中小学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
石门县皂市镇10名教师(职工)支教团队
本网记者 江新军 陈文静 王振亚 吴秀娟 李健均 唐 义
常德市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10名教职工义务上门辅导学生杨帆的故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受到了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他们对教育的大爱和坚守让许多人为之动容。3月18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再次做出批示:“向送教上门服务贫困边远学生的10位教师学习。”
10位教职工义务辅导学生的故事,如一缕春风,吹拂在沅澧大地,浸润着教师的心田,让“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成为一种风尚。
以德立身,心中有规矩
常德历来是崇德尚礼之地,上古时代的善卷先生用善德施教化、开民智,因而有了名扬天下的“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其实,“德山有德”源于人有德。这无疑为常德市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难能可贵的是,长期以来,常德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部署年度教育工作、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谋划重点;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常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愈加向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曹立军指出,发挥教育启智、育才、聚力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提高站位聚共识、立足公平提质效、师德从严建队伍、压实责任强保障。只有加快教育发展,才能促进人才集聚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将常德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强大动力。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副市长曾艳阳多次要求教育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师德师风建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德市对教育的重视,既重硬件又重软件,既重外延也重内涵,特别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近年来,常德市教育局先后出台师德建设意见、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十条禁令”等文件和规定;各地教育部门将师德建设成效纳入学校和校长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基本建立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师德建设机制。特别是从2016年起,对全市中小学在职在编教师进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将师德师风纳入注册审查内容。
2017年11月中旬,在全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常德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澧县召开。在这场以“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化与创新”为主题的现场会上,市教育局局长唐汇诰表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新的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新挑战、新要求和新任务,常德将着力完善德能并重、纠建并举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教育行风走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前列。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师风建设莫不如此。
就拿2017年中小学违规征订教辅材料问题专项整治活动来说,常德市重点抓了七个方面的整治:一是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推荐并代购教辅材料;二是在省、市推荐目录以外推荐教辅材料;三是征订“一科多辅”;四是学生“被自愿”征订教辅材料,包括强制、引导、诱导、暗示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教辅材料的问题;五是部门强行要求学校向学生推荐征订各类专题教育读本;六是教育基金会、中小学校及其相关人员直接或以捐资等方式收受发行商折扣(回扣)、商业贿赂;七是教辅发行单位在发行、销售教辅材料中的违纪违规问题。
把规矩立在了前面,如同为专项整治的顺利开展亮起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市发现问题线索1692件,立案68件,纪律处分47人,组织处理1770人,追缴违规资金933.38万元,清退违规资金23.42万元。
常德市纪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组长、市教育局纪委书记陈勇告诉记者,教育是典型的民生领域,行业风气直接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常德市把坚持师德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师德导向这根弦,有效解决了中小学食堂违规经营管理、中小学有偿补课、中小学违规收费和买卖生源违规招生等问题。
陈勇说到的买卖生源违规招生问题,是指中职招生过程中买卖生源的问题,这也是各地一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一大“顽疾”。常德市教育局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高中学校招生“三限”等政策,严格执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结果“五公开”制度,大力推行市直初、高中招生工作“阳光新政”,严格按照电脑排位和成绩高低,不再招收一个“条子生”和“线下生”,确保学生公平透明入学。
“为了下大力气规范中职招生秩序,我们出台了《关于严肃查处中职招生买卖生源行为的通知》,界定中职招生买卖生源行为,并把严肃查处中职招生买卖生源行为作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行风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学校教职员工买卖生源的,追究相关负责人的领导与监督责任;公办职业学校和初中学校涉嫌有买卖生源行为的,学校主要负责人一律先停职再接受相关调查;民办职业学校有买卖生源行为的,一律记入办学行为不良记录档案和办学‘黑名单’,立即禁止在当地招生,取消当年政府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支持资格。”市教育局副局长庹朝君告诉记者,“因为有了这些硬规矩,2017年全市职业学校中职招生完成计划100%。不少中职学校在7月份就出现招生爆满、供不应求的现象。招生期间,全市未发现一起买卖生源行为。”
老实说,定规矩容易,但要让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却不容易。比如临澧县,近年来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关于严禁中小学校及其教师有偿家教家养的规定》《临澧县师德师风教育整治工作方案》等规定、办法,对校长、教师的从教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增强了师德建设的规范性。
“知行合一首先要‘知’。”临澧县教育局局长徐建新说,“为了让这些规定、办法入脑入心,每年寒暑假,除了教育局统一组织集中整训外,所有学校还根据本校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研讨交流、个人自学原文与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教职工逐字逐句学深、学透相关规定及文件精神,边学习边反思,对标自查自纠,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引导教师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津市市教育局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把师德教育作为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各学校大力开展师德讲堂活动,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讲堂,为广大教师上好“师德教育第一课”。
“师之本,德为重,明于心,施于行……”240个字的《武陵区东升小学师德三字经》是该校师德培训的第一个环节,全校教师在校长高丽鹏的带领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们把这个环节称为‘唱师德’,接下来是‘颂名句’‘学法制’‘扬典范’‘谈感受’‘守承诺’。六环节的师德培训,学校已坚持了三年,目的是引导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廉洁从教,争做师德楷模,重塑良好形象。”高丽鹏如是说。
其实,东升小学师德培训只是武陵区的一个缩影。为了让老师们做到心中有规矩,武陵区常年开展“‘强化师德,文明从教’公开承诺践诺”活动,并把每年9月定为全区“师德教育月”。各学校通过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务实有效的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同时对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应对并加以引导。
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常德市各级党委、政府在狠抓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不忘落实教师待遇,让教师有从教的荣誉感、幸福感。
武陵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唐明利告诉记者,因区委、区政府重视,武陵区教师的待遇在全市是最好的。比如,对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教师给予每人21600元的绩效奖励,比市直教师人均高出3600元;住房公积金按教师工资总额12%的3倍进行预算,中高级职称人员每月公积金为3042元,就连刚入职的试用期人员每月公积金都有2400元。从2014年起,区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按照“同城同待遇”原则,在全市率先兑现地方性教师津贴:特级教师每年10000元、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年7000元、市级骨干教师每年5000元。
“待遇保障了,教师有尊严了,自然会静心修德、静心育人,课外兼职、家教家养、违规收费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就不会发生。”武陵区教育局副局长胡勇胜说。
在澧县第一中学校长毛善新看来,师德师风建设既要从制度上入手,更要从外围做文章,关键是通过文化的涵养。澧县第一中学师德建设的秘诀是激活火苗、点燃内心,具体而言是落实以下四点:一是呵护自尊心,二是激励上进心,三是塑造柔软心,四是培养发现心。这一得力的举措真正做到让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让学习成为教师的精神动力。
以德示范,眼里有仁爱
1名罹患重症的女孩,10名教职员工,11公里山路,30多次送教上门。在石门县,在常德市,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从皂市镇中心学校不胫而走。
故事的主人公叫杨帆。2016年初,杨帆因肢体障碍行动不便,被医生诊断为患有格林巴利综合症,求学之路就此中断。然而,饱受病痛折磨又酷爱学习的杨帆极度渴望能返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为了达成女儿的愿望,母亲杨书芳搀扶着杨帆来到学校。“让小帆回校学习吧!”看着杨帆虚弱的样子,副校长蔡代圣与几位老师建议,让她试试自己走上3楼的初二年级教室。杨帆努力地迈步,身体却不受控制地向后倒,身旁的人赶紧上前将她抱住,失望的母女俩顿时泪如雨下。
看着抱头痛哭的杨帆母女,蔡代圣当即许下了一个让杨帆一生难忘的承诺--“杨帆不方便,我们就安排老师送教上门!”
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学校派出了由9位教师和1名司机组成的送教小分队。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老师们送教前通过电话沟通好内容,课后留有作业和小测试。学校要求,送教老师返校后,不仅要上交教案,还要报告孩子的学习思想情况和身体恢复状况。
“她开始时不怎么说话,精神萎靡,我们问一句才答一句。”万亚芬老师说:“随着我们送教小分队一次又一次的到来,如同阳光驱散了阴霾,杨帆渐渐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卧室中,院子里,路边的水塘旁,离水塘不远的台阶处,都留下了杨帆每天恢复锻炼的身影。学习、锻炼之余,她还学会了做针织活。”
“为什么会做出义务送教上门的决定?”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每个送教老师的回答都轻描淡写:“这是一件平常事,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义务所在啊。”
其实,对皂市镇中心学校来说,义务送教上门并非第一次。2016年下学期,学生杨书晴因参加篮球比赛右腿韧带断裂,需要在家休养一个学期。时任班主任向绪忠立即提着苹果去医院看望,家长建议“留一级”,杨书晴坚决不同意。向绪忠见状,当即对家长说:“不留级好。缺的课,我每个周末上门为孩子补,不收钱。”后来,又有4名老师主动加入义务送教上门的行列。
在石门县教育局局长廖琪宁看来,送教只是全县教育扶贫工作中毫不起眼的一环:因健康原因无法在校就读的特殊学生,教育局早就有送教上门的安排。目前全县有15名残障学生一直享受着这样的服务。
“石门是国家级贫困县,越是贫困的地方,就越需要我们的教师能以德示范,眼中有仁爱。”廖琪宁坦言,送教小分队的走红其实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因为在石门,有一大批这样有情怀、讲奉献的教师坚守在最落后、最贫困的地方--
石门县栗子坪教学点由于条件差,学生纷纷外流,向教学点调派教师一直是中心学校最头疼的问题。2015年8月,天命之年的卓德刚主动请缨,立下“办出全县一流教学点”的誓言,来到栗子坪教学点。在这里,他既是校长,又是任课老师,还是学校的物资采购员、炊事员,有时还要当木瓦匠的伴工。“家离学校只有200米,我在家睡觉的日子却屈指可数。”卓德刚就是凭着对孩子、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这一份赤诚之心,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把本该撤销的教学点办得有声有色,近百名学生回流。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石门县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教师队伍,都把“德”字放在首位。廖琪宁说,之所以涌现出这么多师德高尚的教师典型,主要得益于石门县以“师德联点”工程为抓手,抓实责任、抓细活动、抓出成效,抓出了“四有”教师队伍。
石门县是常德市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窗口。
“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唐汇诰说,“常德教育系统出现这么多先进典型,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肥沃的土壤--常德市教育局把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与方式,采取活动渗透、文化熏陶等措施,切实改变传统师德教育以说教为主的倾向,推进师德教育的系列化、常态化,给广大教师打下了‘眼中有仁爱’的精神底色。”
在常德市采访,听得最多的就是教师以德示范、甘于奉献的故事--
在常德市第一中学,邓友春和李子绒不仅是黄金夫妻档,更是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他们成天泡在学校里,把学生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女儿上高三时,他俩刚好也任教高三年级,根本无暇顾及女儿的高考。
澧县火连坡镇柏樟小学教师戴国林,一人坚守山村小学21年,被评为“感动澧州人物”“常德市扎根农村优秀教师”,并先后获得“第七届运达杯乡村教师奖”“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援藏10年的教师蔡淑林,回澧县后依然选择做一名普通教师。之后的19年,他没有以援藏为资本,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而是用踏实的教学态度和丰硕的教学成果,诠释自己对教书育人的情怀。
桃源县架桥镇中学教师易月珍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农村孩子,帮孩子们架起了一座从乡村走向世界的“桥梁”,被评为“湖南最可爱的乡村教师”。
清晨6点,天微亮,汉寿县龙潭桥镇白洋湾村在鸡鸣声中醒来。张立荣早早地起床,洗漱、打扫,收拾妥当后,出了门。早晨7点,她准时出现在白洋湾小学门口,打开那把早已被大雨侵蚀得锈迹斑斑的铁锁。这个动作,她一做就是37年。37年,她从“张姐姐”变成了“张妈妈”,学生们来来去去,可张立荣却始终躬身耕耘于这片乡野,绚烂了山村里几代人的童年……
在常德,“德高为师”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和行动自觉。
以德施教,手上有“宝典”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教书育人必须牢牢抓住“德”这个核心,同时也必须抓好“才”的建设。俗话说“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歪才,有德有才是人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手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手抓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是常德市一以贯之的做法。
虽然一直坚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生,但在鼎城区长茅岭中学教师王仕平看来,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自1990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以来,王仕平一直在农村工作。令人敬佩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非但没有改变她从教的初心,反而成了激励她不断学习的动力。从教28年来,王仕平坚持通过自学提高专业素养。
1993年冬天,王仕平的儿子出生才6个月,她却毅然放下孩子,参加常德教育学院的专科学习。暑假时,她寄宿在一间位于顶楼的学生宿舍里,一个月下来浑身长满了痱子,最终如愿取得了大专文凭。2001年,她继续报名参加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成为她所在学校拥有本科学历的第一人。
2015年,王仕平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评“湖南省特级教师”职称。次年,她又成为常德市教育系统最高奖--“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她还是常德市初中数学骨干教师、鼎城区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这份了不起的成绩单既是对王仕平的肯定,更是对她坚持不懈努力自学的回报。
熟悉王仕平的人都知道,她不爱买衣服、不爱玩,只爱看书。在她家里,有一个大书柜,摆满了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经典作品《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等专业书籍,她看了又看,写下20多本读书笔记。王仕平说:“学习使人进步,老师的水平提高了,肚子里有货了,学生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为师者要有才学,必须终身学习,这是教师成就事业的关键。可喜的是,伴随着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入推进,王仕平成了老师们“身边的榜样”,不断加强自我学习的教师越来越多。
今年3月底,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名单,我省中小学仅有3名教师入选,安乡县深柳中学教师刘业庆位列其中。刘业庆有什么本事,能进入这样的名单?
看看这些头衔和荣誉,你就明白了。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省“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初中思品名师网络工作室”首席名师、市级“刘业庆初中思品名师工作室(坊)”首席名师……刘业庆头上这些耀眼的光环,是他用扎实的教学技能赢得的。
其貌不扬,个性飞扬。刘业庆被誉为“思品课的活教材”,他一走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妙语连珠,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魅力源自实力。刘业庆每堂课都坚持“两次备课法”,即课前备新课和准备导学案,课后写教学后记,补充备课。针对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每次课前与课后他都认真地进行反思,并整理成教学随笔。他注重收集、剖析典型个案,现已收集近300个案例,并取名为“随写文稿”,叠起来有两尺多高。这些教学随笔和随写文稿是他成就出彩课堂的“刘氏秘籍”。
刘业庆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他坚持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开展“案例教学”“辩论会”“今天我当家”“模拟法庭”等活动,让课堂气氛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同为常德市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双师型”教师涂承刚不仅在教学上技能非凡,还是常德市有名的“金牌教练”和拿奖专业户。
2016年4月9日,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个人赛”举行,来自全省17所中职学校的“武林高手”陆续来到比赛现场。涂承刚的身影甫一出现,“涂承刚,你又来了!”“涂承刚,你又来了!”的惊呼声不约而同地响起。“你又来了!”既是老朋友的见面寒暄,也是技艺切磋的暗里较劲,更说明涂承刚在同行心里的分量不轻。同行的惊呼不是毫无缘由。此次竞赛的最后结果是,涂承刚指导的易衡、何仕斌两名学生,用超人的速度和完美的精度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这样的名次对涂承刚来说已习以为常。作为常德财经学校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他立足职业教育的三尺讲台,践行“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教学改革、辅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学校专业设置无缝对接产业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荣获湖南省第二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奖”。
在刘业庆、涂承刚身上,我们看到了非同寻常的专业技能。高明的师傅自然能教出技艺高超的徒弟。为师者,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是教师从教的“宝典”,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
为了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常德市从2014年开始,每年投入1200万元,建立市直教育激励机制,对市直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实行地方性津贴,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对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实行重奖。“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10名左右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每人给予10万元奖励,奖励的力度在地级城市中颇为少见。除了给大奖外,常德市还通过给荣誉、给地位、给平台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从2014年起,该市开始建立以教师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坊。目前,全市共有名师工作室19个,名师工作坊100多个……一系列利好措施汇集成促进教师成长的正能量。目前,常德市共有正高级教师33人,副高级教师7434人,市级骨干教师54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47名,名教师的数量较五年前大幅度提升。
学高为师,这是师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德旗帜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高高飘扬的重要保障。
以德导行,案头有评价
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如果把这视为一道开放性考题,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面对这一教育的终极追问,常德市教育局从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入手,发挥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让师德师风成为一面高扬的旗帜,成为常德教育人躬行一生的行为标杆。
近年来,为了让广大基层教师行有标杆、学有示范,常德市教育系统在强化师德考核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在全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和各类教师评比表彰活动中,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必备条件;各地各单位以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核心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其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各级骨干教师评选中实行“一票否决”。与此同时,常德市教育局以正面激励为抓手,把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奖励范围,将师德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等表彰奖励项目的必要条件,对师德表现突出者,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同等条件下予以倾斜,重德修德的风气一时间蔚然成风。
“一门新生学科诞生,他义无反顾地担当主角;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执着把孤旅走成了坦途,将信息学奥赛推向省市前列……”2017年11月13日,澧县第一中学教师李忠才捧回了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奖杯。作为首届“感动校园·澧州最美教师”的获奖者,李忠才坦言,从教32年来,他从未想过会受到如此隆重的表彰。这份荣耀于他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鞭策。这位常德市信息学奥赛指导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这一次,他的努力被更多的人看见,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前行者。
李忠才只是获此殊荣的基层教师之一。2017年,澧县教育局通过基层推荐、评委初审、群众公投、领导审定等环节,从全县6000多名教师中评选出15名“澧州最美教师”。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以爱生如子的情怀、以坚守讲台的执着、以执教一方的专注接受大家的致敬。
一场“美丽风暴”就这样在澧县教育系统刮了起来。“一个典型就是一根标杆,一个楷模就是一种导向。”谈及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机制,澧县教育局局长龚德平坦言,2017年是澧县师德师风建设年,全县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树立正面典型为主,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让教师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上好一次家风家训专题党课、立好一条党员教师家规、举办一场家风家训汇报演出、争做一个“最美家风家庭”、争做一名“最美孝德教师”……2017年3月,石门县教育局党组从深耕家风文化入手,举办“传承优良家风”活动,以活动促评价,追溯师德之源。
“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以良好家风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好转。”在石门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国平看来,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种孤立的道德号召,而是根植于家庭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教师要带头行家规、严家教,带动家庭成员守家规、正家风。
“施人勿念,受恩勿忘”“勤俭持家,行为正派”“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俭与德”……眼下,石门县1438名党员教师已将1418条家规汇编成册。夹山镇中心学校教师杨群康的家庭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他们的家风故事一代代传扬开来。越来越多的基层教师以家风为纽带,在三尺讲台的平凡岁月里传承先祖遗风,以德修身、恪尽职守。
从典型引路到传承家风,沅澧大地吹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集结号。以德导行就这样从理想照进现实,成为引导教师以身示范的“风向标”。
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档案,是常德市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澧县丁玲学校,校长杨隆玉随手拿出一位教师的师德档案,个人师德小结、师德心得体会等分学期装订成册,记录着教师的成长与蜕变。
谈及师德档案之于学校发展的意义,杨隆玉坦言,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师德档案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立足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真正做到以德导行。“学校里老教师比重偏大,师德档案的建立如同一种善意的提醒,只要还站在讲台上一天,就要站好这班岗。在这里,老教师没有丝毫的职业倦怠,他们坚守在教育教学的重要岗位上,以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与年轻教师一道守护着学生的未来。”杨隆玉感同身受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区教育局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开启“互联网+”时代师德评价方式。2017年6月,武陵区教育局开发启用师德考核网络测评系统,采取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以及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方式,确保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进行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后,考核结果存入师德考核档案,且直接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挂钩。
谈及师德考核网络测评带来的便利,高丽鹏忍不住“点赞”:“以往的纸质测评常常面临着统计数据不够精准、信息繁杂不易保存等问题。如今,所有测评结果一目了然,每位教师都有专门的师德考评电子档案,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如果说,县(市、区)层面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成为教师从教行为的“指南针”,那么,校级层面的师德考核评价的校本化实践,则成为引导教师安心从教、专心执教、用心施教的“压舱石”。常德市第四中学便是师德考核评价校本化实践路上的先行者。
如何将师德师风评价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评?“要培育优秀的教师团队,就必须建立科学、民主、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我们借助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打破‘大锅饭’,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常德市第四中学校长邓新好道出了自己的“治校经”。
“每学期听课16节以上,且有评课记录;每缺一节扣10元”……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从来都是学校的“不二法则”。自2016年以来,常德市第四中学将考勤、工作量、工作态度悉数列入绩效工资的考核范围,鼓励绩效工资向班主任及在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育教学人员倾斜。在这里,师德师风是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薪资待遇紧密相连的。教师在体验成长、享受成功的同时,愈加感受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师德养成教育自在其中。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有了好的师德师风,常德必将朝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继续前行,进一步发挥教育启智、育才、聚力的重要作用,助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落细、落小、落实。”采访结束,唐汇诰信心满满。